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稱亞急性海綿狀腦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人類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可傳播性、致死性的退行性疾病[1],CJD分為散發型(約85%)、家族型或遺傳型(約15%)、變異型和醫源型(變異型和醫源型占不到1%)[2],本病發病率約1/100 萬,病死率接近100%,常表現為快速進展性癡呆、肌陣攣等,腦電圖有特征性、周期性同步放電(Periodic synchronous discharge,PSD),同時影像學MRI-DWI 系列檢查有典型皮層高信號。現通過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散發型CJD(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CJD)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影像學檢查相關特點,探討該病的早期診斷方法,提高醫務人員對本病的認識。
病例1,女,61歲,因“記憶力下降1個月”于2019年12月27日收入院。患者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近期以記憶下降為主,間中有四肢麻木、雙上肢震顫,無譫妄及精神異常,無發熱、偏癱、意識障礙,大小便正常。入院查體:神志清,T 36.4℃,R 20次/min,P 94次/min,BP 123/85mmHg,心肺正常。專科情況:神志清,計算力、記憶力下降,構音清。雙側眼球向各方運動無受限,無復視,未見生理及病理性眼球震顫,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為3mm,直接、間接對光反射正常,雙側額紋正常。雙側鼻唇溝對稱無變淺,伸舌無受限、偏斜,頸軟、無抵抗,腹壁反射正常,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無增強及減弱,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病理征陰性,克尼格征(-),布魯津斯基征(-),指鼻、跟膝脛試驗(-),四肢感覺雙側對稱無減退,無感覺過敏。顱腦MR 提示雙側大腦部分腦溝、腦回邊緣(DWI、彌散成像)高信號(緞帶征)。腦電圖提示輕-中度異常腦電圖,經對癥治療無明顯好轉出院,出院后長期門診隨訪,患者癡呆進行性加重,并出現肌陣攣、共濟失調、言語不清、無法交流,于2020年10月最近一次隨訪,患者已呈無動緘默狀態,根據2018 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八)[1]:快速進展性癡呆的診斷,符合臨床診斷散發型克雅病。
病例2,男,53歲,因“記憶力減退2月,伴雙手震顫、行走不穩10余天”于2020年11月6日入院。患者于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記憶力減退,伴定向力障礙,主要表現為近期記憶力減退,無行為異常,無頭痛、頭暈,無肢體乏力、麻木,無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無意識障礙、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曾在我院以癡呆治療,未好轉出院。10余天前患者癥狀進一步加重,并出現雙手震顫,伴多食、冒汗、全身乏力、行走不穩、言語不清、多次摔倒在地。入院查體:T 36.6℃,P 92次/min,R 20次/min,BP 128/80mmHg,神志清,心肺正常。專科情況:神志清,計算力、記憶力減退,構音不清。雙側眼球向各方運動無受限,無復視,未見生理性及病理性眼球震顫,雙側瞳孔等圓等大,直徑為3mm,直接、間接對光反射正常,額紋對稱無變淺,雙側眼裂無變小,雙側鼻唇溝對稱無變淺,伸舌無受限、偏斜,頸軟、無抵抗,腹壁反射雙側存在無減弱,膝反射稍增強,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增高,左側指鼻試驗、閉目難立征陽性,雙側巴氏征陽性,克氏征陰性。顱腦MR 檢查示:雙側大腦皮層異常信號影(DWI 高信號)。腦電圖示:各導以4~7Hz,30~70μV θ電活動為基本電活動;左右側欠對稱,波形、調節、調幅差。各區見散在少量低幅β電活動中度異常腦電圖。根據2018 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八)[1]:快速進展性癡呆的診斷,符合臨床診斷散發型克雅病。
