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學院 袁超
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而志愿服務則是立德樹人思想的直觀體現形式。特別是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為了以更好的狀態步入社會,良好品質與正確觀念的養成至關重要,而志愿服務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助人意識,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都將“樹人為本,立德為先”作為育人工作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形成。這一思想包含了內與外兩層含義,內化主要是指個體將外界正面的能量轉化為自身觀念認知的過程,而外化則主要是指個體在將外界正能量內化后對外體現出的正面特質,包括樂于助人、勤奮敬業等等。一言蔽之,立德是要促進個體內心的觀念轉變,推動正確觀念的產生,而樹人則是立德所體現出的成果,是個體隨著觀念轉變而不斷進步的過程。而為了讓學生接觸到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高校需要基于立德樹人的思想,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要開展有利于學生思想進步的校內與校外活動。
1.為立德樹人提供載體
立德樹人需要以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只是高喊口號,而沒有任何作為,立德樹人便只是無意義的空話。這也正是高校思政教育目前所面臨的難題,許多高校正是因理論性、說教性過強的教育方式而受到學生詬病,因為校方并無實際的活動規劃,這會讓思政課所要傳達的理念變得更加抽象,更加空泛。
2.體現立德樹人內涵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一項基礎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思想的必要途徑。一方面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院校的育人目標,是為了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高校將志愿活動作為育人的出發點,讓學生通過實際行動去感受人間美好的存在,深入社會、接觸群眾,能夠更加深切感受到群眾的困難,同時在幫助群眾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自然能夠產生為民服務的意識,產生更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體現立德樹人效用
立德樹人是一種育人理念,同時也是思政教育所追求的效果。而志愿服務活動則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過程。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一方面可以身體力行服務社會,將抽象的道理化作實際行動,讓品德真正得到直觀體現,變成可見的行為,直接為社會大眾提供實質性、針對性的便利,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支援、慰問活動、醫療服務支援等等,協助解決社會民眾所面臨的各類問題,便是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體現;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當中找到自身價值,增強自身的自信,產生不斷進步的動力,這同樣是志愿服務活動的立德樹人效用的體現[1]。
1.拓寬立德樹人的廣度
立德樹人是一個正向的傳播過程,從校內開始,向校外拓展,產生社會性的影響,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可。隨著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創新,其在全國范圍內也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活動范圍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這充分說明致遠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
2.提升立德樹人的力度
以上曾談及,如果立德樹人的思想不能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便是無意義的空談,立德樹人這一理念的傳播力度,也取決于志愿服務的落實。高校作為聚集了大量青年人才的育人基地,更要積極配合立德樹人的理念宣傳,要做好育人工作各個環節的統籌安排與落實,集合各方力量,建立起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公益資源平臺。志愿服務不同于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相對來說更加傾向于社會教育,這樣的引導方式,能夠讓大學生在實際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當中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共產主義等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聯,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樣的教育,是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相對于枯燥的說教來說,學生通過實際行動所學到的,才是真正能夠烙印在心中的道理。
3.提升立德樹人的熱度
雖然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必然會強調立德樹人,但是在追求效率與利益的當今時代,談及立德樹人,許多教師亦或是學生,都會感到不屑一顧,這充分說明立德樹人的理念需要更加深入且長久植根在民眾心中,而不是走走過場,喊喊口號,否則很難實際影響大眾的行為。作為新時代的進步青年,學生在公益活動中所展現出的朝氣、靈氣與創造力對于公益事業有著很大的推動力,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擅長利用網絡去開展工作宣傳,這樣便能讓志愿服務擺脫傳播的局限,讓更多人了解到志愿服務是怎樣開展的,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在開展公益活動過程中又有怎樣的溫情故事發生,隨著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以及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志愿者的不斷宣傳,必定會有更多人被感染,進而積極參與進來。
