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紫微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新媒體,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1]當今時代新媒體已經寬泛到無處不在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2]不斷發展的新媒體技術,拓展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服務的邊界,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其發展之快、輻射之廣、變化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成為重組心理健康服務要素資源、重塑心理健康工作結構、改變心理教育主客體格局的關鍵力量。
1.1.1 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精細化、一體化、便捷化
借助新媒體技術,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實現預防、干預、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于一體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基于地理信息數據,支撐心理普查結果態勢分析,提高了新生心理普查的覆蓋面,支持科學決策。當學生發生危機突發事件時能迅速獲取相關情況,提高處理心理危機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和效率。
1.1.2 推動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個性化、靈活化、檔案化
目前,高職院校為有需要心理服務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的方式主要有師生面對面、熱線電話、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往往局限于時空距離場域等原因,或受制于隱私保密等因素,無法及時大面積覆蓋有需要的學生,尤其在每年幾個關鍵節點上如每個學期的開學季和畢業季時難以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而導致不必要的后果。而在線咨詢師、APP 或數字醫療等新媒體形式, 采用電話、視頻、網絡等途徑, 通過遠程技術來開展心理服務,可以使有需要的學生迅速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從而提高心理咨詢的效率。尤其在如當前COVID-19疫情期間和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可以減少人與人直接接觸的遠程心理咨詢服務是對居家學習生活的高職生開展心理咨詢、干預等服務的理想選擇。
1.1.3 推動學生心理教育活動的融合化、體驗化、高效化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途徑方式是525心理健康教育月(周)、電影賞析心理沙龍、團體情緒訓練營、校園心理情景劇等,這些線下的心理活動關注和參與的學生有限,活動覆蓋面狹窄,而新媒體的發展恰恰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載體,不僅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而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多維立體全面覆蓋。基于新媒體技術開展的教育活動,如心理微宣講、21天好習慣打卡等活動也受到了學生極大的關注和參與。
1.1.4 推動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網絡化、互動化、共享化
心理健康課程作為當前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若還是單純采用傳統的“老師講臺上講學生課桌上學”的方式勢必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如若能融入新媒體即時、互動、開放、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和優勢,更系統、更有層次地呈現不同的教學主題[3],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成果,增強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概念的接納與重視,樹立自助求助助人意識,學會樂觀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適時釋放和調節情緒,達成理性平和的心態。
1.2.1 增加了心理健康服務環境的復雜性
新媒體為高職生提供獲取信息和溝通世界的渠道的同時,也沖擊著高職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甚至對學生的心理行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其一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的盛行讓學生的注意力愈加難以集中,部分學生過度沉迷和依賴網絡社交,不僅課堂中手機不離手,甚者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是“低頭族”,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束手無策、對不確定未來的彷徨失措,甚者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其二新媒體監管欠缺,存在內容生產“產量高 質量低”的現象,數字垃圾規模龐大,高職生正處于青春期,人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較少,心理往往不夠成熟,情緒往往不夠穩定,甚至缺乏自控能力。有時如急風驟雨般,說變就變。面對豐富的社會現象和復雜的社會問題,往往會缺乏理性的思辨,容易盲從,甚至在不良思潮的裹挾下,給自我成長帶來一些消極負面的影響。
1.2.2 新技術應用對心理健康服務學生數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新技術運用的同時對學生數據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數據采集更加精準、高效;流通更加及時、有效;數據開放更加真實、可用。過時的未及時更新的有效數據將被時代遺棄,并對高職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產生不利影響。這也就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每年進行的新生心理普查,也不再是簡單的數據收集和回訪,如何有效利用這些一手數據,將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思考的命題。
1.2.3 心理危機干預與個人隱私保護的平衡
當學生發生心理危機突發事件時,由于涉及人員多、范圍廣,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使得當事學生隱私的保護愈加困難,社交媒體,商業網站,移動終端等都存在個人隱私泄露的潛在風險,尤其當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發生時,在發布即時性,傳播廣泛性,信息海量性的新媒體環境下,可使得事件迅速發酵,如處理不妥當、及時,將會導致嚴重后果。
2.1樹立心理健康服務意識,由問題導向向積極心理品質轉軌
