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燕美
(濱州市博興縣龐家鎮人民政府,山東濱州 256501)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一直是農業從業人員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關注焦點。只有在不斷提升小麥種植技術的同時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才能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真正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
要想取得理想的小麥產量,選取優良的小麥種子非常關鍵。目前小麥種植過程中由于個體農戶選擇次品種、壞種,導致小麥種植質量明顯下降,對整年小麥收成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應當積極選用優良小麥品種。根據山東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市場上有多種多樣的小麥品種以供選擇。根據土壤的肥水條件,選擇是否耐肥抗旱抗倒伏的品種。在病蟲害嚴重的地方,選取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比如病害發生較多的土地,選取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根據種植小麥的目的,選擇商用生產性好的小麥品種,如果穗大而且飽滿的優質小麥品種。
農戶準備更換小麥品種時,要注意小麥品種是否經過試驗種植,并做好播種后相應的應急措施。在選種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篩選和藥物浸種也是保證小麥產量的重要一步。近年來,濱州市農科院為提升本市小麥產量競爭力,不斷對小麥品種進行改良選育,研發新品種并進行推廣。2022年,濱州市農科院發現“藍矮敗”小麥不育系是我國非常少有的小麥品系,并且這種小麥的選育水平處于本領域先進水平。
為了保證小麥生長需要的營養,合理及時灌溉施肥至關重要。因此要根據土地、氣候等條件科學制定水肥管理計劃。北方氣溫較低,冬小麥相對春小麥更加耐寒,所以北方多以播種冬小麥為主。冬小麥的播種時間一般在10月上中旬,這段時間天氣逐漸轉涼,溫度適宜,適合播種。根據土壤墑情及當季的雨水情況,要在播種后進行灌溉,確保小麥苗全苗旺。出苗后入冬前為了防止小麥凍傷,根據土壤墑情,要在入冬前再次進行灌溉,并在冬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及時噴灑除草劑清除田間雜草,確保小麥來年豐收。
開春后要及時施肥,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否則小麥的生長速度會受到影響,質量也會有所下降。采用科學的施肥方式,對土壤條件進行檢測,除了要施足氮、磷、鉀肥外,還要及時補充微量元素,比如缺氮會使小麥生長緩慢,莖葉矮小,發黃;缺鋅會使小麥葉片顏色變淡,葉尖停止生長,葉片失綠,植株矮化叢生等。在施肥時要注意控制用量,過少時,小麥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發育不;過多時,小麥吸收不完全,容易出現燒根的現象,降低小麥產量。肥料過多時,為田間的雜草也提供了多余的營養,使雜草叢生,雜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不僅影響到了小麥的生長,同時會擠占小麥生長空間。因此,為了保障小麥出苗率和生長率良好,農戶在小麥生長期要及時處理田間雜草,同時觀察小麥生長狀況,缺水補水缺肥補肥。
優質的栽培技術首先要對土壤進行科學管理,在種植小麥之前,農戶對小麥種植田地進行檢測,觀察是否有影響小麥生長的因素。如果土地有結塊現象,要及時松土整理,增加土地滲透性,田間有其他植物雜草時,要及時采用藥物噴灑或翻耕土地的方式處理,確保小麥播種后正常的出芽率。
科學播種技術也能影響小麥是否優質高產。山東省位于華北平原,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降雨集中,雨熱同季,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和降水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播種技術。北方種植小麥多選擇冬小麥,播種時要注意播種深度,較深的播種深度能夠幫助小麥抵御冬季的寒冷,減少小麥凍傷減產的情況發生。
受北方氣候影響,山東農耕多采用一年兩熟制,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農戶大多采用套作種植模式。比如玉米小麥套作種植,冬小麥的播種在秋季9~10月份,收獲時間是來年5~6月份。在6~9月份的土地空閑期種植玉米,既能提高農民收入,又不浪費土地資源,而且收割后的田間的玉米秸稈和小麥秸稈都可作肥料為農作物提供養分。
