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天津 300387)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出臺,其將勞動教育地位提升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高校作為勞動教育的最后一塊責任田,其所面對的大學生群體既是所有教育層級勞動教育效果的縮影,更是未來走上社會從事勞動的主力軍。然而現實中大學生勞動教育處于軟化、弱化和淡化的狀態,勞動教育應有的綜合育人價值未得以充分發揮,在這種現實情境下,需要緊跟新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
大學生受傳統“重視智育輕視勞動教育”對勞動和勞動教育存在“先天性”偏見,即“瞧不起勞動”、“不愿意勞動”和“不會勞動”三層遞進性錯誤意識。
首先,對勞動的正確認識不足。大學生還沒有步入社會,很容易看到事情表象就妄下定論,通常會將勞動視為學校要求的一項任務,并未意識到其對于自身健康成長和綜合素養提升的關鍵作用。其次,缺少自覺勞動的意識,隨著家庭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很多大學生缺少對“勞動創造財富”的直觀感受、耳濡目染和切身經歷,不僅不會主動參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類勞動,甚至還出現畢業后“啃老”的現象。再次,由于父母的“過度代替”和智能化時代“機器替代”,導致大學生勞動的“缺席”,很多大學生并不會勞動,這不僅包括學校安排的實踐活動和服務性勞動,甚至包括自身的日常事務。最后,勞動動機趨于現實化和功利化,大學生更多地將勞動與“經濟利益”、“獎勵榮譽”相掛鉤,將勞動作為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和工具,甚至出現“無利不勞動”的現實困境。
原生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但隨著家庭物質條件的富足和獨生子女的增多,雖然很多父母強烈地意識到勞動對于“未來完滿生活”的決定作用,但仍很難將家務勞動的重擔落在孩子身上,原生家庭勞動教育的缺失,使得高校勞動教育缺少堅實的基礎。
從一方面來說,父母對于家庭中勞動教育的“讓步”,使得大學生對勞動教育價值的認知存在偏差。父母主動承擔了本該是子女完成的家務勞動,在子女價值觀和動手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失去了原本的鍛煉和實踐機會,甚至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這種“愛護”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子女學習勞動本領、培養勞動品質的最好時機,也使得子女錯誤地認為“無需勞動”、“勞動無用”,甚至出現了“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的局面。
另一方面來看,父母通常會將子女的第一要務定義為學習,不希望家庭事務占據子女的時間和精力,在進入大學之前,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績是最終目的,而進入大學之后,很多子女不得不面臨與父母異地,長時間的分離,相聚之后父母不舍得不忍心再讓子女從事家庭勞動,這種家庭勞動教育缺失的延續,使得一些學生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
隨著國家頂層設計的重視,勞動教育從“德、智、體、美”四育的“下位概念”提升到“五育并舉”的獨立地位,但長期以來,勞動教育在高校處于“灰色地帶”,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義上存在“空化”的現象。
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相比,專業教育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而勞動教育在高校缺乏強有力的體系支撐,既沒有堅實的教育基礎,也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教育的基礎上。而聚焦到勞動教育自身,教師、課程、教材等各類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教育難以保證,勞動價值層面的教育被忽視,抑或是缺少對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正面引導和對錯誤價值觀的及時糾正。在這二者之外的學校軟環境,既是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要場域,也是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媒介,高校勞動教育的軟化,使得校園內缺少勞動教育的氛圍和氣象,不利于勞動教育持續開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國教育事業始終秉持的方向,進入21世紀以后,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擴展,但這種調整使得勞動教育邊界日益模糊不清,并在教育實踐中漸行漸遠。
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及意識形態領域的交叉融合,勞動教育的實質內容被逐漸淡化,加之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使得社會上滋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娛樂化等不良社會思潮,在此思潮下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等思想偏差和錯誤認知,在這些錯誤觀念的籠罩下,人們難以看清勞動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大意義,勞動教育獨特的綜合育人價值難以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
高校勞動教育必須有精準化、嚴格化和可操作、可推廣的實施體系為支撐,才能保證其真正落地,其實施體系需基于“一個準確把握”、“一個主渠道”和“兩個相結合”,具體來說:
