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君,李亞娟
(銅仁市農業科教信息站,貴州銅仁 554300)
新中國成立前,銅仁市水果栽培主要是在房前屋后和田邊地角零星分散種植,不施肥,不管理,生產處于半栽培半野生狀態,管理水平很低,水果單產極低,總產不高。
新中國成立后,1950—1980年,銅仁市水果生產發展緩慢。31年間,年產量低于1949年的竟然有11年,產量最低的1970年只有2872 t,僅為1949年的60.57%。到1980年,全市水果產量也只有6864 t,僅比1949年增長44.7%。
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全市各級政府和部門投入水果生產的資金日益增多,有計劃部門的以工代賑資金、農辦的坡改梯資金、水利部門的水土保持資金、扶貧部門的扶貧開發資金、林業部門的生態保護資金等,水果生產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到2020年,銅仁市水果產業總面積達5.41萬hm2,主要品種為桃李2.33萬余hm2、柑橘1.90萬hm2、梨0.25萬hm2、葡萄0.34萬hm2、獼猴桃0.31萬hm2,其他0.27萬余hm2;總產量39.54萬t,比1980年增加了126倍。
銅仁市處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500~1000 m,武陵山主峰在境內,山脈以東是丘陵地帶,河流切割較淺,地面平緩起伏,河流沿岸多是山間壩子,一般海拔在300~800 m;山脈以西是巖溶山原地貌,一般海拔在600~1000 m,相對高差達600~800 m。但在遠離河谷的山原面上巖溶、丘陵、洼地較多,地面起伏不太大,全境以山地為主,占全區總面積的67.8%,其次是丘陵占28.3%,壩子及其他地貌面積僅占3.9%。氣候特征是:春季氣溫多變,倒春寒頻發;夏季炎熱,易發伏旱;秋季降溫快,陰天多雨;冬季陰冷。以梵凈山為界,境內在相同高度比較下,西部氣溫高于東部。
由于歷史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的原因,銅仁市水果產業發展落后于相鄰省份地區:東有湖南、南有廣西、北有重慶。湖南的地理位置優于貴州,同樣,產業發展起步早于貴州省,他們的柑橘生產從品種、技術成熟度都相對較高。廣西氣候特點為南亞熱帶,水果產業起步同樣較早,形成了全國知名的荔枝、芒果、香蕉、百香果和容縣沙田柚等品牌。重慶雖然緯度高于銅仁市,然而因處于四川盆地邊緣,氣候特點為中亞熱帶,因此全年積溫和冬季氣溫比銅仁市高,生產出了奉節臍橙、江津廣柑、梁平柚、長壽沙田柚知名品牌和在南亞熱帶生產的荔枝及龍眼等。
1)缺乏有較大影響力當家品種或品牌。雖然總量較大,但品種較多較雜,沒有形成一個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規模品牌效應的品種。由于地形地貌垂直差異性,只挖掘出了像沿河空心子這么一個種植范圍較窄的影響力有限的地方品種。
2)重視不足。由于果樹生長周期較長,因此科研周期也長,不像大田作物糧油菜研究周期短、見效快。而且科研資金投入較大且風險較高,因此各級領導對水果生產和科研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品種挖掘受限,例如:印江的土柑(當地又稱藥柑),對其特性沒有開展生物學特性研究和理化數據上方面的測定,沒有開展性狀扶正或固本等系統性方面的研究。由于采用當前的無性繁殖使其特有風味大幅降低,可能導致這種具有特殊風味或具有某種食藥兩用的價值和作用被埋沒,或造成這個種質資源的遺失。
3)生產管理粗放,科技支撐不足。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群體年齡大,文化低、農業科技意識不強,接受新技術、新成果慢,科技人才較為匱乏。山地果園生產宜機化是短板中的短板,勞動生產率不高,這些都是影響水果發展的重要因素。
4)種苗體系建設缺失。轄區內種苗繁育企業較弱小,沒有研發能力,只是簡單的擴繁,在近年新增果園規模減小的情況下,生存更是困難,對老舊果園、低效果園改造十分不利。
5)深加工及產業鏈發展不足。由于品種多雜,種植規模都不大,且成熟期又相對集中,勢必造成深加工造成無原料局面。同時,產地冷鏈保鮮建設滯后,產業鏈條不長,主要是以銷售鮮果為主,缺少精深加工企業,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
6)果農防災減災意識不強。全市水果種植面積最大的種植企業、合作社、大戶,共計投保面積不到總面積的13.28%,由于銅仁市強對流天氣、夏季干旱,冬季低溫氣候災害頻發,生產經營者認為沒有收益,沒有資金,不愿意投保,沒有樹立“有災保成本,無災保效益”的思想。
