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貴安新區生態環境局 鄭榮昌
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指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其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如果現在不抓緊,將來解決起來難度會更高、代價會更大、后果會更重。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健全環境影響評價源頭預防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新興行業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在各類新行業、新項目中不乏存在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的項目,但由于無相應技術導則與排放標準相對應,會存在新的工藝及產污情況分析存在不具體、不全面,部分特征污染物無法進行管控。在新形勢下,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求越發嚴格,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的高標準、高要求也邁入了新的階段。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多訴求,行業技術導則與排放標準等規范性文件不斷修訂、調整,但仍無法適應快速興起的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相應指標及污染防治要求達無法滿足現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求,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質量不高,難以實現有效預防及減緩環境影響的作用。
二我國正處在政府職能轉變、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環評體系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需求。政策、規劃和計劃/項目是國際上公認的三類戰略環評對象,而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及相關條例中的評價對象僅限于“一地三域”“十個專項”規劃,以及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尚未涉及國家戰略、法規、政策等高層次決策[1]。需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對各類上層規劃環評進行深入推進,要明確技術規范及管理程序體系。并結合現階段推進的國土空間規劃改革,規劃環評制度亟需同步優化,以適應新形勢下高質量發展要求。
一在國家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形勢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制度不斷創新改革,通過壓縮審批時限、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制、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備案制以及出臺“正面清單”等形式不斷為企業“減負”。但仍有部分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認識不到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滯后,環保“未批現建”“未驗先投”等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甚至有企業不守“底線”,私自于生態紅線、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禁建區開展生產建設活動,不按環評要求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各種超標排放問題也層出不求。另一方面,有部分環境影響評價人員缺乏職業操守,對建設項目環評、驗收報告數據造假,“抄作業”現象屢現,環境影響評價僅作為項目開工建設的“走過場”,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指導作用大幅度下降。
二環評體系完善“獨木難支”。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都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較高地要求,規劃環評是對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作出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部分地區存在規劃先上車,規劃環評后補票的情況,規劃環評滯后于規劃,規劃環評僅僅作為完成規劃合法性的工作程序,工作流于形式,喪失規劃環評的指導性作用。區域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缺乏聯動,經常存在著規劃環評被項目環評綁架的現象。評價制度貫徹落實不徹底,規劃內容重疊較多,各部門聯動不夠,住建、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農歷水利等部門各自有相應的專項規劃,在執行過程中矛盾問題突出。
在環評改革的大框架下,需進一步厘清政策環評、區域戰略環評、“三線一單”、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各自的定位,強化頂層設計,做好制度銜接和聯動管理,推動形成層級清晰、范圍明確的環評體系。為進一步發揮政策環評、區域戰略環評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綜合決策中的作用,突出戰略性、前瞻性和區域性環境管控。政策環評應聚焦重大環境影響和風險,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發揮預警和保障兩方面的關鍵作用;進一步界定跨行政區域的戰略環評工作范圍,應著重從協調跨區域的空間格局、發展定位和方向、跨行政區域的環境影響、大區域環境政策及區域協作機制等方面,為落實國家戰略、制定區域中長期發展規劃、區域環境管理與環境建設等重大決策提供依據。[2]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名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土壤環境(試行)》等規范性文件的悉數修訂或新頒布,寓意著環境影響評價支撐工作的日益完善。在新形勢下,要跟上經濟發展的進程,滿足社會公眾對環保更嚴格的要求。應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效能,要實時掌握各地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日常環評工作中出現的技術問題,了解新興行業的發展動態,及時補充、更新相關行業技術標準;二增加公眾參與程度,擴大征求意見范圍,有關的環境管理人員,環評技術人員,公眾,都可以參與;三應注重規范性文件時效,相關技術導則使用年限不宜過長,應在環評工作推進的工程中,并根據實時信息及時更新;四多部門聯合,發改、工信等部門應與生態環境部門從頂層設計起,細化每一類行業性質、工藝及產排污情況等,避免“一刀切”,保障生態環境準入的科學性,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
新形勢下,守好“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完善環評工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機制。從編制單位、評估部門再到行政主管部門,應優化工作機制,創新編制、評估、審批工作制度,提高環評工作效能,增強公眾參與度,提升環評工作質量;二要規范環評市場,持續推行黑紅名單制度,對于處于整改期的環評單位不得開展相關業務,提升整個行業市場的執業水平;三創新環評改革,持續開展部分建設項目環評“告知承諾制”與“豁免”管理,節約項目前期準備成本,同時要避免部分企業急于開工建設而出現的環保“未批先建”行為;四深化“放管服”,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服務,要做到提前介入,實現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全過程管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對經濟發展建設的指導作用;五推動“三線一單”落地運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嚴守“三線一單”,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協調好發展與底線關系,確保發展不超載、底線不突破。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空間管制要求,將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作為容量管控和環境準入要求。以空間、總量和準入管控為切入點落實“三線一單”。將“三線一單”成果與空間規劃編制有機融合,實現“多規合一”,從源頭貫穿融合各部門的作用,以避免因規劃內容重疊帶來的管理,矛盾;六做好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管理的有效銜接,排污許可制是企事業單位生產運營期排污的法律依據,是確保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的污染防治設施和措施落實落地的重要保障。各級環保部門要切實做好兩項制度的銜接。在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中,不斷完善管理內容,推動環境影響評價更加科學,嚴格污染物排放要求。在排污許可管理中,應嚴格按照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以及審批文件要求核發排污許可證,維護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七加強宣傳引導,采取多形式宣傳模式,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相關責任方提高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鼓勵全社會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為了能更好地推動環評工作的實施,在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不斷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的基礎上,環評編制單位、社會群體也應參與其中,其形成理解、關心、支持環境保護監管的社會氛圍。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對“未批先建”“未驗現投”、未落實“三同時”制度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進行查處,并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管理。
在新的環保形勢下,環評人員的人才較為缺乏,需要不斷地強化環境評價人才的培養。環評單位需要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制定比較恰當的工資待遇標準,來引導高端人才加入。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來給現有職工開展一系列的理論、法律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人員的專業能力,才能夠使環評工作質量逐步提升。
國家領導人在視察貴州時提出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這是對守好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的再三叮囑,既是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又是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強烈期盼。隨著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不斷改進和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要求也越發嚴格,環境影響評價人員要克服挑戰和困難,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量。要靈活運用大數據來提升環評工作的效率,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門還要加強對社會環評機構的監管,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制度的完善。從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體系頂層出發,在落實到具體項目上來,應各級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共同發力,應充分保障環境影響評價的預防作用,保障地方經濟又快又好地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