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遠飚
(福建省連城縣第一中學 福建·龍巖 366200)
要順應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計劃,首先我們需要解下當下教育大環境,作為教師,更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時刻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不斷摸索中前行,不斷改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把握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手段,真正地推動教育的進步,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創新型人才。現如今,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和教育平臺非常豐富,很多優秀互聯網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為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裝備支持,其中UMU互動平臺正是其中之一,本文將結合UMU互動平臺優勢,分析高中信息技術項目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UMU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學習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借助連接的力量,連接人與知識,可以自由融入、分享、收獲,加速知識的流動,更好地分享與傳播知識。當前時代也是知識共享的時代,區別傳統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教學模式,知識共享無疑為人們學習知識、交流經驗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UMU互動平臺,個人的知識、經驗可以通過萃取、提煉分享給他人。
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刻板固定,尤其是互動時間較少,課堂互動氛圍較差,當眾回答會給學生帶來極大心理壓力,而輪流發言耗時巨大,不利于課堂流程正常進行。UMU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突破性地創造了全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創新混合式互動學習方法,用技術力量推動教育形態升級,并且不局限于電腦端,手機等移動設備也可以靈活操作。
以下是UMU互動平臺的主要作用:
(1)將即時互動引入課堂,增加學生課堂融入度,給每個人思考、反饋問題的機會;
(2)可以隨時生成試卷,使測試更靈活,能夠及時評估學生學習進展、鞏固知識,例如課前回顧性測試、課中掌握性測試、課末總結性測試;
(3)可以隨時發起調研、討論或提問,促進學生平行思考,取長補短;
(4)更好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數據可以很好掌握學生的學習軌跡和成績波動情況,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數據參考。
基于UMU互動平臺的概念和作用,不難發現,這種新型教學手段對現如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模式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便利的資源,尤其對高中信息技術學科項目學習方式有著指導性和優化作用。
(1)課前可以借助二維碼簽到,全面收集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前簽到可以保證教師教學質量,嚴格控制學生缺勤狀況。這樣相對于傳統的教師點名方式,更加快捷省時,也容易被學生接受。
(2)教學中適當引入小游戲,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術必修1《數據與計算》中,學習第1單元項目2《探究計算機中的數據表示》時,可以利用UMU互動平臺,在課堂中引入線上小游戲程序,如最強大腦小游戲,一方面可以調節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Python和游戲編程的興趣,為后續第四單元綜合問題的解決、游戲設計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中利用UMU互動平臺,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線上討論可以實現發言機會均等、滿足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的表達需求,可以選擇當眾面對面表達或是掃碼線上留言討論。這種形式可以更好收集學生觀點,更容易被廣大學生接受。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點贊功能,引導篩選出學生心目中相對較好的觀點,一方面可以通過點贊功能讓學生獲得參與討論的成就感,激發互動熱情,極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熱度較高的回答進行選擇性的分析總結、做到及時反饋。
例如:在學習必修1第4單元《人工智能初步》一課時,可以發起線上討論話題“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類或有哪些方面不能替代人類?”,引導學生在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自由表達觀點,并通過點贊功能篩選出較好的回答,教師可以順勢深入“人工智能”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極大活躍了課堂氛圍,避免學生出現走神或厭學情緒。
(4)利用測試及時評估學生學習進展,如課前回顧性測試、課后鞏固性測試。例如:在學習完《信息系統與社會》(必修2第2單元項目四)后,可以生成相關試卷,考查學生對電子表格中公式函數計算、排序、匯總的運用,可以及時發現教學問題、檢驗教師教學成果。
利用UMU互動平臺,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和活動空間,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探索中可以依靠利用UMU互動平臺,優化教學模式結構,提升教師授課水平和學生學習熱情,打造更優質的課堂,優化學習效果。
項目化學習理論來源于杜威的經驗學習論,即“從做中學”,而他的學生克伯屈在杜威經驗學習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并實踐了項目化學習理論。所謂項目化學習就是給學生一個真實的、復雜的、有意義的課題或問題,讓他們通過研究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項目化學習的重點是明確學習目標。
高中信息技術中項目化學習便是將項目化學習方式引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此更好地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提升學生在問題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高中信息化技術項目化教學需要在學習內容上、學習方法上、組織形式上、學習評價上進行研究調整,以便更好地實施信息技術中項目化教學,其中可以借助UMU互動平臺,調整教學模式結構,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以《探究智能花卉養護系統——了解物聯網》(必修二第3單元項目七)為例,在學習本章節時,可以實施UMU互動平臺下的項目化教學,比如以“智慧校園”作為學習項目。
3.3.1 “智慧校園”作為學習項目的可行性
“智慧校園”與當下如火如荼的物聯網技術密不可分,它是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打造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使信息化、大數據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校管理、科研、生活相結合。營造一個信息化、現代化、更安全穩定、更環保節能的新型校園。而將“智慧校園”作為高中信息技術學習項目,一方面可以結合學科知識,即第二單元第四節中所涉及到的物聯網知識,另一方面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
3.3.2 利用UMU交互平臺實現高中信息技術中項目化學習教學
結合必修2第3單元項目七《探究智能花卉養護系統——了解物聯網》中所涉及的物聯網知識,課上可以利用UMU交互平臺在線上發起課題討論:物聯網技術下“智慧校園”是怎么樣的形態?
學生拿到課題,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對物聯網及“智慧校園”的思考,并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將觀點整理發布到線上答題處,例如“學生可以借助手機對接學校圖書館圖書管理系統,實現借書自由”、“人臉識別、手機開門、刷卡開門等門禁功能,通過門禁系統對插卡人權限或人臉信息進行管理,有效提高身份識別準確度,保障校園安全”、“校園支付手段升級,利用手機電子錢包進行消費,節省時間和現金消耗,便利校園生活”等。
這些觀點可能是目前已實現的“智慧校園”的實際運用形態,也可能是學生們的美好暢想,教師需要在全面了解學生想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物聯網意識、了解“智慧校園”的形態。并告訴同學們這些功能只是“智慧校園”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應用等待人們開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更好的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實踐。
為順應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計劃、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需穩定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經過研究,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利用UMU互動平臺,將學習項目整合于課堂教學中,重新構建教學模式,聯合校方搭建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信息化、數字化學習環境,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利條件。幫助學生將項目學習中觸發的生成性資源,有意識地轉化為后續學習資源儲備,并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提高信息化、數字化意識,領悟當今社會信息化、數字化對人發展的影響,逐漸養成終身學習意識習慣,從而全面提升高中信息化教學成果,為國家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