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財險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周翊
面對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嚴峻局勢,國家以及人民群眾都在治理環境污染的意識上有了提高。但是,人們對如何高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沒有絕對的定論。而保險是人們所常用的分化風險的工具。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認知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保險,并具備較強的保險意識。針對環境污染問題也一樣。人們要把環境污染責任險作為一種工具,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分化污染風險。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以企業發生的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標的保險[1]。環境污染責任險亦被叫作綠色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可以使受害者在財產和人身發生損害后及時得到賠償[2]。該保險是一種針對被保險人因做出了污染土壤、水資源、大氣等自然環境的行為,而依法追究其本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的保險,它是商業保險范疇。
環責險在我國經過了多年的試點和推廣[3]。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施行關于環境污染責任險的試點工作。試點過程有成績,亦有不足。其不足表現在:一方面,該保險理賠效率有待提高。鑒于環境污染責任險的普及程度仍不夠高,相關試點的歷時也不夠長,所以其保險制度、保險形式都處于待改進狀態,參與投保的企業主體所能夠在環境污染事故的理賠環節中獲得的經濟補救比較有限。另一方面,環境污染責任險的普適性不高,需要針對特定的環境污染事故、特定的主體,所以不能在試點實踐中參照其他保險的賠償標準,也就一定程度導致了其各項執行標準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還未強制要求企業投保該險種,也是考慮到了該險種的發展的不成熟性。
目前,在我國的有關立法中,例如《環境保護法》《保險法》等,都缺乏針對環境污染責任險的專門規定。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是有待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系統化,以零散的條例為主。而像《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條文中,針對環保多以原則性指導為主,其規定內容不夠具體,對環境保護問題的可操作性不強,也就起不到嚴格約束相關行為主體的作用。例如,我國首次出現于法律中的關于環境污染責任險的表述,是修訂于2014年4月的《環境保護法》,而且其中也以鼓勵投保為主要表述內容,并無實際的執行規定。同時,一個新的險種的嚴格推行,也不能單一依靠某一項或某一個法律規定,必須獲得多個部門法的協同,即要讓各相關法律,例如《環境保護法》《保險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致地對該險種的執行加以規定。而我國在相關法制建設上還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我國財政對環境污染責任險落實的支持力度不大,能夠提供給相關投保企業的獎勵不高,使得該險種的發展仍更多依靠相關保險公司的自身推廣。而保險業務需遵循“最大多數原則”,保險需依據“可保利益”,這兩點在環境污染責任險上體現的都不明顯,也就意味著相關實踐的不確定性較強。由此,各保險公司雖然也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有關業務,但是出于盈利上的考量,對其推廣的動力不強,所以影響到了該險種的相關服務體系的完善。而且在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地區,相關服務體系的欠缺體現在:沒有較規范性的操作標準,沒有基于科學分析的數據支撐,其對環境污染程度的評價難以保證準確、公平;保險公司傾向于將投保費率設置得高一些,而企業卻在污染事故出現后收到較低的保險賠償,出現了雙方利益的不協調。
當前的很多企業都缺乏投保相關險種的動機。一是目前的相關制度仍主要停留在行政性問責層面,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法律問責體系還不完善,如果并非造成了重大污染事故以及重大影響,不會追究刑事責任,而多是進行民事賠償、行政處罰。二是我國一些重型污染企業也是國有企業,例如石化企業、鋼鐵企業等,這些企業可獲得的國家財政支持相對較多,其引發了污染事故后,有國家財政支持會弱化其面臨的經營風險。所以這類企業對保險的依賴度不高。
