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孫 剛
(新疆林業科學院園林綠化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濕地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在調節氣候、預防土壤沙化、抗洪、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有著很大的優勢,同時對有毒有害沉積物有滯留作用,可以很好改善土壤污染。另外,濕地還可以通過有機碳的形式將碳元素存儲起來,避免加劇溫室效應,基于以上的種種優點,濕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腎,因此保護、修復濕地是人類義不容辭也是刻不容緩的事。
濕地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天然濕地是在自然環境下演變而成,如海水河水的漲退潮,凍土地區雨水滲透不下去,融化的雪水在地勢相對低洼的地方長時間滲透不下去等都會形成天然的濕地。人工濕地顧名思義是人為開發形成的,如養魚的池塘,種水稻的稻田等,無論是人工濕地還是天然濕地,對生態環境的作用都不容小覷。
在雨季時,濕地就會吸收地下儲存空間儲存不下的多余的水,避免因水量的劇增而造成洪水泛濫,相應的,當旱季來臨時,水資源相對匱乏,此時濕地中儲存的水就可以為地下水做補充,避免因降雨量的減少而造成的河流干涸,土壤缺水等現象發生。濕地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洪災和旱災的發生,對氣候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實現了大自然智能化的調配雨、旱季水資源,保證了自然生態的良好運行發展。
因為濕地內部的水分相對較大,水蒸發進入大氣層后,能夠讓周圍的環境變得相對濕潤,大量水蒸氣進入大氣層后,能夠有效調節局部氣候,在旱季及時降雨,避免災情的發生。例如,新疆的阿勒泰兩河源地區因為濕地的存在,空氣質量較好,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觀光旅游,調節身心。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因為濕地的水體系統里生長著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夠對周圍水質起到“凈化消毒”的作用,有效地過濾出雜質,并通過過濾沉淀的方法處理污染物,保護了動植物的環境健康,避免出現引用不潔凈的水資源而死亡的現象發生,有效地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
因為海水和海浪對海岸的沖擊力非常大,海岸線因為經常的沖刷而變得脆弱,不斷被侵蝕就會造成決堤現象的出現,濕地可以很好地避免海岸線土壤被侵蝕,保護海岸線的同時削弱海水和海浪的沖擊力,保護堤壩。
濕地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多種動植物和諧共存,在濕地中生活的部分動物如河貍、白天鵝、新疆北鯢等都是珍稀動物,保護濕地就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目前,在我國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并沒有構建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具體的實施標準,往往都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比如圍欄保護在平時的日常管理當中并沒有完全落實,仍然會有部分人會因為個人利益溜進濕地,從而對濕地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此外,濕地的相關管理人員缺失工作的責任感,沒有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沒有從根本上去了解到濕地的重要性,從而致使在濕地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現欠缺。還有垃圾管理,如不制定嚴格的規定就會導致垃圾遍地,對濕地造成破壞。
濕地保護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由于存在監管不嚴格,沒有加強執法力度,破壞濕地的行為時有發生。有關管理部門沒有進行定期檢查,有關規定形同虛設;濕地的實際情況并不能夠得到有效的反饋;在濕地區域亂丟垃圾導致環境被破壞,沒有相關人員的監督和制止,并且也沒有進行及時的清掃。
濕地保護的相關部門并沒有成體系的管理制度,存在嚴重的管理缺陷,嚴重地降低了濕地保護的工作效率。濕地保護的各個部門往往都是獨自執行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從而也導致了相關的信息不能得及時傳達,出現信息的延后,不利于濕地的保護工作開展。
當前,發展綠色經濟已經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想要保護好濕地的生態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環境保護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從發展的角度來規劃濕地未來的保護方案和發展方向,逐漸完善適度保護防護的管理機制,在全域推廣綠色發展的理念,把濕地保護和全區域的發展建設深度融合,以此來達到保護濕地的目的。
雖然濕地的各種作用很大,但公眾對于濕地的了解還很少,在濕地的建設和保護中,群眾的參與度不高,因此政府應加大資金的投入,積極建設濕地保護項目,推進濕地保護和建設工作的順利完成。另外還應和林業、漁牧業等部門相互協調,明確各自的責任,各個部門各盡其職同時相互協作,共同維護濕地。政府部門還可以和高校合作,建立科學的發展機制,讓更多高校和專家參與到濕地的保護建設工作中來,使濕地生態環境后續工作的開展更具科學性。
修復濕地的最終目的,是讓濕地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關于濕地保護的法律法規,讓執法部門有法可依。對植物亂砍濫伐、濕地水體環境破壞以及肆意獵殺動物等惡劣行為,嚴懲不貸,通過建立法律法規,從根源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相關部門全面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認識,提高覺悟,對濕地建立科學的法律管控體系,確保濕地修復后不再受到損害。
根據各自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組建專門的專家團隊,對濕地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對獲得的各項數據分析研究,為后續濕地的保護工作打下基礎,并以此制定科學有效的濕地保護修復方案,提高濕地修護的科學性。
濕地的修復必須建立在對濕地周圍各種環境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可以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等措施,具體如下。
工程治理主要就是通過對濕地周圍的環境進行建設和保護。通過退耕還濕、水質改善工程、興建保護區水源供給工程等來促進濕地恢復原有的良好狀態,減少人為因素對濕地的危害,從多個方面入手盡量減少對濕地的影響,盡快恢復濕地的蓄洪能力、氣候調節能力等。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地濕地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濕地保護政策和管理方案,并推動實施,通過水利工程建設等,加大對濕地建設的技術和資金投入,科學地修復濕地,保護濕地。
生物治理策略主要包括生物修復技術、生態環境恢復技術等,對濕地中的植被和生物進行調控,以進一步優化濕地的生物層次。濕地的植物可大概分為濕生植物、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三類,濕地生物治理恢復也可從這三方面入手開展,如消除雜亂草類,植物多層次優化配置等。濕地的動物恢復可從魚類資源入手開展,通過對魚類展開動態監控,保護珍稀魚類的棲息地,保護珍稀魚類。另一方面,要禁止人類對濕地中的魚類進行濫捕濫殺,保護魚群數量,提高濕地水產資源的安全性。相關責任部門應完善責任主體,貫徹“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對濕地管理層層把控,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對濕地未來的發展規劃,將濕地中的各項指標進行劃分并納入各級考核中去,實行嚴格的管控,確保濕地良好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濕地環境保護的工作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由此造成濕地環境受到破壞,不利于濕地的良性可持續發展,作為濕地的受益者,我們應重視濕地給環境帶來的良性循環,以積極的態度將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落實到位,利用新興的技術對濕地進行整理,防止對濕地進行過度開發利用,全面推動濕地的良性、積極、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