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梅
2019 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堅持扶優扶強與提升整體水平相結合,建設一批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高職院校。目前,江蘇有20 所高職院校和27個專業群入選“雙高計劃”。“雙高計劃”下的高校社科聯建設不僅能加快推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而且也是江蘇社科聯組織拓展全省社科事業覆蓋面的一件大事。抓住“雙高計劃”契機,強化社科聯建設,進一步提高社會影響力,是擺在“雙高計劃”院校面前的重大任務和緊迫課題。
高職院校社科聯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的學術性團體,是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聯合組織,也是學校社科學術主管部門,是聯系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兄弟院校社科聯的橋梁和紐帶,其宗旨是加強理論研討和學術交流,強化社科普及活動,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學校社科聯應充分發揮“研”“聯”優勢,以社科聯為平臺,與學校科研管理部門相配合,加強校內外資源的整合,在學術管理、新型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作用。社科聯建設應該從自身條件出發,促進各學會之間、各專業之間、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聯系與交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研究環境,優化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機制,提倡學術自由和探索自由。[1]圍繞社會發展和“雙高”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精心組織對策研究,發揮社科聯協調、服務、智囊等綜合效能,展示工作的全局性、戰略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特征,全面提升學校社科工作者的理論自信和研究自覺。
自2004 年起,社科聯開始在我國部分高職院校中出現。2009 年以來,高職院校社科聯逐漸在全國推行。江蘇高職高專院校的社科聯建設起步較晚,部分高職院校(如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等)率先成立了學校社科聯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社科普及、宣傳和傳播工作,在資源融合、成果轉讓、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和嘗試。
2020 年,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江蘇“雙高計劃”院校社科聯建設推進會在南京召開。推進會研究部署了江蘇省20所“雙高計劃”院校在社科聯建設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提出了“雙高計劃”院校在社科聯建設上要發揮“雙高”領航作用,以人文社科為抓手,找準自身定位,搭建符合學校自身實際和辦學特色的社科聯工作平臺,堅持服務社會,推進學校發展。推進會還要求“雙高計劃”院校爭取在1至2年內全面展開社科聯建設工作,最大化整合校內外社科資源,形成社科研究合力,讓社科聯成為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教科研活動與社會服務的重要平臺。
在“雙高計劃”任務的推動下,各大院校積極開展社科聯建設,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學校科研發展的政策文件,形成了規范、科學、高效的科研管理體系,做好“內合”與“外聯”工作,豐富了社科工作的形式和內涵。[2]然而,在建設過程中也碰到過不少問題與困難,社科聯功能的發揮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學校社科聯組織缺乏獨立的管理地位和權限,不具備組織架構能力及行政權力,管理功能相對弱化。具體來說,缺乏專門化的管理隊伍,沒有設置獨立機構,沒有行政級別,社科聯成員一般都是掛靠在科研管理部門。這給學校社科聯工作的開展加大了難度,社科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也難以發揮到位。
社科聯智庫建設往往是根據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校關系來確定,經常讓位于學校的“中心工作”,被理解為附屬職能,由此導致智庫自主服務能力不強,咨政、啟智、預警不到位,有滯后或斷層現象,研究主題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不強,服務質量起伏不定。由于缺乏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社會支持,科研處于各自為政的“無核”狀態。
對社科成果轉化工作不夠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宣傳和落實大多停留在口頭和方案表層,且形式單一、途徑狹窄,成果轉化的內驅動力不足。學校長期的封閉式管理和固有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沒有較好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其應有價值。
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區域性、針對性和實用性,這些特點往往不利于形成以跨專業或跨學科為項目的科研合力和科研特色。此外,社科工作缺乏以學校特色為依托的品牌整體規劃和校本標識,組織協調和知識協同被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探索“雙高計劃”院校社科聯建設內涵,能最大限度發揮社科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形成社科研究與社會服務的合力,豐富學校社科研究的內涵。高職院校社科平臺的建設應該立足學校特色與優勢,落實“四個抓好”,開發“四條路徑”,保障社科聯良性平穩發展。
