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繼發
(臨沭縣人民政府臨沭街道辦事處,山東臨沭 276700)
山東臨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南鄰蘇北,是農業大市,是山東省重要的糧食、蔬菜和油料的重要生產基地,其先后被授予“中國蔬菜之鄉”“中國牛蒡之鄉”“山東南菜園”等稱號。由于山東臨沂是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所以還被稱之為“中國食品之都”。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總體目標下,在山東臨沂全面推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十分有必要。
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是在人們經濟生活水平提高、追求健康生活、減少化學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農產品種植技術,與此同時,其還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農民經濟水平,因此,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對農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現階段,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分為兩方面,分別是農作物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農作物栽培技術要求種植人員應科學挑選農作物品種,并在不使用化學藥物的情況下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病蟲害防治技術要求種植人員應盡可能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避免化學藥劑對農作物和土壤進行破壞。
1.2.1 保證食品安全。在人們生活品質逐漸提高的背景下,對食品安全問題愈發重視,因此,人們希望自己吃的食物是無毒、綠色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正可以滿足人們這一需求和要求,其可以充分保證農產品自然生長,并保證農產品在生長過程中始終處于無污染狀態,也就是說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從根源上提高了農產品的安全性。
1.2.2 減少環境污染。在傳統農產品種植中,種植人員為充分保證產品產量和質量,通常會選擇使用大量農藥和化學用品,雖然對提升產量和質量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卻對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并且也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利于農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在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支持之下,種植人員可以采取高新技術、自然科技促進植物生長并保證其免受病蟲害侵襲,這有利于保護我國生態環境。
1.2.3 促進經濟發展。相比較于農藥栽培出來的農產品,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栽培出來的農產品具有更高的質量,這可以有效增加種植人員經濟收入。與此同時,因為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有效地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所以還降低了農產品生產成本,這既可以有效提升種植人員積極性,還可以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1.2.4 縮小城鄉差距。傳統農產品種植方法不能充分保證農產品質量,導致部分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偏低,種植人員的經濟收入也因此不能得到有效提高[2]。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既可以幫助種植人員提高農產品質量,又可以充分解決價格偏低問題,這有利于種植人員收入的提升,也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并實現共同富裕。
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推廣是一個需要長久堅持的過程,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來維持相關推廣工作的有效進行[3]。但就目前來看,部分農村地區資金問題仍舊凸顯,導致技術推廣設備落后、宣傳力度存在不足,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推廣工作進度十分緩慢。
相關部門必須切實認識到部分推廣人員存在素質水平低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其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了解不深入、掌握程度低、實踐能力差,不能在推廣的過程中真正將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全面地教給種植人員,并且在種植人員向其請教相關技術問題時,其不能做到以專業知識快速解答,導致種植人員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不信任”。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并沒有構建完善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推廣體制,導致部分推廣人員不具有良好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不能真正將推廣工作落到實處,這無疑阻礙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推廣進度。
受到我國傳統農業文化——小農經濟的影響,大部分種植人員的文化程度較低,并且不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不能快速接受新種植技術,同時也不能夠真正認識到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能夠給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對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致使其不能充分配合相關政府部門展開技術推廣工作,技術推廣工作“舉步維艱”。
在我國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忽略了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導致近幾年來各地區農業災害頻繁發生[4]。究其主要原因,化肥和農藥的濫用、頻繁使用將土壤中的許多微生物都“消滅”了,導致土壤問題日益嚴重,其不能為農產品提供良好的種植環境和生長環境。除此之外,化肥和農藥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水資源受到了嚴重污染,這也是導致農作物產量低質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農作物田地化學物質殘留度高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綠色種植既是農業實現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農產品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從高成本生產轉向綠色生產的有效舉措。而為能有效實現綠色種植,必須加大資金投入。
3.1.1 加強政府部門財政支持。相關政府部門必須認清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并結合各地農村地區的實際種植情況,科學打造并完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投資機制,這既可以確保推廣資金可以得到有效落實,也可以有效提高技術推廣時效性,并拓展農業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加強政府部門財政支持,還可以實現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大范圍推廣,這有助于全縣、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實現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應用。
3.1.2 創新技術推廣投資。在傳統的推廣模式中,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展開的推廣模式,這種推廣模式既不能充分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同時也不能滿足種植人員實際種植需求。基于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吸取經驗,構建完善且有效的推廣機制,根據各地區農業實際發展情況,創新并改造新型推廣機制,使其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具體來說指的是在進行技術推廣時應充分考慮土壤、農產品品種等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推廣,并提高為種植人員服務的水平。而在這一過程中無疑需要大量資金,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創新技術推廣投資。