勞動教育實施首先要準確把握高等教育、新時代大學生發展和勞動教育規律,從中尋求勞動教育與高等教育和大學生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和最有力切入點。課堂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渠道,也是高校教育最有效、傳播范圍最廣的教育方式。勞動教育需建設專門的課程體系,通過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和專業教師的系統講解、實戰演練,使勞動教育實現樹德、增智、健體和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除占領課堂的主陣地外,勞動教育還必須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把握豐富多彩的課外勞動教育的機會,從勞動教育的價值觀層面來講,勞動教育要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使勞動教育核心理念真正地入腦、入心、入靈魂,同時要充分挖掘校園文化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校園中營造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濃厚氛圍;而從勞動實踐教育層面來說,則要最大限度地將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實習實踐等相掛鉤,在不斷實踐中提升動手能力和體認勞動教育的價值。
勞動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從縱向上來說,它處在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始終發揮著“勞動創造價值”“勞動人民最光榮”的歷史作用,而從橫向上來看,勞動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有產物,對于大學生而言,高校是勞動教育的主戰場,但家庭和社會在勞動教育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只有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勞動育人機制,才能形成勞動教育的最大合力和最強效力。
一是高校作為家庭和社會之間聯系的橋梁,要立足于家庭勞動教育的前期基礎和社會對新時代勞動力的現實需求,堅持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建立各相關職能部門協調配合、融會貫通的一體化機制,從勞動教育的軟環境和硬實力上配全配強;二是家庭要為大學生打下堅實的勞動教育基礎,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長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勞動的重大意義和現實價值,并給予子女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三是社會要充分調動各類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勞動實踐鍛煉的機會和平臺,更要加強勞動教育的宣傳和普及,通過強有力的社會參與提高大學生思想和行動上的綜合勞動能力。
良好的社會風氣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強有力的外部環境,也是實現勞動教育最終價值的孵化器。
一方面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更新傳統勞動教育理念。圍繞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內涵、高要求和新任務,借助于新聞媒體、文藝創造等多種載體,從身邊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故事入手,引導人們樹立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新時代勞動觀,創作以勞模精神、先進勞動者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觀植入普通民眾的腦中,同時借助于實物載體,在大街小巷、街頭巷尾等顯眼位置張貼“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等標語,營造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
另一方面,社會不同主體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其中政府、大眾媒體和企事業單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作為勞動教育的設計師和總指揮,其職能發揮直接關乎勞動教育的成敗,從社會主體的層面上來講,政府要發揮文化、管理和監督三大職能,堅持對輿論陣地的領導和加強勞動文化建設,而作為社會輿論導向的重要引導者,大眾媒體要發揮好對社會輿論的正向引導和及時糾錯,在關鍵時刻、關鍵事件正面發聲,而作為最廣泛的組織單元,企事業單位要加強企業勞動文化建設,通過勞動文化更好地推進企業永續發展。
外在的勞動教育只有內化為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才能最終實現育人的目的,大學生自我教育是勞動教育由外入內、由淺入深持續推進的催化劑。大學生自我勞動教育要以大學生為“本體”,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勞動主體意識,引導大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展現生命力量和獲取勞動本領。
大學生樹立自我勞動教育的觀念需圍繞勞動的“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展開。首先,樹立正確并與時俱進的勞動價值觀,大學生從認識上首先要將勞動教育提升到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扮演著“所學知識”與“社會財富”轉化器的角色。其次,培養熱愛勞動的勞動情感。在積極情感的支撐下,勞動才不會成為簡單機械的工具,大學生要主動、自覺、自愿地參加學校的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再次,培養樂于勞動的勞動習慣,淬煉堅定的勞動意志,大學生要將勞動融入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勇于勞動、勤于勞動和樂于勞動,將勞動作為人生必修課。最后,提升勞動行動力和創造力,大學生精神層面的勞動價值觀,最終的落腳點在勞動行為上。認真學好專業理論知識,及時更新現代新技術和新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勞動資源,積極參與勞動活動,不斷提升自身勞動能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