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新
(甘肅省水利水電學校 甘肅·蘭州 730021)
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道德情操、文化知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勞動及生活技能素質,培養各種技能、發展個性為目的的教育。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又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是各種素質養成的基礎。近年來,中職教育發展迅猛,社會對中職教育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但是,中職生年齡普遍偏小,大部分都在十四到十六周歲之間,文化層次比較低,但這個時期正處于身心發展迅猛、身體機能迅速健全、性發育趨于成熟的階段,在心理上處于智力、能力和個性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但對于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綜合素質偏低的中職生來說,許多中職生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深入探討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中職生學生特點,并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防止新問題的產生,對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應試教育的教學中心是以片面追求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為目的,學校和家長圍繞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這樣就導致了好學生“順風順水”,而學困生“進退兩難”,忽視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培養。中職學校的大多數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或者存在厭學情緒,迫于無奈只能選擇中職學校。而社會上存在著對中職生的歧視和偏見,相當一部分中職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評價很低,甚至瞧不起自己,對前途就失去了信心。另外,社會環境復雜多變,一些不良之風有向學校滲透的趨勢,而學生的是非觀念模糊,一些學生對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認同度降低,缺乏應有的判斷,在行為上表現出嫉妒、多疑、無所謂、行騙說謊、做事不文明、不擇手段等;還有,現在幾乎是手機人手一部,有些學生受到黃色文化的侵蝕,使正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中職學生產生性的騷動和迷茫,使他們常處于恐懼、煩惱狀態,想入非非,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腐蝕。再者,當今社會,競爭壓力較大,中職畢業生就業環境不容樂觀,也滋生了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引發了消極的情緒,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中職學生年齡偏小,正處在個體心理方面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而大多數學生在家庭的呵護下成長,沒有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的歷練,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常常會表現出攻擊或者自責等現象,并進而發展為心理問題。大多數中職生比較厭學,對學校的規章制度非常抵觸,相當一部分學生是被家長強制送入中職學校的,這類學生我行我素,厭倦日常學習生活,在他們身上早已存在著一些不良習慣,例如:不遵守紀律、吸煙酗酒、打架斗毆、出走、自殘、輕生、早戀、嚴重的網癮等。大部分中職生自我判斷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想和風氣的影響,不能堅定自己內心的理想,很容易動搖,而隨波逐流。對一些信息不加分辨就聽信,甚至使用,如果沒有及時的引導,就會出現嚴重的后果,從而導致這些“問題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
眾所周知,中職學校學生生源差,他們主要來自于成績較差未被高中錄取的初中畢業生。由于他們初中階段成績差而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歧視,他們是應試教育評價體系的“失敗者”。因此,這些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抱著“混日子”的態度來到了中職學校,學習目標極不明確,學習態度機不端正,敏感而自卑。根據我校對學生調查統計表明,有信心的學生只占23.1%,他們既對現狀不滿,又缺乏改變現狀的勇氣。相當一部分學生生活在得過且過的盲目中,沒有追求,沒有目標,整天無精打采,無事可做,對任何事情不感興趣,除了對手機游戲愛不釋手外別無其他興趣愛好或特長。有的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缺陷,部分學生法制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較差,不分榮辱、難辨美丑、缺乏自我控制和自覺管理能力。常常表現為上課遲到、早退、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同學之間不能友好相處,常因一句話而口出“污言穢語”,甚至拳頭相加,有的與校外閑雜人員交往、參與敲詐勒索、打群架等不良行為。
據調查,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家庭狀況很普通,很多家庭的父母忙于謀生或文化水平較低,對自己孩子的情況并不十分關心,他們關心的重點都集中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和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使得青春期的孩子養成了不少的學習和生活陋習,是家庭教育的“失敗者”。一個人的成才主要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占比最大,孩子們的性格、生活能力、學習習慣等是受家庭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根據我校對學生家庭調查發現,單親家庭占到26.6%,父母在外打工或忙于生計的留守兒童家庭占40.2%,這充分說明中職生父母的榜樣作用極其匱乏,他們在家長疏于管理的放任成長之下,形成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和惡習,由于在家庭中不被關注,有些學生會在學校尋找機會表現自己,有的甚至不顧場合做出出格的事情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事實上是在班級同學中尋找一個扭曲的位置,用來彌補在家庭中遭受冷落的不足。
中職生對生活認識不夠深刻,他們往往表現為根據自我意識需求來判斷事物的價值觀,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計手段、甚至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線。這些學生不能夠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在與他人發生矛盾和摩擦時會尋找外界因素來解脫自己,一昧地把所有責任推給本人,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價。
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好像是失去了方向的船只一樣,一旦遇到海浪,將是非常危險的。中職學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重振信心。比如班主任每學期要對自己班級制定一個或者幾個具體的并且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果學生有了一個既定目標,那么也就有了一份希望。在職業學校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多樹立身邊的典型,爭取在校期間鼓勵學生多考取一些從業資格證書,例如:測量專業的工程測量員證、電氣設備與維修專業的電氣設備安裝工證等。目標具體了,方向才能明確,這樣學生就有事可做,學習也就有了動力,尤其是當學生取得了成績時,自己也充滿了自信,同時也鼓舞和帶動了其他同學的求知熱情。
每個學生的個性有所不同,教師必須主動接近學生,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注意引導他們“揚長避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多幫助“問題學生”,多了解她們的想法,給予她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爭取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使得人人都能出彩。
中職生中大部分是初中階段的雙差生,他們平時聽的較多的是批評、諷刺和嘲笑,他們自我意識不夠健全、自控能力較差、自暴自棄、對教師存有戒心。因此,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有耐心,注意方式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育人”為最終目的,注重情感教育,對學生施之以愛,在生活和學習等方面真誠實意地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到師長的慈愛和溫暖,從而消除隔膜,打開心扉,推心置腹的進行談話溝通。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以理服人,否則有可能事與愿違。有的教師感嘆“這些學生真難教”、“這些學生真不知道好歹”等。其實,我們就是缺乏耐心,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緣故。受傳統的“以成績劃分優差生”等的影響,使得我們在做學生工作時失去了“重心”,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師要“一碗水端平”,關心和愛護每一名學生,消除偏見,公平對待。
中職學校比起普通中學來說課業負擔輕,學習壓力小,升學壓力更小,學生們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這對課外興趣小組的開展提供了時間保障。作為中職學校,又有著與所開設專業相適應的實習實驗設備,這些設備能為課外興趣小組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的保證,因此,中職學校是有條件開展與專業興趣有關的各種活動小組的。開展豐富而又積極的活動以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給他們施展才能的機會。除專業興趣小組外還可以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等,使學生發揮自身特長,引導學生參加有利于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活動,在參與和競爭中得到自信,提高心理承受力,學校要積極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美化校園。
根據《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需要,也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學校安定團結、教學秩序正常運作的有效途徑。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維護學生正常心理、糾正偏態心理和治療變態心理都有著現實的意義。每學期還可以聘請心理學專家有針對性舉辦一些生動有趣的講座,解決同學們諸如:人際關系、早戀、價值觀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學校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站、心理信箱、心理咨詢室等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不斷成長。
總之,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應當引起中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廣大中職教師要正視生源現狀,探索中職學校學生管理模式,擔負起責任,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分析中職生的特點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理性的價值觀,引導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