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 羅詩詩,黃珀琳
在現實社會中,行政倫理失范問題這種行政權力異化現象越來越普遍,不少學者就該問題進行了研究。筆者在瀏覽大量文獻后發現雖然研究者和研究文獻較為豐富,但是綜合性的評述文章較少,對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的研究現狀及研究方式等方面做一個最新的梳理與評析十分必要,也有利于后續學者了解研究情況,更好地尋找研究缺口。
筆者以“行政倫理失范”為關鍵詞,通過知網平臺進行文獻搜索,共得266條搜索結果,瀏覽所有文獻,泛讀2010年后的153篇文獻,總結梳理近十年來“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的研究現狀,將研究內容分成四大研究類別,分別為基礎對策研究、行政主體研究、行政過程研究、嵌入視角研究等,并對主要類別的文章再次精讀細讀,尋找共性與不足;且對四大研究類別的研究方法進行總結,以期后續學者能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創新。
首先是在行政倫理失范問題方面的基礎對策型研究,這種研究以“問題-原因-對策”為主線,從宏觀層面分析我國行政倫理失范現象及倫理建設,提出思考與建議。如趙如婷(2011)指出政府行政倫理失范的情況主要源于行政主體自身素質發展不平衡、行政行為不當、行政管理機制不完善、行政監督缺位、滯后以及力度欠缺等原因,需要從人員素質、監督體系、道德法制化和制度道德化四方面加以行動;馬智博(2012)也就原因和對策對行政倫理失范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指出其本質上是行政權力的異化,會阻礙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標的實現;鄭捷文(2014)從行政倫理理念扭曲、行政人員的道德素養不高、行政體制的局限性及行政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出發分析成因,并從五個層面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燕麗芳和賀雅妮(2018)從概念、表現、原因等方面對公共倫理視角下行政行為的失范與治理進行討論,并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給出建設路徑。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行政倫理學亦然,雖然其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學界對它的學科定位有應用倫理學和行政哲學之辯,因此研究對象尚未統一。但國內有幾種代表性觀點,其中學者李建華、左高山(2010)指出,行政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行政倫理主體、行政倫理關系和行政倫理行為三個部分。與之同步,行政倫理失范問題也主要就這三方面的研究展開,其中行政倫理主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失范”一詞即為失去規范,不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主要以主體行為為表現依據,因此行政倫理失范問題也圍繞公務員、基層領導干部、民警、高校、公共部門、公職人員、行政人員、基層政府、公立醫院、國有企業等行為主體展開,其中以公務員等行政人員為主要研究對象,數量達三分之一。如楊婧(2015)從高校的角度闡述了現階段高校行政管理倫師范存在的問題,分析失范原因,并就此提出對策;羅丹(2015)以國有企業為聚焦,提出需要從行政人員素質、制度保障、監督機制、立法研究等四個方面付諸行動;冉慶華(2019)則是基于基層民警角度就具體的執法失范問題進行對策研究。以上為一些典型研究案例,整體研究導向是“問題導向”,相關對策的提出也多涉及機制、監督、素質等方面。
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研究還包括對貫穿其中的行政過程進行探析,主要涵蓋行政執法中的倫理失范、行政審批中的倫理失范兩大方面,其中行政執法涉及公務員以及民警等主體,在上一類別中已有提及,而霍達(2015)發現近年來基層公務員在行政自由裁量權行使過程中存在濫用職權、顯失公正、重罰輕教、綜合考量不當、選擇性執法等問題,其針對這種失范問題展開研究,從倫理道德角度提出切實有效的規制路徑;劉敏(2017)則是從行政審批入手,發現其倫理失范體現為行政審批中的權力異化、腐敗現象頻發以及倫理生態惡化等三個主要方面,提出三條化解倫理失范困境的路徑;熊文浡(2019)也從執法出發,從行政執法倫理失范的產生、原因以及對策對行政執法的倫理失范進行分析與解讀。
對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的第四個主要層面的研究便是通過不同的嵌入視角進行分析,包括數字治理、識解水平、博弈論、階層利益整合、高等教育等新視域的嵌入;土地、經適房、房屋征收等新內容的嵌入;食品安全事件、鐵路系統系列貪腐案、“釣魚式執法”等植根于具體事件的新事件型嵌入。這些嵌入視角使得行政倫理失范研究呈現更為多元的趨勢,逐漸縱深發展。如就新視域嵌入而言,陳玲玲(2019)以地方政府數字治理的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為研究視角,運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江西省數字治理實踐作為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林延斌(2012)在階層利益整合中研究行政倫理失范原因與規范措施以促進階層和諧建設。就新內容嵌入而言,薛世霞(2012)從我國土地管理中面臨的問題入手,分析我國土地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和解決措施;張楓逸(2013)就現實經濟適用房問題進行探究,其認為必須實行取消經適房改為公租房、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度等措施;黃靖(2011)從房屋征收這一視角探討公務員行政倫理失范的問題及解決路徑。就新事件嵌入而言,張婷(2013)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中突顯的行政倫理失范問題;郝重旭(2013)通過對鐵路系統系列貪腐案的調查研究,對其失范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本質分析、對策分析等。
在研究方法層面,各篇文章涉及的有文獻研究法、歸納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歷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經驗研究法、因素研究法、統計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系統分析法等,且以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為主,這些方法屬于具體的操作性層面的工具,按大類而分實為規范研究或者實證研究,研究內容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具體方法使用屬性則以定性研究方法為主,少數用及定量研究方法,日后研究者可在研究行政倫理失范問題方面開拓新的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填補方向空白。
綜上所述,目前在行政倫理失范問題的研究方面,研究內容較為豐富,聚焦上述四大層面,為解決行政倫理失范問題提供了很多原因層和對策層的參考和建議,研究趨勢也呈現出“從宏觀層轉向基層,從學科層轉向問題層,從主體單一轉向主體多元”的特點。但是,該研究方向發展勢頭有所下降,近三年文獻產出不及前期,且就現有的研究成果而言,還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后續研究者繼續完善。
首先,研究角度較為單一,大多研究只立足于一兩個學科領域,對行政倫理失范問進行簡單的經驗探索;其次,研究對象未能與時俱進,基于網絡或數字治理視角下的研究比較匱乏;最后,研究方法不夠系統,具體操作方法多樣,但較為雜亂,沒有按照具體的類別屬性書寫正確的研究方法,后續研究者需要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方法的有機統一。
近十年來,我國行政倫理失范這一現實問題研究現狀和特征表現如上所述。在時代背景和理論視域的不斷發展下,期待行政倫理失范問題能夠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現以徹底規避和解決此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