應以銅仁市主栽的柑橘、桃、李、獼猴桃、葡萄和梨等水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收集。在調查中要以本地品種為重點,搜集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耐粗放管理的果樹種質資源。加大挖掘地方優良品種步伐,例如,要系統開展印江土柑研究,印江土柑當地又稱藥柑,主要分布在印江縣朗溪鎮和峨嶺街道。啟動沿河空心李、玉屏無核糯柿等果樹種質資源圃的建設,開展本地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鑒選、評價等,開展新品種及技術研發、專家服務和人才培養等工作。
當前比較有影響力的沙子空心李因硬度適中、果肉黃白色、脆嫩、汁多爽口、清香濃甜、果皮表面附著一層銀灰色果膠保護層,多食不會造成腹瀉,經檢測,其可溶性固形物在12%~16%,每100 g沙子空心李果實中含多不飽和脂肪(酸)0.512 g(高于其他李類)。因此,加大有空心李生產地域和生產史的調查,將沿河空心李推廣到這些地方發展,例如:思南縣的合朋溪鎮、碧江區的桐木坪鄉等等有空心李栽培史的地方。
針對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這個短板,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試驗、示范、推廣,強化低產果園新品種更換和改造。開展山地果園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果園宜機化引進試驗和推廣,開展水肥一體化養分調控、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采后貯藏加工、農業信息化等研發。合理配置不同成熟品種,拉長上市期,均衡上市。開展水果生產新技術、新設備引進力度,特別是貯藏保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水果貯藏保鮮能力,延長水果的市場供應,提高市場競爭力,確保果農增產增收。
一是根據我市土壤、氣候全方位立地條件,在烏江低熱河谷地區建立1.87萬hm2常綠果樹帶,其中優質橙0.67萬hm2、優質柚0.33萬hm2、雜柑0.33萬hm2、優質枇杷0.13萬hm2;在錦江、松江流域建立1萬hm2優質柑橘帶,其中椪柑0.33萬hm2、柚0.67萬hm2;在銅玉公路沿線建立0.49萬hm2特色水果帶,其中無核糯柿200 hm2、無核枇杷666.67 hm2、優質李1333.33 hm2、黃桃2666.67 hm2;在適宜區域建立其他2666.67 hm2小水果生產基地。二是持續完善果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特別是產業路、機耕道、水池、管網和冷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基地生產能力。加大水果產業技術培訓力度,特別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特色品種,如加大沿河空心李栽培技術培訓力度提升其生產能力。三是積極探索幼林果園套種模式,以“幼齡果園+辣椒(花生、紅薯)”“果園+綠肥”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省力化栽培、土壤肥力提升、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環節,提高效益,以黃桃果園為試點,開展33.33 hm2果園種植綠肥,創建以草抑草試點示范種植;開展幼年果園與大豆等油料作物間套作試點示范,提高果園土地利用率。
隨著水果面積和產量的不斷增長,水果的鮮銷市場日趨飽和,一部分商品性能較差的中、低檔水果將退出鮮銷市場,尋找新的出路——加工以及冷鏈物流。一是要加大果品深加工轉換探索,可探索果汁生產線,特別是柑橘、桃李和獼猴桃的果汁,產品要立足長三角、珠三角黃河以北地區的市場;二是開展果酒研發,特別是地方品種且不適宜鮮食的建成果酒加工廠,生產果酒、白蘭地等不同酒精度的系列蒸餾酒。三是還需加大對柑橘類特別是柚子全方位產品開發,果皮用于加工精油,海綿層用于加工吸水紙,修剪的樹枝用于加工熏制肉品,做到了全方位加工。四是圍繞銅仁市柑橘、黃桃、獼猴桃、空心李基地,開展冷鏈物流建設,解決水果集中上市飽和期市場受限問題,延長產業鏈和附加值。
加大農業保險政策保險宣傳,引導水果種植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讓其牢固樹立“有災保成本,無災保效益”的意識,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最大程度減少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真正讓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地、落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