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利
(東明縣城關街道辦事處,山東菏澤 274500)
山東省長期是我國第二大產棉大省,棉花產量僅次于新疆,這主要是由于棉紡織業是本省支柱產業。但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升級,山東省棉花產量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從1991年的135萬t下降到2021年的14萬t左右,其產量僅有30年前的10%,產量也下降到全國第三位。與新疆棉相比,山東棉花受到自然條件、氣候、產業規模化程度等方面的影響,棉花質量相對較差,存在顏色級指標表現不穩定,馬克隆值C級偏差過大,細棉、成熟棉質量低等問題,這造成了山東省棉紡產業還嚴重依賴進口和外地輸入,自產棉花不能滿足高質量加工需求,影響了鄉村振興和棉紡工業的高速發展。因此,推動山東省棉花的標準化生產,克服小農經濟模式,實現綠色發展,提升棉花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對山東省棉花的抽樣檢查結果顯示,樣本中白棉所占比例為40%,淡點污棉3級所占比例將近3.5%,白三級棉所占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了33%左右,之后趨于平緩。和新疆棉相比,山東棉花受到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顏色指標處于劣勢,在全國范圍內也處于中下水平。
根據質量檢驗標準相關規定,28 mm為長度標準級,30~32 mm為優質級別。逐包抽樣結果顯示,山東省棉花27~28 mm占比將近 78%,30~32 mm的優質棉花占比較小,平均檢驗長度在28.3 mm,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目前主要分為五個標準,分別是很強、強、中、差和極差。對山東省棉花的抽樣檢查結果顯示,其斷裂比強度為29.29 cN/tex~30.38 cN/tex,高于全國指標,但是與優質新疆棉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而且斷裂比強度每年表現不夠穩定,波動較大,這反映了棉花品質的穩定性較差。
細絨棉同樣分為五個等級,即很高、高、中、低和非常低,這對于紗線的強度、干度和落棉率有重要影響。抽樣結果顯示,山東省棉花平均長度整齊度超過82%,但是不足83%,存在一定的波動,略低于全國水平。不過,高質量棉絨占比較高,比例較高時可達到24%左右,不過和優質新疆棉相比,品質仍然有待提高,穩定性也相對較差。
籽棉加工后所含雜質和粗糙程度對棉紡織品使用有著很大的影響,對軋工質量進行檢驗和統計,發現山東省99.93%以上的棉花處于中等以上水平,但是高質量軋工產品比例仍然低于優質棉產區。
馬克隆值越高,成熟度和細度越好,但是馬克隆值過高,會造成纖維變粗,內聚力變差,從而影響強度和均勻性;如果過低,又會造成棉花細度過小、成熟度不足,從而產生有害疵點,影響染色等性能。目前細絨棉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和五個檔次,對山東棉花細度和成熟度進行逐包檢查,發現馬克隆值指標較差,存在過度成熟的問題,而且波動狀態較為不穩定,A級別比例下降明顯,這反映了棉花品質還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間。
2.1.1 品種培育。目前山東棉花種植在品種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種子純度、水分、凈度、發芽率都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標準。不斷根據本地特色培育優良品種,2019年就有新型棉種 13 個通過認證。
2.1.2 灌溉方面。逐漸推廣先進的膜下滴灌和噴灌技術,但是還沒有實現全面覆蓋,新技術、新設備推廣力度還有待加強。
2.1.3 施肥狀況。倡導精準施肥技術,不斷提升肥料利用率,也加大了有機肥推廣力度。棉農目前主要施用混合肥,用量超過20 kg/667m2,其次為氮肥,用量將近13 kg/667m2,鉀肥施用仍然較少。
2.1.4 農藥使用。山東省大力推廣生物和物理防控等綠色手段,提倡減少農藥的施用。但是棉農的綠色防控意識仍然較低,尤其是棉花套種模式,普遍使用化學藥劑,導致污染較為嚴重。
2.2.1 投入產出方面。山東省正在打造以輕簡化、機械化為主的模式,以降低生產成本,簡化生產工序。在產出方面,雖然棉花總產量下降,但是機械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效率有所改善,產業結構處于持續優化階段。
2.2.2 標準化生產組織方面,山東省對新型經濟組織的推動力度較大,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發揮了積極作用。
2.2.3 示范基地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基地規模不斷擴大,棉花產成品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標準化生產基地能夠實現因地制宜,逐漸改善技術水平,推廣先進技術。
目前,山東省棉農也逐漸走向老齡化,從事棉花生產的大都是中老年留守人員,對育種、選種、灌溉、施藥及施肥的標準化缺乏認知。棉花生產,多依賴個人經驗,技術指導和培養較為困難,尤其是化肥農藥、灌溉等方面的轉變尤為困難。對農藥化肥依賴程度高,產量依賴化肥,病蟲害防治依靠農藥,比如棉農習慣在春播投入大量化肥。很多農戶還采用人工生產方式,比如棉花采摘環節,一些農民不按照規定佩戴手套,晾曬不劃分區域,存儲不符合規范,導致棉花質量下降。缺乏標準化生產的能力導致棉花生產出現多、雜、亂等問題,棉農很難在選擇優勢品種種植,生產栽培上也是盲目跟風較多,不能夠因地制宜。
棉花生產的組織程度較低,市場集中度較差,導致經營規模受限。由于缺乏規模化種植,和國外市場以及國內優勢產區的差距較大,棉花品質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山東省生產企業大多進口棉花。在套種模式下,標準化程度較低,棉花種植多樣,機械化生產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種植過程不規范,也導致棉花質量參差不齊。在技術研發上也有待加強,農機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但是以小型企業為主,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以節水灌溉為例,很多企業的技術水平很難實現突破,停留在打卡用水技術階段。技術復雜度和投入成本較高,放大了很多用戶不了解各項節水灌溉標準的難題,他們也不愿意實施節水灌溉技術。
