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守寶,夏得月,周毅
1.蜀山區南崗鎮人民政府農辦;2.合肥市凌飛調查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我國農業發展歷經千年,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在機械化農田生產;長期以來,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長江,黃河上中游地區毀林毀草開墾種糧的現象十分嚴重,這樣雖然增加了一些糧食,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1]。安徽省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屬于農業大省,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因過度開墾造成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退耕還林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恢復由于過度開墾而造成的土地鹽堿化。
我國退耕還林工程于1999年10月在陜西、四川、甘肅3省開始試點[2],后逐步擴展到20個省份,在全國大范圍推廣開來,并于2002年12月6日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退耕還林條例》,2003年1月20日起正式實施;安徽省也緊跟黨和國家的腳步,并從2002年開始在全省多個市、縣及下級鄉鎮內進行退耕還林工程。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沙固土,減少長江、淮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減少發生洪澇災害的次數,進行水源涵養。退耕還林本身是對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種調整,所以該工程的實施必然會導致土壤結構的變化,進而對水文狀況造成影響。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并不會遏制農業發展;退耕還林的對象主要是那些因為過度開墾而造成土地荒廢的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糧食產量低下的農田。將這些地塊退耕成林地,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洪澇災害的次數,合理有效的退耕還林還是保障農業發展的屏障。
農業發展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直困擾著人們,雖然農業發展伴隨著時代變遷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從掠奪式農業到循環式農業,再到現代農業,農業發展越來越重視生態循環;自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認為農業發展是國家經濟基礎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用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黨中央開始逐漸意識到生態建設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制定計劃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通過恢復綠水青山,來恢復生態環境。退耕還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進而實施的一項重大的生態工程[4]。
南崗鎮是合肥城市西部門戶,東接大蜀山,西連小蜀山,南靠蜀西湖水庫,北與董鋪水庫相望,鎮域面積39.2平方公里,下轄5個村和1個社區。南崗鎮綠地面積為737.26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404.95公頃,人均綠地面積為11.09平方米,南崗鎮有林地面積為16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1.95%。
我鎮有退耕還林面積988畝,分別于2002年和2003年實施。2002年退耕還林面積為722畝,共24個小班,按林種劃分,防護林為679畝,經濟林為43畝,其中楊樹所占比重較大;按照地類劃分,坡耕地為529畝,荒山荒地為193畝;按區域劃分,梁墩村為67畝,雞鳴村為98畝,瓦屋村為114畝,雙塘村為443畝。2003年退耕還林面積為266畝,共12個小班,并全部是坡耕地,其中雞鳴村為25畝,侯店村為53畝(已采伐,后在雙塘村異地恢復),雙塘村為188畝[3]。
通過對2003年度退耕還林自查,我鎮的退耕還林面積保存率基本上能符合國家要求,誤差小于5﹪,2003年坡耕地退耕還林面積為266畝,現已全部成林,平均郁閉度在0.60左右,平均樹高在11米,平均胸徑在16-20厘米,未保存面積為0。綜合管理情況一般,林權證于2005-2007年期間已全部辦理完畢,并發放給農戶;檔案保存完整;田間管理較差,草荒現象嚴重,有缺株少苗比較普遍,但保存率在85﹪以上[3]。
南崗鎮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取得了重大成績,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主要包括:
