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財經學院智能工程學院 方亞果,劉玲玲,王浩然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及創新形式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創新平臺中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也在發生變化。政府和用戶在創新平臺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進一步加強。社會的發展,創新模式的轉變也推動著科技創新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轉變。創新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教育體系與傳統的創新體系相比,最重要的區別是將“政”“用”兩方要素的重要性凸顯出來。通過政府的宏觀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產學研用”合作創新平臺,突出市場在創新平臺中的導向作用,強調用戶直接參與“產學研”合作。在全新的“政產學研用”創新平臺中,可以減少盲目性的技術創新。能夠加快研究成果進入社會時間的進程,加快研發成果轉化。與此同時,也減少了研發的成本和研發成果將要遇到的風險。在全新的“政產學研用”創新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相互配合,政府做保障,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各個資源相互配合資源共用,充分互動,充分發揮各部分資源的優勢,使設計成果良好轉化的閉環系統[1]。
在上述的多方聯動的創新模式中,政府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最突出的主導作用即是制定相關的政策規定,保障創新模式中各方都能夠順利地進行。但是我國目前相關的政策中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第三十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十二條對“產學研用”合作有直接規定。相應法律法規的缺位讓“政產學研用”合作教育的發展受到制約,缺少可實踐性[2]。
在此合作教育機制中,最主要的還是高校的創新能力。高校創新能力欠缺,重理論輕實踐,或者是“高要求低輸出”研究結果離最初的要求相差甚遠,再者是高校與企業脫軌,對企業的崗位及技術要求認知錯誤,導致最終的培養出來的學生社會并不買單。
以鄭州財經學院為例,研究應用型地方高校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育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鄭州財經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一員,一直致力于探索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結果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的發展狀況及目前僅取得的這些成果與重點高校相比中間仍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之前的多方協同創新培養模式中,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度不夠,協同深度不夠,合作項目不多,產出不豐富。目前的創新模式中大部分還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而沒有實質性的效果。校內實驗基地和實驗中心,校外實習基地還有待進一步創新與突破;校企互動機制、主動參與機制還不成熟,不能完全適應“新工科”背景下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于企業的合作過程中應該能夠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性問題,但是在實際中,地方高校的解決問題能力并不突出。因此,在企業與高校之間并未建立良好的共贏關系。在高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需要企業為高校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但是落到實處的資金支持有限。二是地方高校與企業之間未達成一個共同發展研究的目標共識,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不夠成熟。其中本質的區別在于兩者的任務和性質不同。高校的任務是人才培養,為社會輸送人才。企業更加注重的是效益。將兩者的訴求目標良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建立雙方共贏的育人機制的關鍵所在。三是在高校中部分老師的觀念落后,對于社會發展的需求認識不足,不能夠充分地認識到高校層面的人才培養和社會層面的科技服務之間的關系。忽略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各自為營,這樣學校的科研成果不能進行市場化的轉化,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應用型人才[3]。
機電類專業的育人模式建設一直是鄭州財經學院智能工程學院的研究重點,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智能工程學院在創新育人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準確落實高等教育要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趨勢,研究對人才的需求要點,對高校的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進行調整。
“中國制造2025”為我們建立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上的大背景,以及工業4. 0時代社會對于智能化生產生活的普遍需求,瞄準產業建專業,圍繞專業連產業,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教學鏈對接崗位鏈,形成企業、高?;セ莼ペA、資源共享、人才互聘、專業共建、文化共融、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以此為大背景和發展要求,在2016年申報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并獲得批準,2017年結合當地的新鄭機場申報飛機機電設備維修專業,2018年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在中牟有汽車園區,以此為依托設置車輛工程本科專業,又在2019年接連設置汽車服務工程本科專業,2020年設置智能制造專業,2021年由最初的機電學院經過升級組建完成智能工工程學院的建立。學院緊抓社會的發展趨勢,充分調動當地的產業優勢采用多元化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強有力提提升了學??萍挤账?,同時加快了創新人才的培養。
(2)建立多元、開放、融合、共享的理念。
打破傳統企業和高校各自為戰的局面,突破傳統觀念及體制的束縛,設置企業和高校的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有利于企業與高校的深度合作,形成企業與高校的雙向聯動與協同創新[4]。在多元、開放、融合、共享的理念引導下,政府做保障,企業來牽頭,高校做課題,多方通過政、產、學、企結合的形式,在協同創新中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對于人才培養的效果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均有著重大的意義。隨著這幾年的努力,目前協同創新中心已簽約完成5家,其中包含了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海爾集團、格力集團等,此模式有效地釋放了學研企的科研創新活力,在科研成果的轉化上起到加速作用。
(3)與企業合作制定訂單式培養方案。
我校所開辦的專業都屬于“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領域,集中代表了當今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的高新技術專業群,是學校專業覆蓋面廣、學生就業領域寬、就業質量好的專業群。多年來為機電、汽車行業和中原經濟區建設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學院注重校企合作,積極開拓并與多家國內大型知名制造業、自動化和汽車類企業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現已在中國一拖、宇通公司、索凌電氣、海爾集團、格力集團、江蘇杰士德精密有限公司、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設立校外實習基地并開展了各方面的合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了基礎?,F有企業冠名班4個:海爾班,格力班、杰士德班,德爾福班等。
在探索與知名大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我院也在積極探索與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學研用合作。
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當地的產業機構影響到應用型高校的學科設置、專業設置及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目前,中小型企業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與人才的要求也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確立。國家在《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了十個重點任務[5]。其中,有多條是關于中小企業的改造方向與要求。應用型地方高校在辦學定位上就要首先確定以應用研究為主,以應用研究為主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具備為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為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支持和技術咨詢。同時應用型高校培養的綜合性應用人才在畢業之后可以填補企業中專業技能崗位,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同時可以提高所在企業的企業內涵和整體素質,從而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
鄭州財經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其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僅包含了對于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最重要的還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使其是一個有創新創業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在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可以借助企業的研發項目,高校以此課題進行協同研究,政府在其中起到保障作用。這種方式搭建了一個從科研成果到社會轉化的快速通道,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轉化效率,減少了科研成果無用的風險,同時也節約了社會資源,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幫助了高校完成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目標[6]。
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要以產業需求為依托。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求與時俱進,緊隨產業發展的步伐,以產業的發展動態為依據,確保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產業的要求。
搭建協同創新工作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創辦科技創新協會,以此為平臺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做指導,企業項目為課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積極推進“四融一體”即:“科研與創新創業” 融合、“專業與創新創業”融合、“管理與創新創業”融合、“育人與創新創業”融合。與此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建立職業素養體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科研態度與行為習慣,加強學術不端的懲戒力度,保證科研的嚴謹性[7]。
創建多專業結合的育人模式。各個學科之間都有相互關聯性。通過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突破傳統專業之間的壁壘和固有思想的束縛,立足不同的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的交叉點上,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刺激出創新成果。多學科相互交叉與融合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通過各學科的融合,以學院特色學科為主,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優勢學科群,在新興學科方面培養出新的學科增長點[8]。
加強保障機制建設。政府在協同創新育人模式中起到保障作用,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制定相關制度保障育人效果。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中包含多主體,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就需要有制度的約束。以此來避免利益分配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等老大難問題,一定程度提升了地方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的運行效率。
各大高校如何在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如何使培養的學生適合社會的要求,是現在各大高?,F在繼續解決的難題[9]。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果,已經證明此種教學模式對于人才培養的效果起到促進作用。高校要搭建好利用好與企業、社會、政府之間的合作平臺,在生產、科研、教育方面協同創新,最終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