和新疆產區相比,山東省棉花種植的自然條件并不算得天獨厚,氣候條件適宜度較差,也給優質棉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帶來了困難。同時山東省水資源壓力較為嚴峻,尤其是2022年以來,全球干旱加劇,給農業灌溉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根據調查顯示,山東省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一些區域用水高達200 m3/667m2以上。水利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推廣,排水不及時,造成雨水侵蝕和水土流失。極端天氣等問題也加劇了病蟲害的傳播,苗蚜、地老虎、盲蝽象、紅蜘蛛和薊馬等蟲害危害仍然較大,過度依賴農藥化肥也加劇了抗藥性。
通過示范基地建設和技術培訓推廣等體系,逐步培養農戶標準化作業的水平,滲透標準化作業的意識。將先進的工藝、農機技術、信息和模式等融入棉花生產標準化體系當中,特別是在品種培育、簡化栽培、機械農藝等方面建立相關標準。比如種子方面要保證原種≥99%,良種≥95%,水分指數≤12%,凈度指數≥99%,發芽率≥80%。這樣既提升了標準化作業的水平,也避免了農民選種困難的問題。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一方面對現有棉田進行整合,使之滿足大規模機械作業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不適宜使用大型機械的區域,除了土地整合之外,還應該開發小型作業機械。同時,從棉花播種到采摘的全過程,都應該推廣機收技術,減少人工勞動成本,降低強度,讓棉農能夠更多地專注于提高質量。大力推動組織化生產,通過合作社等新型經濟模式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標準化技術,促進農業機械的共享,改善傳統生產中棉農分散的狀況。
依托各科研院所、農業院校、技術企業和基層技術推廣單位,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逐步完善從種植、采摘到儲存加工的各項生產技術標準。在育種方面,進一步發展雜交棉及轉基因抗蟲品種,確保其產量高,色澤鮮亮,質量好,適應性強。改善過去棉花品質不高,多亂雜等問題。推行輪作模式,在種植中盡量選擇適應棉花生長的氣候環境,對于強降雨和降溫要有一定的預防措施確保及時處置。比如,在夏季汛期要做好中耕培土和疏通溝渠工作,加速封土工作應對寒潮,使用植物免疫誘抗劑和鋅肥提高抗逆性等。從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獲,盡量采用全程機械化作業模式,讓開溝、下種、鋪膜、覆土都實現標準化,更方便鋪設滴灌帶、地膜、均勻播種,實現“墑、平、松、碎、凈、齊、直”的目標,也確保了棉花品質的提升和齊整性。
加強農田水利、道路和維護帶等設施建設,重點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將雨水收集和污水循環技術應用到棉花種植當中。將溝渠蓄水功能和低壓管道系統相結合,逐步改傳統大水漫灌模式為精準灌溉模式,如滴灌和噴灌等技術不僅大大節約了灌水量,還實現了水量的精準控制,更好地把握需水規律。在灌溉中要根據棉花生長的需要少量多次進行灌溉,根據灌溉經驗和智能監測設備對實際用水量進行計算。在灌水中根據本地的氣候特點將播種期、苗期、花鈴期、蕾期、吐絮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分別精準控制為70%,55%~65%,60%~70%,70%~80%,以及65%左右。將苗期耗水量控制在15%以下,現蕾后,耗水量控制在12%~20%左右,花鈴期耗水量控制在 45%~65%,吐絮以后,耗水量控制在10%~20%。日耗水強度分別控制在0.5~1.5 m3/667m2,1.5~2.0 m3/667m2,2.5~3.0 m3/667m2和2 m3/667m2以下。做好排水工作,在降雨量較大的時節及時進行排水,避免出現旱澇等現象。
使用綠色清潔技術,實現綠色生產,打造農田生態循環系統。比如使用風能和光伏設施為棉田生產提供動力,加快鹽堿土壤恢復工作,打造高效農田生態模式。提升土壤肥力,降低農業污染,減少地下水資源浪費。逐步使用有機肥代替傳統化肥,將高產棉田土壤養分校正系數控制在0.6~0.8,施肥量控制在100 kg/667m2以下。對于病蟲害要綜合考慮生長環境、有益生物、病蟲天敵,優先考慮綠色防控方案,如果沒有病蟲害大規模暴發的風險,盡量使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
利用先進的農業監測設備,通過歷史數據分析,把握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從而制定最優治理方案。比如在播種前,要通過拌種進行蟲害防控,能夠有效治理棉蚜。可使用菊酯類、有機磷類和植物源殺蟲劑進行噴霧。盲蝽象的防治應該在集中遷入棉田期,如果發現被害株率或百株蟲量達到相關標準,即可進行用藥。在生長中期,要把握不同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防治。比如,伏蚜和紅蜘蛛在初期就應做好防治,煙粉虱、盲蝽和棉鈴蟲在2~3 齡高峰期進行治理。施藥過程中要選擇適宜藥劑品種,準確把握施藥劑量,確保藥效。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棉紡產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工業革命和一國現代化轉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棉花標準化生產工作,在現有的技術成果上再接再厲,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