目前國內文獻報道的CJD 病例大部分為散發型,其平均發病年齡較大,約為65歲,其中散發型約占85%,約15%為家族遺傳性,還有極少數為醫源性(不到1%),CJD 潛伏期長短不一,可達5~20年[3];國內暫未見變異型的報道。本研究報道2例患者,1例為農村老年家庭主婦、1例為農民,均無家族史及醫源接觸史,排除其他疾病,根據病史、影像學MRI-DWI 序列特征性的異常信號以及門診隨訪結果,符合sCJD的診斷。由于sCJD的早期臨床表現常為認知能力下降,對疾病診斷無特異性,所以影像學的特征性改變至關重要,MRI-DWI 序列往往在CJD的早期就出現特征性改變,同時MRI-DWI 檢查無創、容易獲得,在診斷中占據重要地位,特異性高達93.8%,敏感性為92.3%~100.0%[4,5];大腦灰質及紋狀體是常見累及部位[6],皮層DWI 高信號往往較早出現[7],是早期鑒別診斷特征性影像,早期皮層高信號改變可雙側不一致,隨病程進展逐漸出現雙側對稱性改變,異常DWI 高信號改變常較典型腦電圖特征性變化早。本研究報道2例sCJD患者MRI檢查均發現DWI 異常高信號,而相應腦電圖仍未見特征性三相波,病例1 的DWI 病灶主要位于雙側皮層,基本對稱性改變;病例2 以右側額頂顳葉腦回DWI 異常信號為主,雙側不對稱。因此,對于臨床懷疑sCJD的患者,應盡早進行頭顱MRI-DWI 序列掃描,發現皮層“緞帶征”,有助于早期的鑒別診斷。sCJD患者典型的腦電圖變化為PSD,特異性、敏感性較MRI-DWI 檢查低,分別為67%、86%。腦電圖掃描可捕捉到中至高波幅的三相尖波,呈廣泛性、同步性、周期性出現或尖慢復合波頻繁地間歇出現,發作波間隔為0.5~1.0s,時限為0.3~0.6s,間歇期為低波幅慢活動或平坦電活動[8]。同時腦電圖檢查費用相對低廉,可多次重復檢查,因此,在CJD的診斷中亦有重要意義。而本研究2例患者腦電圖未記錄到典型的PSD,考慮與記錄時間在疾病早期,未能多次復查腦電圖或行長程腦電圖監測有關。鑒于腦電圖對CJD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其價格低廉、可操作性強,對于臨床懷疑sCJD的病例,有必要多次復查腦電圖或行長程腦電圖監測。
CJD的診斷必須結合病史、流行病學和輔助檢查綜合分析,同時對懷疑診斷的病例,需密切隨訪;主要診斷要點為:進行性癡呆,臨床病程小于2年,常規檢測排除其他疾病,排除醫源性接觸史;符合2項或2 項以上的下列臨床表現:①肌陣攣;②視覺障礙或小腦共濟失調;③錐體/錐體外系異常表現;④無動性緘默。并且以下輔助檢查至少1 項陽性:①特征性的腦電圖改變,即在病程中腦電圖出現周期性三相波;②頭顱MRI-DWI 像或FLAIR 像可見殼核/尾狀核等紋狀體異常高信號,或MRI-DWI 像顯示對稱性皮質“緞帶征”;③腦脊液14-3-3 蛋白陽性。而CJD的確診需腦組織病理學檢測顯示具有典型/標準的神經病理學改變,即出現海綿狀變性、腦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存在蛋白酶抗性朊病毒蛋白(PrP)的沉積、腦組織Western 印跡法檢測存在蛋白酶抗性PrP。腦活檢發現海綿狀變和PrP是診斷的金標準,可確診CJD。由于CJD的早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單純表現為認知障礙[9],給診斷造成較大的困難,容易出現誤診。本研究報道的2例患者,早期表現不典型,診斷比較困難,只表現為認知障礙,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肌陣攣、視覺障礙、錐體或錐體外系、無動緘默等癥狀,結合典型輔助檢查,排除其他可治性疾病,如神經變性病、副腫瘤綜合征、橋本腦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謝疾病,最終診斷為sCJD。另外,國內相關文獻報道,sCJD患者腦脊液tau 蛋白、T-tau/P-tau 顯著增高,對于sCJD的診斷及鑒別具有一定價值[10,11],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由于CJD 起病較隱匿,疾病早期的表現與神經科其他疾病無特異性,故對中老年起病的患者,癡呆快速進展,合并視覺障礙、肌陣攣、錐體/錐體外系、無動性緘默等癥狀2 項以上,應考慮CJD的可能,及時進行MRI-DWI、腦電圖等關鍵檢查[12],如發現特征性改變可為早期發現和診斷CJD 提供重要的信息。腦組織活檢病理檢查是確診CJD的金標準,但礙于我國國情特殊及腦活檢技術限制,國內大多數醫院尚不能廣泛開展,故探討CJD的臨床診斷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我們基層醫院,腦脊液14-3-3 蛋白檢測相對困難,且腦脊液14-3-3 蛋白陽性時疾病已處于中晚期[13],要發現腦電圖上特征性改變也往往需多次重復檢查[14,15],而行MRI-DWI 序列檢查常可早期發現CJD患者的皮層特異性改變[16],即皮層“緞帶征”。根據皮層“緞帶征”,我們鑒別診斷就有一個明確方向,根據臨床經驗對表現為皮層“緞帶征”的常見疾病進行鑒別,如低血糖腦病、肝性腦病、高氨血癥、缺血性腦病、癲癇、一氧化碳中毒、甲醇中毒等進行鑒別,避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