3.1.3 種植人員技術培訓支持。政府部門在推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時必須明確,種植人員是真正的主體,只有在其真正掌握相關技術的情況下,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才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基于此,政府部門應重視并加大在人員技術培訓方面的投資。比如可以根據實際種植情況開設專業技術培訓班,定期向種植人員傳授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并促使其充分了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對現在以及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技術人員還可以深入田地,對種植人員進行親自演示,以此有效促進種植人員積極參與,并加快技術推廣進程。
3.1.4 打造示范基地。為更好激發種植人員使用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在示范基地方面的資金投入,促使種植人員可以從示范基地中看到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優勢,并以此激發種植人員使用該技術的熱情和主動性。這既有利于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有助于當地農業經濟水平快速提升。
推廣人員素質與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有效推廣和落實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為確保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提高推廣人員素質[5]。
3.2.1 強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是推廣人員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切實展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有效提升推廣人員思想意識和思想水平,還能有效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通過思想教育還能使推廣人員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崇尚科學、熱情服務的良好職業道德素養,這可以促使其在推廣工作過程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并做好自身的分內工作,從而為農業發展貢獻一定力量。
3.2.2 加強素質培訓。推廣人員綜合素質與推廣效果息息相關,因此加強推廣人員素質培訓是必然選擇。首先,政府部門應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法,向推廣人員傳授知識和技能,保證其在服務種植人員時可以用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科學且快速的解答種植人員所存在的問題。其次,應加強推廣人員在職業道德和態度方面的培訓,即要求推廣人員在開展推廣工作時必須具有良好的耐心和態度,能夠給種植人員帶去親切的感覺,這有助于種植人員主動接受并學習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
3.2.3 制定獎勵機制。為有效解決推廣人員不具有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問題,政府部門可以制定以考核為基準的獎勵機制,即表現優異且受到好評的推廣人員,可以獲得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必要時還可以提升其基礎工資。與此同時,對于表現良好的推廣人員,還可以為其打造良好的晉升渠道,使其可以完成自身的職業夢想。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應當為推廣人員制定完善的保障機制,包括醫療費用和養老費用等,這可以切實解決推廣人員后顧之憂,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加努力、認真、負責,并且不會無緣無故跳槽。
加大宣傳力度,是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可以得到有效落實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深入“群眾”心的重要基礎。
3.3.1 定期舉辦宣傳推廣活動。宣傳活動應以推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以向種植人員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為主。在宣傳活動中專家可以向種植人員講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好處、對農民收入提升的重要作用、對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性,并通過發放資料、現場咨詢等形式,確保其可以真正掌握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并能夠在以后的種植中主動應用該技術。除此之外,通過宣傳推廣活動還應幫助種植人員樹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使其能夠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覺悟,充分重視農產品安全生產。
3.3.2 加強線上宣傳。如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已深入人心,所以政府部門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向種植人員時刻宣傳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使其可以在不走出家門的情況下就能夠充分了解此技術。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應依托于信息技術為種植人員打造暢通的溝通平臺,確保種植人員在遇到種植問題時可以有渠道訴說,并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借助多種平臺做好宣傳活動,加強宣傳力度,可以實現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的全面推廣。
切實且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為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推廣奠定良好基礎并提供一定保障。
3.4.1 全面推進污染治理修復。首先,政府部門應因地制宜對農村各個地區污染農用地進行治理和修復。對于污染較為嚴重且需要修復的農用地塊,應根據實際污染情況科學且合理的編制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需要注意的是,修復活動應在不影響農業生產、不降低土壤生產功能的情況下有序開展。有效減少或阻斷污染物進入農作物食用部分,可以有效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其次,在農用地塊修復期間,政府部門應同時加強對種植人員種植行為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其在種植過程中能夠盡量少用或不用農藥和化肥。最后,政府部門也需要對周圍企業進行環境監理,確保其可以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科學處理廢氣、廢水以及固體等廢棄物,防止對農用地塊造成二次污染。
3.4.2 加強生活污染監管。相比較于城市,部分農村地區“白色污染”問題仍舊嚴重,為美化環境并減少“白色污染”對農用地塊的影響,政府部門加強生活污染監管勢在必行。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強生活垃圾監管,即在農村各地區建立垃圾埋填場和垃圾堆放點,確保各地農村都可以將垃圾運往同一地方,而不隨手扔垃圾,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其次,還應加強對生活污水的監管。部分農村地區污水問題十分嚴重,導致許多污泥都進入了農用地塊,嚴重影響了農用地塊的種植能力。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統治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廁所革命,全面推進農村黑臭水治理工作。
3.4.3 加強農業污染監管。在我國強調應綠色生產的情況下,依舊有部分農村地區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的現象。基于此,相關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農村實際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情況制定相關政策,嚴格控制種植人員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的行為,并禁止其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對種植人員的引導,使其能夠使用生物農藥和引誘劑等,并且在防治蟲害時,應盡量使用物理方法。除此之外,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灌溉水污染的監管。部分種植人員所使用的灌溉水質不達標,導致灌溉水嚴重地影響了土壤質量,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基于此種情況,政府部門必須加強灌溉水污染監管,以此充分確保農產品無公害、綠色、安全。
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對于農業快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切實認識到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為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