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是農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找到針對病蟲害的技術,提前預防和及時處理農作物病蟲害,能極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常見主要病害有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銹病(包括條銹、稈銹和葉銹)、散黑穗病、腥黑穗病、赤霉病、穎枯病、黃矮病、叢矮病等。麥田常見的蟲害主要有黏蟲、蚜蟲、麥葉蜂(小蟲)、地下害蟲(包括金針蟲、螻蛄、蠐螬等)和蝗蟲等。地區不同,常出現的病蟲害也不相同,根據當地種植經驗選擇合適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是極為必要的[1]。
做好小麥病蟲害的預防工作,首先在種子選擇方面打好基礎,包括選種、曬種和農藥拌種。選擇種子時可以選擇品種不同的種子種植,混種可以有效抵御變化多端的天氣,減少病蟲害帶來的危害,保證產量。包衣完好的種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種子免受病菌侵害,品質不優的種子會直接影響小麥出芽率。
選好種子后,選擇干燥晴朗的天氣對小麥種子進行晾曬處理,高溫和光照能快速有效殺除種子表面的蟲卵和病菌。曬種處理后,選取合適的農藥對種子翻拌浸泡,從根源上預防小麥病蟲害。根據當地以往治理病蟲害的經驗,選擇合適的農藥,調整合適的劑量,對病蟲害預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麥從出苗到收獲需要經歷分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抽穗期和灌漿期,灌漿期小麥基本成熟。在小麥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出現病蟲害的種類也不盡相同,做到針對性治理避免病蟲害范圍擴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小麥分蘗期在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是小麥發育最長的時期也是關鍵時期,此階段要注意噴灑不宜過多,最好在出苗前或者早春溫度較高時噴灑一次,多次噴灑農業容易出現藥害的現象。小麥返青拔節期在次年2月下旬到4月上旬,天氣回溫并伴有降水,此時要十分注意小麥的病蟲害狀況,防范小麥紅蜘蛛、小麥紋枯病、小麥蚜蟲等,做到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如,防治小麥紋枯病可以用20~30 ml/667m2劑量濃度為300 g/L的苯甲·丙環唑乳油,或者用40~50 g濃度16%的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分別與水混合均勻后用噴霧器噴霧。
小麥抽穗期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此時期是小麥病蟲害的多發時期,要重點防治銹病、吸漿蟲等病蟲害。田間有蟲害出現時,可以用誘捕害蟲的物理方式,也可以用噴灑農藥的化學方法,小麥出現病害的癥狀時,要及時選擇高效的農藥噴灑,比如小麥銹病可以用粉銹靈兌水噴霧治理。小麥抽穗期時生長發育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及時灌溉可防止小麥枯萎病蔫,用噴霧器噴灑或人工給予葉片施肥,可以增強葉片光合功能,加強抵抗病蟲害的能力[2]。
小麥灌漿期是小麥成熟的標志,這個階段小麥的生長發育情況直接影響著小麥產量的高低。針對小麥灌漿期的發育特點,要及時灌溉并追加氮肥尿素,同時注意天氣情況,防止小麥出現早衰或倒伏。灌漿期一般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此時氣溫升高到18℃左右,濕度也增大,是多種病蟲害的高發期,為保障小麥優質高產,要做到時刻關注并及時處理。灌漿期“時間短、任務重”的特點,要求出現單一病蟲害時選擇高效農藥,出現多種病蟲害時可以混合用藥。
此階段,要十分注意小麥白粉病和銹病等病害的發生,小麥白粉病對葉片造成傷害,小麥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容易造成小麥早衰或麥粒瘦小等后果,進而導致小麥低產。小麥蟲害防治主要以蚜蟲防治為主,蚜蟲為了生存需要吸取小麥的汁液,使麥粒瘦小造成減產。蚜蟲防治可用無公害高效農藥邯科140治理,取10 ml邯科140,與水混合配成稀釋倍數為1500倍的藥液,在小麥抽穗后揚花前噴灑一次,在此時間段的10天左右后再噴一次,能夠殺除近100%的小麥蚜蟲,同時對消滅小麥紅蜘蛛和吸漿蟲也有效果[3]。
綜上所述,小麥從播種到收獲涉及繁雜的種植過程和技術。只有不斷創新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小麥病蟲害防治,才能有效提高小麥產量,提升小麥品質,進而更好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