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 朱穎康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重要載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地方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始終是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職責。以此為出發點,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工作就可以理解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
在厘清這一問題前,首先要明確幾個現實: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最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不在高校內而在高校外;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新技術不在高校內而在高校外;最優質的成人教育資源不在高校內而在高校外。
從曾經的“產學研相結合”到目前提倡的“政產學研用六位一體”,以教書育人為核心競爭力的高校始終面臨的挑戰就是傳統課堂教學內容的更新迭代,而在高校成人教育領域,這一挑戰被明顯放大了。區別于高校全日制本科教育,高校成人教育對實踐技能的要求明顯高于理論知識的需求,除了學歷的提升,用人單位和受教育者自身對書本化的知識并沒有很大興趣,而對“即插即用”的技能抱有更濃厚的興趣。也正是在這一現象的驅使下,高校成人教育開展了“學歷+技能”為代表的人才培養“1+X”模式探索。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效果看,除了一小部分需要“持證上崗”的職業,更多的“技能證書”并不能給用人單位和受教育者自身帶來足夠的信服力和使用價值,沒有擺脫理論化傾向的“1+X”人才模式,依然無法解決企業市場急需解決的實踐技能問題。
正如同上文中提到的“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最優秀的實踐創新人才不在高校內而在高校外,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新技術不在高校內而在高校外”,缺乏技術創新原動力(市場化)的高校難以持續孕育前沿科技,更難以吸引具備行業內相對更頂尖的科技創新人才。從實際情況看,選擇進入高校任教的人才絕大多數具有三個方面的特質,首先并不是業內最拔尖的人才,其次更傾向于尋找一個穩定和安逸的工作環境,第三對教書育人的興趣和情懷高于追求經濟利益和價值。這就導致了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教師群體長期遠離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再加上高校內部相對封閉的發展環境,教師們并不具備接觸前沿理論和成果的機會,也缺乏主動融入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積極性,只有一小部分對專業依然保有熱情和鉆研精神,希望獲得更高社會認可的教師,會在完成日常教學科研任務之后主動“加碼”,以期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這樣一來,能夠勝任高校成人教育“1+X”模式的教師就顯得捉襟見肘,能夠“教導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教師成為了高校的稀缺資源。
長期以來,高校內部的人才、學科等一系列評價體系并不包含職業技能認證能力,換言之,高校成人教育并不具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能力。這里的能力不僅僅是師資力量,更多的是技術支持和社會認可。由此,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養“1+X”模式中的“X”即技能培訓便失去了其核心競爭力,成為了學歷教育(也就是“1”)的附屬產品,成為了高校成人教育用于吸引生源的手段,而不是能給受教育者自身帶來實際意義的教育手段。而真正有較高社會認可度的技能培訓,又往往離不開市場、行業和政府行政職能部門的參與,因此才有了上文中提到的“最優質的成人教育資源不在高校內而在高校外”這一說法。由此可見,依靠高校本身的資源和能力是無法對現有“1+X”成人教育模式進行進一步完善提高的,要想進一步提升高校成人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必須借助高校以外的力量,必須整合高校以外的資源,必須對現有的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體系進行變革。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二十條”),這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其中明確指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訂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以此為契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部門開始對學歷加技能的“1+X”育人模式開展積極探索實踐。
眾所周知,目前高校教師、企事業單位員工、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各有各的身份編制,各有各的歸口領導,從屬于不同條塊范疇,但又與目前高校成人教育“1+X”模式的教學科研管理等息息相關。甚至在高校和政府行政部門內部,還存在“同工不同編”的現象,而構建新的高校成人教育師資管理體系離不開相關教職工身份的確認和統一。高校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系統化教學的能力;企事業單位員工對于一線技能有更深的造詣,對于前沿技術擁有更全面的認識;政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對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對于相關產業政策的解讀擁有無可替代的話語權。因此,只有將高校、企事業單位、政府行政部門三者的人員全部統一到高校成人教育“1+X”模式下,才有可能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機統一。
高校成人教育“1+X”模式的課程首先必須是面向社會、面向實踐、面向前沿的。其內容必須同時具備理論性、實踐性、前沿性,單一的書本教材并不能完全滿足日常教學需求,需要融入來自校外相關行業、產業實踐的最新成果進行補充,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明確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學懂會用。同時立足高校成人教育“學歷+技能”的理念,技能教育作為一項對專業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補充,納入人才培養計劃。這樣實施的優點是:首先確保了課堂教育本身在學生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的地位,以明確所占內容的形式肯定了其必修環節的重要性;其次可以有效地將能力與素質相結合,突出專業特色的同時,能將課堂教學、專業實踐、創新創業能力拓展有機融合,有助于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當前任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引領,離不開政府行政和政策法規的指導,因此高校成人教育的任何模式都必須直接服務于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的需求,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而構建“政產學研用”六位一體的高校成人教育體系就是一個閉環,地方政府立足本地區實際對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政策指導,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承擔者,同時也是前沿技術的預研者,用人單位是人力資源實際的一線使用者,更是先進生產方式的實踐者,彼此之間有分工、有協作,緊密圍繞“人力資源”謀求發展,真正構建出高質量的高校成人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企事業單位繼續教育體系,不斷優化地區人口結構,提升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水平,實現人力資源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標準,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實施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和專業,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深化職普融通,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
傳統課堂教育無論是在本科高校還是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時間都是有一定限制的。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深入發展,每一個勞動者需要受教育的時間不斷延長,需要掌握的知識不斷增加,用于培養一名合格勞動者的成本和資源更是越來越多。接受教育不再是短暫和階段性的任務,而成一項長期和終身開展的工作。傳統教育階段達成的目標基本圍繞某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最多輻射到個別相關領域,而對于相對更深入的技能則需要受教育者自身開展持之以恒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提升。因此,以勞動者實踐技能提升為指向的終身教育,是高校成人教育“1+X”模式的重要特質。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成人教育的兩大職能,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文化傳承都需要高校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學科研在激勵機制、目標導向、評價體系上不同,但高校成人教育教學科研依然必須形成良好的互動、互補、互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總任務,才能真正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的歷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