法制建設能夠為環境污染責任險的發展奠基環境,讓其險種相關事宜與操作都有法律依據。在刑事法律中將企業的環境刑事責任訴諸于環境保護政策的考量之中,有利于刑事責任的認定和環境法律責任制度的建構[4]。國家可在法制建設中,在各個法律制度中詳細而全面地對環境污染有關問題進行闡釋、規定,包括要詳細提及環境污染責任險,并對其給予規范性的規定。這樣,環境污染事故中的被保險人以及投保人的權益保障才有了強大的法律支撐。具體來講,一方面,國家要完善宏觀的環保法律體系,在各項法律中細致地規范以及明確土壤、水等污染事故中,各方需擔負的責任,從而使環境污染責任險的實際保障作用實現也能找到具體依據。另一方面,環保部門可積極引導微觀法律體系的建成。環保部門可多方協調人大、政府等立法機構,基于目前已有的各項環保法律來進行內容修訂和補充,主要是應加入并詳細解釋環境污染責任險有關內容。而且,國家可積極鼓勵地方進行相關立法嘗試,以實踐為基礎,摸索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環保法制體系。
保險公司應盡量改變當前在綠色保險產品上的投放單一的局面。保險公司可著力于開發綠色保險產品,并根據市場實際反響來有序拓寬承保范圍,并在有效的時機創辦新險種。例如,保險公司可針對大氣污染類型企業設立大氣污染責任險,結合其在生產經營中可能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性,具體而詳細地設置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包括承包范圍限定。而對于土壤污染類型的企業,則可設立土壤污染責任險,在該險種保障下,一旦企業在經營中造成土壤污染,給社會帶來危害,那么參與投保企業就可和保險公司一起承擔責任。承包范圍的拓寬能夠讓保險公司的環境污染責任險更具吸引力,也更大程度上保障了污染中受害者的權益,是保險公司的環境污染責任險獲得新發展的一項可行舉措。
一方面,我國應逐漸走上對環境污染責任險的強制投保之路。強制投??梢栽趶娏s束的氛圍下,讓環境污染企業逐漸樹立起環保意識、保險意識,逐漸領悟到投保也是一種義務。另一方面,我國應當建立起對污染企業的嚴厲的問責機制,加大對其處罰的力度,讓他們的違法違規成本變得更高,從而形成制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對重污染企業投資行為具有積極的治理作用[5]。國有企業背景的企業更應該體現出更多的社會擔當,在國家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大格局下,對于自身有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可能的領域,提高參與投保的積極性。
為了吸引企業參與,使環境污染責任險真正在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要對保險公司賠償的細則進行明確,對于何種程度的何種賠償樹立明確的實施條例,制定合理的保險費率,改變過去“投的多、賠的少”的尷尬局面,真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保險利益雙方都積極性不強時,環境污染責任險的發展自然就步履蹣跚。政府需要一直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開展以“綠色、安全”為主基調的保險創新,積極推動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鞍凑铡蓖怀鲋攸c,先易后難”的原則,各地政府可首先選擇在重金屬污染防控需求最迫切的產業領域,例如,有色金屬冶煉業、鉛蓄電池制造業等領域,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同時,當地環保、保監等部門要聯合組成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試點工作視察小組,并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搭建起保險企業與試點單位溝通協調的平臺,在充分摸底排查的基礎上繼續拓展試點工作,以逐漸實現環境污染責任險的全覆蓋。
保險監管部門積極創新推動環境污染責任險的試點過程中,各地環保部門也應對投保企業進行“有獎有罰”的激勵和建起約束機制。例如,對按規定投保的企業,環保部門可主要采取一些鼓勵和引導措施。
(1)聯合當地財政部門,在安排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或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時,對投保企業污染防治項目予以傾斜。
(2)將試點企業投保信息有效通報給銀行業金融機構,推動金融機構對試點企業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對于應當投保而未及時投保的企業,環保部門則采取相應的約束措施。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責任險之于污染企業、保險公司、社會都有特殊意義。我們應當努力推進相關的法制建設、促進保險公司對其投保范圍的擴大,并積極采取措施調動企業的參保舉動,形成對該險種的“有獎有罰”的監管氛圍,從而讓環境污染責任險的發展能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