河南省防腐保溫有限公司 王文紅
城市化戰略,在脫離快速推進的時期之后,已逐步進入了城鎮化的漸進階段,且更注重建設質量,并受社會進步過程中存在的環保需求影響,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城鄉建設趨勢。因此,人們需尋求更合理的規劃管理與發展建設方式,以滿足城鎮化建設,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快推動國內社會經濟建設進程。
以人為本的城鎮建設規劃管理,要強調以居民的切實需求為導向,開展規劃管理,從而使城鎮建設工作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更好地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需秉承服務均等化的原則,在保證硬件設施規劃建設效果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服務等軟件方面的規劃建設。并通過配套的規劃管理措施,聚焦于居民幸福感的塑造,引導城鎮建設向生活功能升級換代的方向推進,以構建出一個更為完善、優質的城鎮生活環境,增強城鎮的人口吸引力,讓農民自愿、自覺前往城鎮安家落戶。為此,在規劃管理中,應將公共配套設施的規劃定位為管理工作重點,且要完善均等服務供給機制,使城鎮建設得以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狀態。此外,在規劃管理中,還要注重人們的精神層面需求,并做好文化傳承和文化保護工作,其塑造出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城鎮環境,以留住本地人口,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建設規劃管理。
城市支持農村、城市農村協調發展,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城市化建設規律,同時也是城鎮建設規劃的核心原則。馬克思也曾經說過,結合工業與工業,能夠讓城鄉之間的對立消失。因此,在規劃管理中,要樹立相互協調的管理理念,并將該理念融入到規劃方案審核、規劃方案可行性研究等規劃管理工作中,引導工業與農業的結合,促進城鎮化建設的順利推進。在此過程中,應考慮到城鎮規劃建設需要依托于產業發展基礎之上,且目前農業支持工業這一策略,已經讓工業化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需要在規劃管理中,注意合理統籌城鄉的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遵循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原則,讓工業與農業、城鄉生活方式相互融合,以實現協調發展、共同富裕。
堅持開放是城鎮建設可持續優化的必經之路。也只有堅持開放,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區域甚至國外的城鎮建設經驗。因此,在規劃管理中,必須持有一個包容的心態,看待城鎮化建設成就,以及未來可能面對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可通過以城鎮為中心,向農村輻射的方式,進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規劃,構建出一個開放的城鄉人口遷移環境,這樣不僅能促進農村人口的市民化,還有助于城市人口向農村轉移,緩解、預防城鎮建設背景下的城市過度擁擠、城市病問題,增強規劃管理效果。此外,需注意,由于堅持開放的規劃管理,強調對農村人口的包容,以及在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統一待遇,而這些待遇的統一,需要更多的學校、住房等配套設施的支持。因此,在規劃管理中,也要適當增加上述設施的建設數量,以支持城鎮的開放、包容性特質塑造,深入優化管理工作效果。
在城鎮規劃建設中,如果建設主體只有政府一個,那么建設資金結構就過于單一,使建設工作缺乏穩定的資金鏈支持。導致城鎮建設需要面對較大的財政風險。因此,為了改善此現狀,人們提出了由政府、組織、企業、個人參與的多元參與城鎮建設,以保證建設工作的穩定開展。而在此背景下,政府作為規劃管理負責方,需站在引導的位置,而非傳統的包辦位置,并在管理中,增加對社會資本吸引力優化的考慮。以便引導更多的企業、組織、個人能夠參與到城鎮建設中,穩固資金鏈結構,由此獲得更好地城鎮建設效果。
綜上所述可知,城鎮化建設需要依托于產業基礎之上,而產城融合規劃管理模式就是通過統籌規劃城鎮產業運行配套設施的建設,引導傳統新興產業、實體虛擬經濟、傳統新型制造業相融合,由此推動新時期下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增強城鎮化建設的效能。因此,現階段,產城融合規劃管理模式已成為了城鎮建設領域的主要趨勢。但在此管理模式下,應當注意,需積極迎合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政策中的創新、科技驅動策略,通過重點關注高新科技園區,以及創新創業孵化園區的規劃管理,以引導產業的發展,增強規劃管理工作的效用,以實現產城融合的城鎮建設。
