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崇有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林業調查設計隊,山西文水 032199)
山西省位于我國的華北地帶西部的黃土高原附近,從地貌上來看,是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大體輪廓呈現四邊形構造,地勢地形十分復雜,山西省的地形包含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占據總面積高達80%的是高原山地,山西省的整體海拔較高,大部分處于1000 m以上。與華北的其他地區相比,山西省的地形呈現出隆起的狀態,五臺山葉斗峰位于最高點,其海拔高達三千多米,山西省最低處海拔僅為180 m。巨大的落差顯示出山西省地勢的高低起伏。
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解的重要步驟,提高了人類生存環境的質量,山西省是我國重化工能源基地,高污染的工廠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害,山西省目前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居民的生活質量下降,環境問題接踵而來。山西省的環境破壞程度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急劇下降,目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對山西省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土地荒漠化發展快速、土地鹽漬化現象嚴重、綠色植被破壞嚴重、草地退化程度高、高污染設施周圍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各種環境問題不斷涌現,層層疊加導致山西省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就目前而言,山西省積極進行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并加強對高污染企業的管理控制,對環境污染問題深度分析,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各個區域的環境監測與修復,全面提高山西省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努力實現自然與人類發展雙贏的局面。針對當前山西省生態環境的問題,研究與保護當地的植被顯得尤為重要。
植被對于人類社會生活與發展的可持續性做出了巨大貢獻。植被是人類生存的物質根底,它與氣候、土壤、地貌、動植物以及水分等自然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要對植被進行分析,那么對植被分類進行研究就是一個前提。目前植被的分類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根據群落進行劃分,還可通過生長類型進行劃分等,在其中,山西省的植被分類方法與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相同,它通過群叢、群系、植被型三個方面進行分類,其三方面的等級呈現遞增的狀態。
2.2.1 群叢。植被分類中的基本單位。它的定義就是在特定的范圍內,層片中有相似性,并且植被種類優勢相似的,稱之為群叢。同時群叢的數量是植被系統分類中數量最多的,不同地區的群落雖不盡相同,但群落內部的外貌要表現一致,由于山西省在地理位置上的多樣性,山地與丘陵占據大部分地形,就形成了不同的群叢。
2.2.2 群系。什么是群系呢?簡單來說,群系就是滿足一定條件群叢的合集,具體來說,群系不僅要求優勢種(建群種或共建種)要相同,還要求優勢層片也相同,這就是需要滿足的一定條件,當兩個條件都滿足時,群叢就升級成了群系。群系所占據的空間比群叢要大得多。
2.2.3 植被型。系統分類中最高級的單位就是植被型。那么什么是植被型呢?植被型中的主要層或層片的優勢種都具有一定的植物區系特征以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生物生態學特征,演替方向也需大體相同,這樣才能在環境中具有一定程度相似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植被型是氣候與區域的產物,植被型在山西省的分類系統中有溫性針葉林,落葉闊葉灌叢以及寒溫性針葉林等。
群落指在地表的某一區域內,其中的樹木種類與周圍環境的總稱。動植物,微生物等多個種群共同組成了群落。其中生物群落與植物群落還存在一定的差別,生物群落包含了植物群落。在生物種群之間,通過環境的不斷變化,在大自然的選擇下,生物物種之間體現出不同的差異性,群落包含了某一地區包括環境在內的動植物的總和,在這一區域內,由生長優勢最強的物種決定該群落的整體外部特征。
山西地處暖溫帶——溫帶,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各地區植被的分布規律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層片結構。因此,植物群落中不能只有植物,若是只有植物就不能叫做群落,植物加上其周圍的環境才能稱之為群落,另外分層現象不僅表現在地理條件上,還對植物群落所在的環境具有較大影響。
群落的水平空間和垂直結構就是群落的分層現象,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群落的分層現象適應于環境,于是被保留下來,群落的層次性越明顯,分層越多,群落中的動植物種類越多。通常情況下,群落的外貌由群落中占據絕對優勢的樹種構成,群落的名稱也來源于此,如喬木群落中喬木就是占據絕對優勢的植物生長型。
任何的植物群落的劃分都不是依靠單純的植物類型,植物加上所處的環境才是群落,單純的植物數量堆疊無法稱之為群落。
喬木的樹干和樹冠具有明顯的區分。整體較為高大,從六米到幾十米不等,根據高度可劃分為:高度在31 m以上的稱為偉喬,高度在21~30 m的稱為大喬,高度在11~20 m的稱為中喬,高度在6~10 m的稱為小喬。此外,還可以根據冬季或旱季落葉與否分為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喬木是園林中的骨干樹種,在功能和藝術上都能起到主導作用。
4.2.1 喬木群落的分布。典型的夏綠喬木群落發達于歐洲的西部,約北緯40°延伸至北緯60°。向大陸內部延伸到西歐平原,在挪威西岸延伸到70°,這是由于西歐平原海洋氣團盛行,與大洋暖流和西海岸相平行的結果。在亞洲地區,夏綠喬木群落一般情況下分布在北緯35°,在大陸至北緯50°,沿海地區達到北緯60°,包含了中國長江流域以北,以及日本群島的北部。在北美洲,夏綠喬木林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南半球,只在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出現。
4.2.2 山西省喬木群落類型。山西省的喬木群落主要分布在山西南暖溫帶地區,并形成優勢樹種,多為夏綠喬木群落。夏綠喬木群落又稱為落葉闊葉林、夏綠林,主要由樺木科、榆科、楊柳科等冬季落葉喬木樹種組成的溫帶、暖溫帶的典型森林樹種。
4.2.3 山西省喬木群落的植被特點。由于山西省的喬木群落大多處于南暖溫帶,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因此山西喬木群落是典型的中生植物。特點只是在夏季有綠色葉片。冬季葉片脫落,另外,這種喬木群落的樹木葉片大多是闊的,因此也稱為落葉闊葉林。
喬木是山西使用最多的綠化植物與園林植物,常見的有:銀杏、云杉、細葉云杉、雪松、華山松、白皮松、樟子松、油松、側柏、檜柏、杜柏、紫玉蘭、白玉蘭、二喬玉蘭、望春玉蘭、馬褂木、英國梧桐、法國梧桐、杜仲、榆樹、大葉榆、圓冠榆、大果榆、桑樹。構樹、核桃、楓楊、遼東棟、白樺、梧桐等。山西綠化植物通常會選擇觀賞價值高、生命力強健、適應地區發展、落葉時間短、易于成活和恢復、耐污性較好的喬木樹種。
4.4.1 落葉喬木就是落葉闊葉林,屬溫帶地區常見的樹種,冬季時由于降水量的減少,葉片脫落保存水分,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落葉是其度過寒冬的重要方式。
4.4.2 常綠喬木。是指終年具有綠色葉片的喬木,常被用作綠化的首選植物。這種喬木樹葉的壽命較長,新葉長出時,舊葉脫落,陸續更新,因此能保持常綠,因其美化價值和觀賞價值高,常被用作綠化的首選植物。例如馬尾松,就是人們最為常見的綠化樹木,在公園,學校等地出現頻率較高。
植被占據了地表面積的大部分,是調節氣候,固定土壤,改善環境的重要方式,山西包含了溫帶和暖溫帶兩種濕度帶,植被的種類多樣,生物構成豐富,其中喬木群落主要位于山西省的南暖溫帶地區,主要類型為夏綠落葉喬木。綜上所述,山西省植被種類豐富多樣,喬木樹種較多,且應用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