1.抓好服務機制,搭建智慧科研平臺
“雙高計劃”院校的社科聯建設要強化管理人員的內在素質,真正把社科聯辦成一個開展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理論、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源泉的中心和陣地。學校應拓展社科聯覆蓋面,促進跨院系、跨專業、跨學科等跨界融合,為科研構建和諧環境,營造學術氛圍。在各類課題申報上做好組織協調工作,為教師爭取更高的申報平臺和更多的研究項目,完善高水平課題的選報工作,實現學校社科聯工作與全省社科聯工作的全面對接,提高服務效益,同時提升學校的整體科研水平。
2.抓好人才培養,強化民主意識
高職院校社科聯既要為學校社會科學工作者施展才智提供舞臺,又要注重科研人才的培育,促進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圍繞“雙高計劃”建設目標,增強社科群體的科研積極性和凝聚力,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引領青年教師走上教科研道路,形成社科強大合力,構建社科工作新格局。學校應增強社科人員的民主意識,加強學術民主管理,監督并糾正違背學術管理規律的制度和操作,規范民主程序,確保社科聯活動的方向性和實效性。
3.抓好成果轉化,增強社科“經營意識”
多渠道推介科研成果,將優秀成果轉化為市場效益或教育產品,回報社會,回歸教育,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要求學校疏通成果轉化渠道,健全社科成果轉化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與非政府組織和中介機構等的聯系,將社科成果轉化與產學研結合起來,把應用與服務結合起來;改善人文社科成果僅停留在刊物發表的狀況,加強社科成果在新形勢下的適應性,借助媒介推進成果在管理、決策、咨詢、教育等活動中的具體運用,擴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影響。
4.抓好智庫建設,發揮咨政建言功能
智庫建設要全面落實《關于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等文件要求,以政策決策咨詢為主攻方向,發揮智庫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3]建立“互聯網+智庫”新模式,做好建言獻策、咨政育人的“思想庫”和“智囊團”。挖掘戰略性、即時性、有針對性的研究項目,承擔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以及創造良好校園輿論環境的重要任務。
1.整合型建設路徑
整合內外資源是高校社科聯建設的一大特色。社科聯建設要重點抓住“聯”字,建立以互補為目的的“學院社科聯”學術管理系統,建立跨學院、跨專業、跨學科平臺和團隊,積極促進文、理、工、商交融,與省社科聯、研究所、企業、課題組甚至個人協同合作,打通資源整合渠道,實行市場化運營、平臺化運作的社科發展模式。推動社科基地建設,以中長期學術研究方向為主要依據,組建學校社科專家庫,統籌社科人才資源、項目資源和社會合作資源,形成社科聯獨特的“聯盟”優勢,以促進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雙高計劃”的落實。
2.智能型建設路徑
高職院校尤其是“雙高計劃”院校要重點關注社科聯建設,打造“社科大學堂”,組織社科專家學者宣講團,采用“點題”與“選題”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社科知識專題講演。圍繞各項學術活動開展社科研究和調查,分類形成知識戰略儲備,組建智庫。一方面,借助新媒體擴大智庫的整體影響力;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民眾普遍參與、集“眾智”為一體的溝通機制,打造優質的互聯網理論智庫平臺。
3.開放型建設路徑
高職院校社科聯平臺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學院科研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又是獨立于其他部門的一個學術團體,受學校環境影響,又反作用于學校環境。社科聯平臺與學校其他部門互相聯系、互相牽制,但又相互獨立,在處理信息、知識或資金等方面具有自我控制和開放融合的能力。社科聯管理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和自主性,以維持自身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從而提升社科工作的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擴大學校的社科影響力,形成行業口碑。
4.特色型建設路徑
特色建設是學校社科聯項目最大的亮點,個性化校本標識更易彰顯核心競爭力。江蘇“雙高計劃”院校要結合學校辦學方向,明確自身優勢,總結學校在發展歷程中積淀的文化精神,在蘇商文化、商貿物流、高雅藝術、名師名家等人文社科領域提煉特色、形成典型,塑造學校人文社科特色形象。[4]結合“雙高計劃”建設任務,將社科成果推向市場,將部分社會服務市場化,實行必要的有償服務,產出收益,增強社科聯可持續發展潛力,形成“雙高計劃”建設中不可替代的差異優勢。
“雙高計劃”院校應積極拓展社科平臺,提高對社科聯工作的認識,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扎實推進哲學社科研究工作,擴大社會影響力。社科聯建設對“雙高計劃”項目的完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而“雙高計劃”也對社科聯建設提出了更高標準。
“雙高計劃”院校的社科聯建設要用構建文化軟實力的思維確立新目標,用創新思維審視哲學社科研究的內涵和功能。挖掘高職院校社科研究的交互系統和交叉潛能,深化社科研究的縱橫向發散和多維度驅動,構建學校社科研究團隊的最佳組合,有效實現科研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高職院校社科聯的建設有助于推動學校參與全省重大社科活動,使學校融入全省社科發展大格局。“雙高計劃”院校要理清建設路向,探索建設路徑,加強與省社科聯、兄弟院校社科聯的溝通交流,促進資源共享,加大學校服務江蘇經濟社會建設力度,實現“雙高計劃”推進下高校社科聯建設的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