綠色化是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因此,在城鄉建設中,必須堅持綠色理念,并重點關注城鄉發展建設策略的環境效益、生態文明水平,由此來保持建設決策的可持續化,提升城鄉發展水平。在該理念下,首先,要踐行綠色規劃理念,并秉承環境友好、節約資源、集約化發展的原則,通過設置綠色化的現代城鄉規劃方案,來實現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協調運作,且要摒棄對經濟GDP的過度追求,認真堅守綠色GDP,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鄉環保規劃標準,推動城鄉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落實綠色建設理念。在城鄉建設中積極引入高新綠色環保技術,例如綠色化建筑工程技術、節能環保采暖工程技術等,突出對綠色環保這一城鄉發展建設重點。再次,牢固樹立綠色產業發展理念,并及時淘汰落后產能,扶持綠色、環保的現代化產業,以產業帶動城鄉可持續發展。最后,塑造綠色監督理念,并將綠色理念融入到城鄉建設發展的監督保障層面上,以便更好地推進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在城鄉區域內,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一直都是城鄉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為實現城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從第一產業入手,通過引入高新的農業技術,來摒棄傳統的大肥大藥農業生產模式,塑造現代化、綠色的農業產業,達到城鄉可持續發展建設的目的。為此,在城鄉建設中,應不斷優化綠色化農業技術服務,并依托于農業產業的示范基地,向種植戶、養殖戶普及高新的環保、高產種植、養殖技術,消除傳統作業模式下,為自然環境帶來的破壞。此外,還要有效運用互聯網,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綠色化農業技術普及工作,推動城鄉產業的綠色建設。在此過程中,也要積極引入電商、文旅,結合特色農產品優勢,構建互聯網+現代農業生態圈,促進農業產業作業的降本增效,從而減少農業生產對土地、水資源的消耗,深入優化第一產業綠色化建設效果。
在城鄉區域內,制造業、工業等第二產業的生產,將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并排放出污染物,破壞城鄉環境影響其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城鄉建設中,要做好治理工作,積極改善第二產業現狀,提升城鄉發展水平。在此過程中,需通過政府監管,來控制第二產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并制定出嚴格的排放標準,結合定期、不定期的檢查監督,緩解環境污染問題,與此同時,也要加大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引導第二產業企業應用綠色、節能的生產技術,以降低第二產業生產對城鄉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影響。在企業的引導上,要重點扶持綠色生產技術企業,并出臺貼息、稅費優惠等扶持政策,助力綠色現代化第二產業企業的發展。此外,還要做好環保、現代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宣傳,提升第三產業的綠色化生產水平,加快推動城鄉可持續發展進程[1]。
綜上所述策略以外,將城鎮化與環境美化相結合,也是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可以借助城鎮化建設契機,通過將環境美化、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建設事業中,改善城鄉自然環境,修復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這不僅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又能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踐行效果,例如:在城鎮化建設中,規劃人工濕地公園,并利用該濕地公園進行污水處理,與此同時,供城鎮居民休閑觀光,美化城鎮環境,由此實現城鎮化與環境美化的結合,促進城鄉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為了推行此項城鄉建設方案,可考慮先建設相應的示范區,以總結出成套的建設方案,然后再將該方案大范圍運用到城鎮化建設中,促進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順利踐行[2]。
城鄉可持續發展建設離不開配套的人才。但現階段各個中小型城鄉區域均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人才支持,需做好人才的吸納、培育工作,以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界人才,為城鄉建設提供驅動力。在此過程中,要依托于當地各級院校,通過開設相應的專業,來培養專業人才,并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與就業保障,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出臺各類人才政策,結合健全的人才評價辦法。根據實際需求,設計相應人才政策,這樣不僅能吸引外界人才落戶,而且可以提高人才引入工作的合理性,以更好地助力城鄉可持續發展建設。此外,還要加強當地公共服務設施、生活設施的建設,構建出一個便捷、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由此強化城鄉區域對人才的吸引力,為可持續的城鄉發展建設提供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加強城鎮建設與城鄉可持續發展力度,可以提升國內社會經濟的進步水平。在城市化建設中,借助合理的城鎮建設規劃管理方案,可以塑造出宜居、宜業的城鎮環境,優化居民生活水平。要樹立可持續的城鄉建設發展觀,有助于各級產業的升級轉型,從而消除綠色壁壘對人們工作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