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孫逸靜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就業難”成了常態化問題。普通高校畢業生再加上往屆畢業生、待業人員、海歸人員等群體高校應屆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和政策激勵力度的不同,大學生多偏愛選擇去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或者中部經濟實力好的新一線城市就業,地區間的人才吸引力差異大。此外,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理想的工作單位前三位分別是行政事業單位、三資企業與國有企業,只有少部分大學生選擇民營企業,但是實際就業情況卻是民營企業的數量占比最大。
受薪資收入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會呈現出專業優勢,例如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20屆畢業生月收入較高的專業主要有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建筑學、電子商務等,這很大程度上引導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方向,使得不同行業間出現香餑餑與冷板凳的現象,加劇了人才缺口的擴大。
一是“考研族”。在追求高學歷的今天,人才稀缺資源從“本科生”轉移到“研究生”,尤其是對前途擔憂的普通高校大學生更熱衷于考研,他們希望通過考研來鍍金,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和職業發展機會。
二是“考公族”。為了下一代的發展和穩定的生活,大多數畢業生會選擇“公務員”這個鐵飯碗,他們認為公務員工資高、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并且能為子女創造更好的條件。三是“啃老族”。由于父母的過度溺愛及優渥的家庭條件,部分大學生畢業后主動選擇放棄參加工作,通過依靠父母的接濟來維持生活。
在企業招聘的過程中,用人單位更偏好選擇“雙一流”或“985”“211”等重點院校的畢業生,他們認為,名校名師培養出來的學生整體素質比較高,是滿足企業發展和要求的最佳人選。
沒有發揮好宏觀調控的職能。首先,在未就業大學生的問題上,政府沒有及時提供就業援助,例如職業技能的培訓。其次,政府沒有發揮好對第三部門的引導作用,使其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例如中介機構缺乏制度規范。最后,政府建立的全國聯網信息平臺不夠完善,畢業生的就業存在區域限制。
就業服務不到位。以政府推行的“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政策為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但是缺少對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和生活保障的規劃,使大學生缺乏服務基層的激情和動力;而在創業政策中又普遍存在覆蓋范圍小,門檻高和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
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側重于就業率。由于從事就業指導的老師數量少,所以就業指導形式仍然以“集中式”的課堂講授為主,這就使得大學生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方向,錯失了就業機會。此外,高校更多關注就業數量,而不是就業質量,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快,失業也快的惡性循環。
課程實踐環節少,學生能力不足。在人才需求多樣化的時代,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主要還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社會實踐為輔,這就導致了學生能力欠缺,無法自主選擇職業。并且這還會擠壓相同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空間,造成產業人才需求饑荒的現象發生。
就業觀念出現偏差。受當前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部分畢業生偏向功利性和穩定性的就業觀,他們會傾向選擇去大城市從事“高大上”的職業,希望以此來獲得良好的發展、穩定的福利待遇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另外,大多數畢業生思想浮躁,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迫切渴望成功,甚至膨脹地認為只要一畢業就可以找到高薪體面的工作。
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目標。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學生思想存在誤區,即上學就是為了考大學。一旦考上大學,他們覺得已經完成任務,對于自我的認知和四年后的生活該如何繼續都是空白,甚至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去思考這些問題。這種精力的消耗對于未來就業是致命的傷害。
缺少與高校、政府間的信息交流。一方面是沒有及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鍛煉能力,導致學生在技術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沒有向政府提供大學生的相關就業數據,使得政府沒有發揮好引導作用,沒有搭建起一個“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造成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不能實現雙向選擇。
聘用人才的制度存在不足。一是以名校為標準選拔人才過于片面,忽視了人的發展性。二是存在招聘不公平現象。少數企業在招聘過程中給人際關系開綠燈,這種不公平現象打壓大學生的就業熱情,錯誤地認為這是一個拼背景的時代,沒有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性。
1.發揮政府職能,增加可就業崗位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以及農村的發展,通過增加就業崗位來緩解偏遠地區和冷門行業的就業壓力。其次,政府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以金融、法律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和以物流管理、文化旅游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另一方面還要運用現代經營的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通過培育新的增長點來增加就業崗位。最后,政府要積極引導中小型企業的健康發展,降低中小型企業市場準入的門檻。
2.引導中介機構健康發展,建立健全人才服務系統
政府要重視中介機構的發展。一方面要通過相關立法規范其行為,鼓勵并支持多元主體投資發展各類就業中介服務機構,擴大就業服務的覆蓋范圍,最大程度讓大學生享受到就業成果;另一方面,政府還要為中介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推動就業服務機構免費為學生提供政策咨詢等服務,從而幫助大學生實現多領域的就業。
1.重視理論的實踐性,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高校要注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通過增加與專業相關性大的社會實踐課程,來培養大學生與崗位有關的基礎能力,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引進多種形式的國家職業資格考試項目,幫助大學生獲得就業資格,增強就業競爭力。
2.加強就業指導,推動教師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首先,要改進就業指導形式。學校要利用互聯網開展個性化的指導,例如進行一對一的網上指導,通過職業性格測試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改進的建議;其次,學校應該要及時了解市場的最新動態,幫助收集和整理就業信息,建立一套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追蹤系統;最后,通過建立激勵機制來肯定就業指導老師的努力和為拓寬就業發展出路付出的辛苦,并以此吸引大批專業人才加入就業指導老師的隊伍。
1.要正確認識自己,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
不論你想做什么,都需要經歷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只有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準確定位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追求高薪水和高大上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求助于老師或同學,幫助我們調整好前進的方向。
2.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就業意識
受社會環境和家庭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大學生要從客觀實際出發,轉變不科學的就業觀念。要抱著“學一點,多一點”的想法,在任何小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做起,慢慢積累經驗。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還必須要知道自己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是符合企業需要的選擇。
1.建立校企合作平臺,拓寬就業渠道
企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接收者,有必要向高校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要求參與人才培養,這樣才能實時對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作調整,避免浪費時間和財力,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學校還可以通過建立實習與就業基地,為大學生就業牽線搭橋。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樞紐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條例、給予財政上的支持,來減輕學校和企業的經濟負擔,讓其在實踐基地的管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最終實現共贏。
2.更新聘用人才的觀念,完善招聘制度
企業要摒棄“最好的就是最優”的用人觀念,不要盲目地認為名牌高校的畢業生在任何方面都比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優秀,這是一種學歷歧視和人才偏見。企業要依據職業特性、能力要求和大學生本身的性格特點來確定標準,提高職業匹配度,做到人適其事、位得其人、人盡其才,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此外,在錄用過程中,盡量使用全面衡量的辦法,公證平臺錄用過程,避免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