1.實現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
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相應的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支持志愿者管理以及志愿者活動的開展。院校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時,要基于國家出臺的相關法規與辦法,由校黨委牽頭,與學生管理部門共同制定志愿服務的相關管理規定,有了規定的支持,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才能更加有序,更加規范。例如希望之翼黨員志愿服務隊的支教規范化具體舉措如下。首先是確定了教學安排,此次活動中,學生的輪班方式,不再是以往的傳統輪換制,而是成立了A組與B組兩個教學小組,在教學過程中,A組成員主要負責完成上半學期的支教任務,達成支教目標;而B組成員則在下半年完成支教任務與目標。這樣的輪換方式,能夠讓校內教學完整度更高,銜接更加順暢[2]。教學小組模式下,學生不再需要適應短期內的多次教師變動,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因適應不同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而出現混亂。此外由一名支教教師長期負責一個班級,有助于教師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找到更加合適的教學引導方式。
2.實現志愿服務普遍化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共同發布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意見當中強調要大力提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激勵學生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回饋社會、服務人民,要重視學生的服務意識養成,培養學生為民服務的意識,養成正確的道德觀。為此院校要將學生志愿者納入我國青年志愿者的規范管理范疇之內,要為志愿者提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平臺,利用多種方式激勵志愿者參與到利國利民的志愿服務活動當中。為此團隊通過積極溝通,已經與多所小學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單位對于支教隊伍的各項活動開展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與配合,并且樂于與支愿者們交流教學的經驗,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于志愿者不了解的學生情況,也能夠及時告知,并且給予教學上的建議。
3.整合志愿者資源
志愿者是志愿服務活動的執行者,每個樂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首先便具備了熱衷公益事業的慈善之心,而在此基礎上,院校則要明確服務需求以及學生定位,建立社會化的實踐基地,完善相應的管理與運行機制,集合志愿者的力量,開展校內校外的一系列相關活動。為了最大程度發揮出志愿者的力量,此次支教活動設置了以下幾點目標。首先是提升支教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小學英語教材分析與研討活動的開展,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支教教學計劃,并且由黨總支部指定專職教師黨員帶隊引導學生志愿者定期參與每學期至少兩次的教學培訓,累積學習經驗,提升教學質量。其二是要推進合作小學的英語課程設置。為了讓支教的英語教師落實英語教學,應當通過與合作院校的溝通,設定英語教學的計劃,包括課時安排、教材等等。其三是要進一步拓展服務深度與廣度。要將英語學科內容與思政學科、心理學學科等的內容結合起來,讓支教教師從多個方向去引導學生。希望之翼隊伍后續將通過走訪以及線上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更多地區域農村小學的教育需求,將業務延伸到更多不同的地方
1.創新志愿服務模式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新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滲透愈發深入,支教的方式與思想也要及時更新,這樣才能讓支教教師的各項工作開展更加順利,同時也有利于宣傳支教工作,吸引支教力量。在開展支教活動的過程中,要借助當地媒體以及網絡媒體的力量開展工作宣傳。包括微信、微博、政府官方網站等等,對于可以利用的新媒體平臺都要積極滲透,讓支教工作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同時也能得到更多支持。
2.擴大志愿服務效益
項目化是當今我國各類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支教工作亦是如此。將希望之翼支教工作設立為專門項目,不僅有利于針對性做好工作規劃,做好資源統籌,同時也有利于體現隊伍的專業性,更容易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供需雙方需要直接聯系,明確需求、找到工作重點,從項目合作的角度去共同思考如何推動支教工作的長久運行,如何實現志愿服務的社會效益最大化[3]。
志愿服務活動對于高校來說是育人的必要途徑,高校學生在校期間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往往呈現出理論化、說教等特征,而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則能夠引導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化作行動,真正投入到公益活動中。本文以希望之翼黨員志愿服務隊的支教活動為例,探討了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黨員志愿服務工作要點,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構與個人參與到支援服務活動當中,共同為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