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理工學院 梁雨璐
大學英語是目前高等教育階段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在初高中階段學生擁有了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英語基礎能力。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更加注重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英語的使用方式和跨文化特性。其中寫作教學便是英語教學在應用層面的重點內容之一。不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課堂環(huán)境與初高中階段沒有明顯的區(qū)分,教師的理論講解仍然是主要核心內容,同時缺少對學生的獨立思考、交流互動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很少能夠從自身出發(fā),掌握英語寫作技巧,完成高質量的英語寫作。因此積極主動地進行教學課堂的改革,通過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帶動學生英語思考,成為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改革的重點。
對分課堂顧名思義,是指通過對課堂安排,將原本由教師掌握的課堂教學等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主導部分,其中教師占用一半的教學時間進行課堂授課,學生占用一半時間進行自助式的問題討論。對分課堂模式最早由復旦大學教授張學新率先提出,他在大學任教課堂中總結出開放課堂和傳統(tǒng)課堂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利弊,結合當前國內大學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了兩種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勢的融合,開發(fā)了更加符合我國教學習慣同時又能夠有效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的對分課堂模式。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完全采用開放教學方式,直接刪減掉教師理論講授的部分,而是顧及教師教學習慣,保留了理論授課環(huán)節(jié)。同時引入開放課堂討論部分,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課堂一半實踐的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自主學習場景。學生需要就當前教學內容組織開展討論工作,并調動思維能力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進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求知的動力。
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成情況來看,模式創(chuàng)新最為直接的是減輕了教師教學壓力,其中教師理論授課時間的縮減,使教師在課程設計安排、教學開展等方面的壓力相對減小。與此同時,對分課堂所引入的開放討論模式,在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對語言類學科學習有著巨大幫助。需要認識到,大學英語的寫作教學本質上是能動類的語言教學,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需要具備親自操作的寫作能力,能否獨立完成高質量的英語文章寫作成為衡量教學成敗的關鍵要素。對分課堂的教學應用,將最開始的學生的主動權再次還給了學生,需要學生結合自身的思考與積極的討論,形成對于理論課程的理解和消化,并在不斷的分析探究當中,逐漸形成精準、流暢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英語寫作當中可以直白曉暢地表達主觀意思,使英語寫作水平得到提高。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在對分課堂當中擁有了更多自由組織、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對于具體需要完成的寫作任務,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大量的相關資料搜集和閱讀,同時在自由交流環(huán)境下進行同學彼此之間分享和討論,使得學生對于資料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加深,更好地將資料內容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通過長時間開展對分課堂教學,學生能夠不斷強化寫作思維,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對分課堂當中,教師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時間壓縮,根據(jù)大學標準課堂時長,教師教學部分時間應當壓縮至單節(jié)課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因此教師需要重新進行教學節(jié)奏的調整安排,保證教學內容裕量、教學講解清晰的同時,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
大學階段英語教學強調英語實用性,經(jīng)過初高中英語學習的學生通常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詞匯量,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改變原有詞匯教學模式,引入更多實用的文化視角,重新設計詞匯教學方案,來呈現(xiàn)跨文化的英語特性。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同一意項不同詞匯的介紹,對英語文化背景下表達方式進行講解,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英語電影、廣播資料等,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直觀呈現(xiàn)。隨后教師再依托文化習俗的解析,將英語表述與中文表述的差異進行講解,引導學生了解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在同一個意項表達方面存在的差異。
英語寫作能力的訓練離不開大量英語文章的閱讀,學生在剛剛接觸大篇幅英語文章時,無法從文章特征角度總結文章寫作規(guī)律,反而會感到閱讀混亂。對分課堂當中,教師應當將英語文章結構解析作為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大量的英語文章所采用的敘事結構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掌握英語作者在進行寫作時善于運用的結構編排,以及怎樣進行有效的結構編排才能夠使表意更加清晰和深刻。在教學當中,教師采用由淺至深的教學方法,從難度較小的文章開始講解,并逐漸加深難度,使學生能夠在樹立信心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英語寫作規(guī)律,將這些英語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
對分課堂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應當占據(jù)一半以上的時間。根據(jù)張學新教授的課堂設計模式,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可以分為對于學習的理論內容進行內化吸收和展開同學之間生生互動的自主討論兩個部分。
課堂知識吸收部分需要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進行配合,對于新學習到的英語文化、英語寫作結構等,學生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消化,其中較為典型的英語文化,由于缺少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從一個文化表達當中形成對于這一類表達方式的理解和正確運用。此時教師可以嘗試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建立一個模擬的文化教學場景,引導學生能夠嘗試近距離地感受英語文化和英語語境當中彼此交流的方式。較為典型的便是觀看英語題材的電影,教師可以選擇與當前課堂內容相關的英語電影片段,組織學生對該部英語電影所表現(xiàn)的時代背景進行了解,同時完成對于電影當中有著十分明顯文化現(xiàn)象的英語表述方式進行重點介紹,引導學生思考在電影所構建的文化環(huán)境中,人物為何使用了與書面表達、課程教學中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學生在進入到語境環(huán)境后,能夠從文化角度進行理解。
自主討論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強化思維能力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在教學設計當中,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討論模式,與學生共同就具體的英語寫作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例如在教師的組織下,建立討論小組,對小組成員的作文寫作情況進行討論。運用交叉批改模式,運用同行評議方式,對其他同學的英語作文寫作情況進行批改。批改評議主要從對于題目的理解、表達結構嚴密性以及是否存在使用單詞或運用語法方面的基礎錯誤三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在完成評價后,小組內成員可以就這一情況進行討論;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評價當中,對學生是否把握住了英語寫作的重點進行觀察,分析學生是否可以較為準確地了解自己或他人英語寫作的優(yōu)勢和不足,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的調整,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在英語寫作當中可能存在的盲點,通過自我調整和適應,實現(xiàn)能力水平的提高。
對分課堂模式將教師和學生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區(qū)分設置,改變了原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框架,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鍛煉有著巨大的幫助,從英語寫作能力培養(yǎng)角度來看,對分課堂從學生視角出發(fā),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是全面提升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關鍵。對于教師來說,開展對分課堂教學應當注重幾個方面的教學方法。
對分課堂模式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對分,教師既可以選擇時間上進行對分,也可以選擇隔堂方式進行對分。具體的選擇方式應當根據(jù)具體的英語寫作教學任務來制定,一般可以從當前英語寫作內容教學難易程度、是否存在生僻問題角度來進行對分的動態(tài)調整,使對分模式更能有效運用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
自主討論環(huán)節(jié)的學生分組不是隨機分組,而是應當以學生學習成長為導向,進行有序分組。教學課堂當中,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采用性格特征、男女性別配伍等方式,來進行教學分組,這樣一來,組內學生能夠實現(xiàn)更為深入的相互交流,彼此之間能夠實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互補,提高討論效率。
相比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授環(huán)節(jié)時間更少,因此教師需要對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對一些不相干、不重要的內容應當剪除,保留課堂當中的核心重點問題,以能夠使學生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寫作輪廓為精簡標準,進而使講授內容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加豐足,更具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群等平臺,分發(fā)優(yōu)質的學習資料,并教授學生如何進行相關學習資料的查找,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資料搜集。
學生開展的小組討論不能成為聊天、休閑的場所,而是要擁有明確的討論任務和討論內容,學生所進行的討論需要注重質量。在設置討論中,教師應當參與討論,討論內容應當以作文方式、單詞含義甚至是部分精彩語句的分析為主。教師可以建立起討論的考評機制,通過討論環(huán)境觀察來形成對于學生討論狀態(tài)的考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