首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樹立心理健康服務意識,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拓寬自身知識領域,不僅要掌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科學規范地從事心理健康服務,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全面理性地研究和分析新媒體對高職生心理健康服務帶來的影響,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生心理發展變化的新特點等, 積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有效策略和實施路徑。高職院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和心理危機發現的重要群體,其心理學相關專業知識能力和新媒體素養已成為其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時工作中,要有意識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學生生命意義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培育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并密切關注學生情緒波動,尤其是重點時段重點學生的心理狀況,當學生有心理問題的癥狀和表現時,也能迅速發現并能準確識別,第一時間發現危機,與其他部門聯動及時將學生轉介,進行下一步診斷和治療。真正讓新媒體成為推動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服務發展和自身職業能力提升的有效力量。其次,堅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則,組建由宿舍信息員、班級心理委員、院級心理部組成的三級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團隊,使學生能夠挖掘自身潛在的固有的具有建設性的正面力量,自我領悟,自我轉換視角,成為自我成長的真正主體。積極心理學指出,事實上,每個社會成員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決定者和實現者,他們有為自己的發展做出合適選擇的愿望和能力,并能加以堅持。高職生作為充滿活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的青年群體,理應有效地利用新媒體,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探索,充分發掘、發展自身潛能,悅納自我,與人溝通分享,增加個人力量與活力,實現自我的成長和發展,形成對人生、世界的合理認知和正確態度,最終實現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目標。
2.2提升心理健康優質內容生產力與創新力。
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其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正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各類人際傳播媒介、互動操作媒介、信息搜索媒介、集體參與式媒介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占據影響高職生的主要媒介,建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APP、心理咨詢服務微信公眾號、微視頻是創新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新途徑。高職院校應利用新媒體即時交互、無限兼容的傳播特性和優勢,立足當前高職生的實際需求,整合原有資源,優化內容,增加心理健康課程的互動性、體驗性。一方面,可以基于各自學校心理咨詢記錄、新生心理普查等大數據統計篩選出學生的最關注最困擾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多方面設計活動,如情緒調節,職業生涯規劃,人際關系成長,親密關系,自我成長等學生關注度高的主題來開設專欄,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持續輸出,通過內容的開發、持續性的創意依托新媒體的平臺,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寓教于樂,力圖全方位、多面體的覆蓋在校師生,為師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通過對課程平臺設置留言、投票等模塊,及時有效的得到學生的反饋和建議,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心理趨向,實時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安排進行調整與改善,為學生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以高參與性、強互動性、深內涵性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如湖南省某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立足于學生情緒調節這一熱點問題,策劃了“我的情緒我做主”團體情緒訓練營、“我繪我心”團體繪畫成長等系列活動,用游戲、繪畫、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情緒,調節情緒,更科學更合適的方式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營造良好的心境,做快樂的主人。
2.3創建“三層架構”的學生網絡心理檔案系統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在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在積極建設心理信息數據庫,但由于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數據庫中的大量信息并未實時更新。除了每年秋季開學收錄的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結果外,其他信息如相關學生的心理咨詢資料、心理危機干預資料以及重點學生的跟蹤輔導資料等重要并未及時有效的進行更新,因此數據庫中信息其真實性和可用性都有待商榷。完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工作刻不容緩。在遵循保密、服務、科學、發展的原則上,可以創建包含“學生基本信息”“心理測評模塊”“心理咨詢記錄”三層架構的網絡心理檔案庫。“學生基本信息”模塊應包含學生基本情況,如生源地、家庭來源、家庭結構、獨生子女、成長經歷等基本人口學信息以及家庭背景、同輩群體等社會支持系統資料。“心理測評模塊”可以包含采用心理測試、心理觀察等較為專業科學的方法,問卷調查、心理訪談和自我評價等突出學生個性的調查方式收集的量化和“非量化”材料,力保學生心理檔案庫信息的真實性、豐富性。“心理咨詢記錄”則應包含該校所有進行過心理咨詢的學生各類資料,如基于新媒體平臺進行的互動留言問題解疑還有面對面等傳統的心理咨詢方式而產生的記錄。這樣真實、有效的心理檔案將為高職生保持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提供數據支持,也能為高職院校的下一步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指明方向。
步入發展的新時代,新媒體技術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團隊教師應跟上步伐,理性全面客觀認識新媒體給心理健康服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實踐中強化意識、落實行動,以更優質的內容、更有趣的形式、更多樣的途徑對心理健康服務進行更精準化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