1.楊樹占比過大,春季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楊樹是楊柳科楊屬植物,生長周期大多在12年左右,3-5年就能生長成材,耐寒、耐旱、耐干、對土壤要求低下,屬于優良的速生型樹種。在早期,南崗鎮為保證退耕還林能夠盡快取得成果,大量種植楊樹,改善了南崗鎮的生態環境,但隨著退耕還林的深入發展,楊樹的缺點也慢慢體現出來,楊樹的花期一般在4-5月,花序軸上有絮狀的絨毛,南崗鎮每年到這個時節,空氣中都飄散著大量毛絮,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2.楊樹產生的經濟效益低
南崗鎮退耕還林工程基本上是防護林,樹種幾乎全部為楊樹,全鎮只有1個小班為經濟林(面積43畝)。工程實施19年來,現在楊樹高12米左右,胸徑在16-20公分,而且樹已老熟,不再生長,并且出現大面積枯死情況。平均1畝55棵,目前按照每株售價150元計算,1畝田的經濟效益19年來也不過8000元左右,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低下。
3.農民獲得經濟收入低
在退耕還林第一個周期的8年間,農戶每年每畝只得到115元的資金補助;2010年在進入退耕還林第二個周期時,國家補助資金減半,除了市級配套的小部分資金之外,全部由蜀山區財政兜底,按照每年每畝500元發放給農戶,直至至今。而南崗鎮其他土地對外流轉或租賃價格為每畝每年900元。農民獲得經濟收入相比較每畝每年少了400元。近兩年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幅度提高,農民種植糧食和傳統農作物一年的收入也在1500元每畝以上,如果發展現代農業,搞設施大棚蔬菜和精品苗木花卉生產,則收入更高,如此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再次復耕的情況。
4.退耕還林管理不足
2013年10月,南崗鎮實行水源保護區村莊整體搬遷工作,農戶全部搬離,統一住進小區,遠離了村莊和林地,管理極不方便,加之退耕還林補助低,林木所產出的經濟收益差,更降低了農民對退耕還林管理的積極性,包括除草、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日常管理都沒人去做。這些林地只能由所在的村委會工作人員進行代管,開展日常的森林防火巡查等工作,由于林地分布零散,難以管理,時有火災和偷盜現象發生。
有關楊樹泛濫問題。自從楊絮泛濫以來,楊樹治理問題一直是我省需要攻克的難關,經過這幾年的不斷研究和發展,現在主要治理手段為截干和更換樹種,更換的樹種有法國梧桐、欒樹等;近幾年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已經研究出不飛楊絮的雄性植株,在未來幾年里將在各個區域進行推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楊樹飛絮將不會再出現在群眾的面前。
建議退耕還林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首先,允許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當對退耕還林地塊做必要的調整,做到相對成片,以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其次,采取以“公司(業主)+基地+農戶+經果林”為主的模式,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以穩步增加退耕農戶收入;第三在保障退耕農戶利益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引入社會資本,采取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形式,將退耕還林地向專業大戶、家庭林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加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提高項目建設質量與成效。
盡快出臺更新退耕還林樹種的相關補助政策,大力發展經果林或經濟林。經初步測算,更新1畝退耕還林楊樹最少需要資金7000元,具體為:復墾、除雜、整理土地2000元/畝(挖機作業7小時/畝);土壤改良及施肥1000元/畝(增施農家肥、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等);苗木費2000元/畝(每畝田約種植50棵,每棵樹苗40元);栽植及養管費2000元/畝。為了保證對實施退耕還林樹種更新,而又不減少林地面積,建議政府最少給予每畝3000元左右的資金支持。
建議對一部分長勢極差的田塊進行中低產田改造,由政府申請并投資,利用上級優惠政策,調動農戶改良樹種,發展精品苗木,增加農民收入。
優化退耕還林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各個部門在退耕還林工作中的職責,加強退耕還林的管理工作;建議結合林長制改革,逐漸加強撫育、除草、施肥、防火、防病治蟲管理,根據退耕還林現狀,制定一套管理制度,針對新補植和恢復的退耕還林,要強調禁耕,確保總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另一方面,建議成立退耕還林改造工作小組,通過統一招商引進企業或大戶改造退耕還林,加強對退耕還林改造工作的技術指導、技術服務,推動退耕還林區域的產業化進程。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舉措之一,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能否認退耕還林給當地帶來的巨大生態效益,尤其是涵養了當地的水源。退耕還林工程過去在一定意義上犧牲了部分農戶利益,但隨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相關政策和措施的不斷完善,退耕還林更新樹種、退耕還林集中管理等政策正在逐步落實,在不久的將來,退耕還林不僅可以帶來生態效益,還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