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西青區委黨校 唐曉雪,郭雪婉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其展現出了我國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綿長的歷史文明。2020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為大運河沿岸城市的進一步文旅融合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也指明了方向,充分利用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兩者融合程度,從而能加強大運河沿岸省市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氣質和靈魂所在,但更是一座城市內在“軟實力”的核心表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內核,這一內核就構成了城市文化軟實力。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通常體現在該城市文化表現出來的文化博容力、文化傳承力以及文化影響力。
城市文化博容力突出表現在城市自身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度以及對自身文化變遷的接受程度;城市文化傳承力主要體現在城市對自身歷史發展過程中凝結形成的獨具歷史文化底蘊的特殊文化內涵的揚棄能力;城市文化影響力主要是指城市自身的文化魅力,突出體現在對周邊城市和地區的影響作用,而這一作用的發揮不受時空的限制。一座城市的文旅融合發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在對城市文化博容力、文化傳承力和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上。一文旅融合能夠最大程度推動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突出發揮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增強城市文化的包容力,提升城市對新文化的接受程度。二文旅融合有助于構筑城市文化的新業態。城市業態的發展需要立足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文旅融合在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城市新業態的形成。三文旅融合發展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的影響力。文旅而融合是擴大城市影響的有效途徑之一,融合發展是影響力加成擴大的基礎。四文旅融合助推城市空間的更新。文旅融合依托各項城市項目的開發和利用,更大程度上完善城市空間更新利用。
大運河于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承載其中的大運河文化生動地記載這文脈的賡續發展,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血脈。《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強調“堅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為主線,以融合發展為導向,促進文化和旅游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更好帶動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天津市西青區段歸屬于京杭大運河南運河,全長31.3公里,西青區全域均為大運河核心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意蘊獨特,轄區內楊柳青鎮是運河畔千年歷史文化古鎮,享有中國木版年畫之鄉的美譽。“十四五”期間,西青區將依托文化、鄉村和生態旅游,推動文旅產業跨界融合,打造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潮青年小鎮、藝術小鎮等一批重點文旅項目,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將文旅產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一遺產保護不夠系統全面。大運河西青段的部分遺產實物位置和形態遭到不當開發、破壞,從而導致文化遺產考察難度增大。遺產保護和兩岸規劃開發缺乏統籌謀劃,時有沖突發生,使得沿河建筑整體風格與歷史遺存協調度不高,影響后續整體觀感。宣傳不到位,特別是針對青年群體的宣傳力度不夠和方式單一。未能形成長期穩定的遺產保護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與此同時,未能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才缺乏。
二傳承利用的能力不足。西青段大運河文化遺產展示的系統性、地域性以及活態性不足,當前展示形式只是以節慶活動為主,在部分點段缺乏相關配套設施,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的形式單一,特別是在新技術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所內涵的傳統文化習俗消逝,有斷代趨勢。整體河段的文旅融合協調度不夠,大運河文化整體價值潛力挖掘不足,使得整體的推廣和傳播效應不強。對于現代社會發展和新時代文化需求結合度不高,使得整體層面上的傳承利用效果不佳。
三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西青段大運河存在多頭管理現象,其中涵蓋涉水管理部門中的水務管理、文旅宣傳、規劃統籌等,針對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項目管理邊界不清晰,齊抓共管的管理模式還在形成過程中。各部門和各河段之間的協調管理機制有待細化和完善。還存在跨區、跨級管理,分工不明確,推動工作難度大的現象。
首先,要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西青區因運河而興,因文化而榮。依托古運河漕運發展,其形成了包容開放的民俗文化,涵蓋婚喪嫁娶、祈子納福、年節習俗等百姓生活點滴;依托楊柳青木版年畫,形成了精妙喜慶的年畫文化,以楊柳青年畫博物館等為載體展示了西青歷史人物風貌;依托清后期,楊柳青人隨軍赴疆,形成歷史上特有的“趕大營”文化,開辟了一條與西部溝通的經濟文化之路。其次,要加強文化遺傳系統保護傳承。針對物質文化遺產要提升其保護水平,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要求,不斷加強對大運河及其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系統性保護;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調查研究,同時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實傳承人研修培養計劃。最后,要增強文化遺產傳承活力。一方面要構建綜合展示平臺體系,開展宣傳活態展示。要分層分級分類建立大運河文化專題博物館、展覽館等,構建一條主線加多點串聯的綜合展示載體。另一方面,要強化社會教育引導力度。采用線上線下、社會普及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增進大運河文化全民認同感,充分發揮沿線革命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豐富的體驗活動。
首先,要完善旅游交通網絡建設。一方面,要加快構建全區域旅游專線的開通,構建覆蓋全區域重要景區、路線的內部交通網絡,打造體驗式交通路線網絡;另一方面,要提升交通銜接能力,打通大運河重要節點與區域中心、交通樞紐的聯系,強化公共交通建設。其次,要強化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構建更加系統、開放、便捷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平臺,應充分發揮游客服務中心的功能,對于重要旅游節點游客咨詢服務、停車場地維護等基本功能發揮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同時要形成實用清晰、體系健全、規范準確的旅游引導標識體系,對于服務保障方面,并結合廁所革命,對旅游景區、公路沿線等場所的公共衛生間進行硬件和軟件建設提升。最后,依托互聯網+工程,提升智慧旅游水平。依托“智慧西青”建設,開發智慧旅游應用,對現有的旅游網絡和平臺,進行功能拓展,為游客提供權威高效地旅游信息和智慧化服務,同時加強游客中心、景區等場所的免費無線網絡建設,提升信息保障水平。
首先,要按照“留古、承古、揚古、用古”的原則,建設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采用“再活化、再組織、再開發”的開發思路,規劃建設歷史名鎮、元寶島、文化學鎮三大版塊,構建古風古韻的大運河“活”的博物館。同時要積極推動市場化運作,堅持“市場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原則,打造文旅融合新范本。其次,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戰略。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國家戰略,積極融入跨省市特色旅游線路,優化傳統路線,統籌自駕、公共交通和水上游覽等方式,融入市域旅游熱門線路。最后,要塑造統一“千年運河”文化品牌。并結合城市文化特色確定城市品牌體系,以核心旅游區域形象品牌為支撐,拓寬精品旅游項目,成立各街鎮品牌、節慶品牌、企業品牌等立體化子品牌,用品牌效應帶動全域影響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強化政府管理,加強上下聯動和區域間協調。在全區內構建跨街鎮、跨部門的統一協調機制,推進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同時,還要強化資源管理機制,結合河湖長制度,加強對西青段大運河管理和檢測制度,納入績效考核范圍,完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強化風險控制。其次,要完善配套保障機制。強化檢測管控,構建大運河動態監測平臺,建設智慧運河,積極搭建保護利用數據系統,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并利用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其營造全社會保護、愛護、珍惜大運河文化的良好氛圍。最后,要深化交流機制。繼續開展有品牌特色的文化宣傳展示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檔案館、展覽館等陣地作用,利用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節慶日,全方位宣傳優秀的大運河文化。應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借鑒江蘇先進經驗,積極搭建運河文化研究院,整合文化資源,培養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