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海
(濟南市萊蕪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山東濟南 271100)
在諸多影響果品質量的因素中,果樹栽培技術措施產生負面影響效應最為明顯,比如生長環境、果樹品種、病蟲害、果樹管理等因素,都將直接影響果品的色澤、口感與營養。因此,水果種植戶應對果樹栽培技術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進而為果樹的健康茁壯生長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以產出更多的新鮮、優質果品。
生長環境主要包括果樹種植區域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內容,不同的生長環境,果樹的生長趨勢以及營養成分的吸收率也有所不同,進而會直接影響果品質量。果樹生長對外界溫度要求較高,如果在高寒地區或者熱帶地區,將嚴重制約果樹的生長發育。比如在熱帶地區,外界溫度達到30℃以上,那么果樹內部的水分蒸騰速度將加快,光合反應速度將嚴重滯后,這時,果樹極易萎蔫或枯死。如果外界環境溫度跌破果樹的最低承受下限,那么,果樹的樹體便會出現凍害,導致成活率大幅下降。
果樹的種植土壤也會對果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土層稀薄、土質堅硬、排水性差,或者果樹種植區周邊存在大量的工業生產企業,那么,果品質量也將大打折扣。以桃樹為例,如果桃樹的種植區域土壤含水量高、土壤透氣性差,那么,桃樹的黃化速度也將加劇,進而給桃的色澤、口感及營養成分造成嚴重影響。
“優種優果”這一理論是對高質量果樹品種的一種高度肯定,果樹品種優良,那么產出的水果也必將屬于上乘品質。因此,對于水果種植戶來說,在選擇果樹品種時,應綜合考慮水果的形態特征、氣味、色澤、口感等要素,并優選一些氣候適應能力強、抗病蟲害能力強、抗逆性強的果樹品種,這樣,才能改善和提高果品質量。比如葡萄樹的優良品種有春光、蜜光、寶光及著色香等,水果種植戶選擇這些優質品種,對提高經濟收益也將大有幫助[1]。
病蟲害是影響果品質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果樹栽培領域,最為常見的果樹病害包括干腐病、輪紋爛果病、褐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等,最為常見的果樹蟲害包括天牛、金龜子、蚜蟲、潛葉蛾、舟形毛蟲等。如果不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不僅會影響水果產量,同時,水果的質地、氣味、營養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水果種植戶多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與農業防治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消除果樹病樹害。
果樹管理涉及灌溉、施肥、修剪枝葉、中耕除草等內容,如果肥料施用量過大,果樹將極易出現爛根現象,進而影響果樹的成活率;如果肥料施用量過低,那么果樹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將大量缺失,進而極易出現植株矮小、產量下降的情況。果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在雨季到來時,水果種植戶應適當減少灌溉次數,而在枯水期,可以視果樹的生長情況,適當增加灌溉次數。另外,果樹種植生長區域的雜草如果不及時清除,也將嚴重影響果樹正常的生長發育,以至于果品的口感度、色澤度等指標也將大幅下滑。
土壤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果品質量,因此,種植戶首先需要對果樹種植區域的土壤環境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與考察,以確定種植果樹地塊的PH濃度、土壤含水率、有機質含量等指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水果種植區域周邊存在工業生產項目,比如化工企業、冶金企業、石油企業、煤礦企業、造紙企業等,那么,應當及時調整水果種植計劃,重新選擇水果種植基地,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各種污染物的侵害。
當確定水果種植地塊后,種植人員應及時對土壤進行除草與翻松處理,如果該地塊已經種植一茬果樹,那么,在秋季采摘以后,可通過施加基肥的方法來增加土壤當中營養成分的含量。根據土壤的各項理化指標,種植人員可對土壤進行改良處理,具體操作方法是采取農家有機肥料結合植物秸稈覆蓋的方法,農家有機肥料的施用量為100 kg果實施加10 kg的肥料。利用秸稈覆蓋的方法,既可以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加土壤肥力,為果品質量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第一,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這種果樹能夠抵御多種病蟲害的侵蝕,發生病蟲害的概率也大幅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產出的果品也將色澤美觀、口感純正、營養豐富。第二,選擇適應能力強的品種。這種果樹在一些惡劣的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中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即便外界溫度降到最低限值或者升到最高限值,果樹的成活率也不會受到影響。以柑橘為例,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被人們譽為“果凍橙”的柑橘品種——愛媛38號,該品種不但果面光滑、無核,而且肉質細嫩、清香可口、汁水充足,含糖量在15度以上。如果種植戶選擇這種柑橘品種,既能夠保證果品質量,同時,也能有豐厚的收益。
防治果樹病蟲害的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等。其中物理防治與農業防治技術往往治標不治本,并且需要耗費大量的前期準備時間,而化學防治方法在預防與治理病蟲害的同時,對果品的質量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果樹的病蟲害癥狀如果比較輕微,或蔓延速度較慢,水果種植戶可選擇生物防治這種無害化的防治技術,該技術的主要原理是“以蟲治蟲”,即利用一種生物去對付另一種傷害果樹的生物。
以“捕食螨防治技術”為例,該技術以捕食螨作為獵殺葉螨的生物,當春夏之交,果樹的葉螨開始大量繁殖時,種植人員可以大量釋放捕食螨,并利用捕食螨來吃食葉螨,進而達到消殺葉螨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釋放捕食螨之前,需要選擇無雨的晴天,釋放時間可在下午的3:00~4:00,這樣既能夠保證捕食螨的成活率,同時,也能夠提高葉螨的滅殺率[2]。
果樹管理水平的高低與果品質量息息相關,特別是灌溉、施肥與修剪環節尤為重要。首先,在果樹灌溉環節,種植人員既要保證充足的灌水量,同時,也應當遵循“節水灌溉”原則,以減少果樹的種植成本。目前,最為常見的果樹節水灌溉技術包括滴灌技術與滲灌技術。其中,滴灌技術主要是利用干管、支管、毛管等各級輸水管網,以“點滴”的方式對果樹根部的土壤進行灌溉,當水滴進土層之后,迅速向根系區擴散和蔓延,來滿足果樹根部的用水需求。滲灌技術是將滲頭事先埋置在地下,然后通過慢慢滲透的方式,使水源沿著毛細管網輸送至果樹的需水部位,相比于其它灌溉方式,滲灌不僅可以節約灌溉用水,并且也能夠減少肥料用量。現場試驗數據表明,滲灌技術的節電率最高能夠達到20%以上。
在施肥環節,種植人員應當科學掌控肥料用量,并事先制訂一套精準有效的施肥方案。最為常用的深坑施肥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沿著果樹的外緣向下挖掘長30 cm以上、深60 cm以上的深坑,然后,在化肥當中摻入雞糞、牛糞等有機肥料,將落葉、秸稈富含有機質的物質埋入深坑,再灌滿水,最后在深坑頂部加一個蓋子。該方法能夠進一步增加土壤肥力,對提高果品質量能起到關鍵性作用。在果樹修剪環節,種植人員應及時剪除定植當年超過10 cm的枝條,如果果樹正處在休眠期,修剪枝條的工作應在萌芽前1個月進行,并保證在15 d之內完成。為了避免操作枝干,修剪時,外界溫度不得低于-10℃。
通過果樹栽培技術措施對果品質量產生的不良影響的分析發現,影響果樹質量最為直接的因素是生長環境、果樹品種、土壤條件以及果樹管理。因此,水果種植戶應當重點圍繞這四項影響因素,來制訂科學合理的果樹種植及培育方案,并不斷優化和改進果樹種植與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果品質量產生的不良影響,促進果品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