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謀清
(湖北省潛江市龍灣鎮小學 湖北·潛江 433139)
語文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的普及推廣,核心素養教學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思想。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中大多存在著“重教材、輕學生”的問題。其在知識的講解中較碎化,缺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的培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避免在課堂上的教學中“教得碎”“教得淺”“教得雜”等問題出現,要探索一些面向深度學習的策略與方式。本文也提出了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中的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的策略,希望能夠為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考。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需要教師為學生們去灌輸一些課本以外的知識,如傳統文化等。但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教學中可以看到,很多的教師依舊在課堂上占據主體的位置,“一言堂”教學模式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現象。教師缺乏與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交流互動,將課本上的知識窮盡挖掘,占據了整個課堂上的教學時間。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還處在少年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對其積極性的培養起到了阻礙的作用,更是難以提升學生們的核心素養水平。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教學活動以教師的單向講解為主,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收教師的指令,并沒有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對產生這樣的現象進行分析,與教師的教學思想陳舊有著一定的關系。教師希望將所有的知識都“塞”給學生,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但是其忽略了這樣的思想下對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影響。這是每個教師所要去注意的問題。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需要學生們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語感等,閱讀是提升上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到,教師缺乏對學生們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課堂上教師將“課文傳授”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課程的結束也就等于語文教學活動終止。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學生的閱讀時間被嚴重壓縮,甚至教師還缺乏對學生們進行閱讀環境的創設,特別是在一些具有抒情和意境的課文中,學生們通過閱讀時可以感受到課文和詩句等包涵的情感,學會語言表達的方式。但是教師的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們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起到了阻礙的作用。教師產生這樣的問題,與其對學生閱讀重要性認識缺少有著一定的關系。教師們也認為學生的閱讀重要,但是其希望學生們能在課后自主閱讀,而不會占用課堂上的時間。而學生們的有效閱讀離不開的是教師的指導,只有教會學生們閱讀的方法,如分析語句的作用等,才會更好地提升閱讀的效果。因此,課堂上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閱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常常只將注意力放到學生們的課本學習中,很少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們生活相關聯。如在講解描寫自然風景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的自然風光的圖片,提升學生們的認識能力和對課本的理解能力。又如在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中,進行學生們的生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生活中的問題、場景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們懂得怎樣去用文字來表達思想、情感,寫作文的過程中也能使小學生“文思泉涌”有話可說。但是我們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其僅僅是領著學生們去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很少去進行擴展引導,降低了學生們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也較為零散,不能真正理解語文知識的含義,沒有形成完善度語文素養,缺乏學習的方向性和主動性。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本文根據筆者教學的經驗,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為例,提出單元整體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備課是教師教學前必要的準備,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核心素養,教師在備課中要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對單元的知識要橫向關注、縱向延伸。根據單元的導語介紹來了解單元課文的文學體裁、寫作特點、思想內涵等內容,準確把握各個部分的共同特征。并且將此作為課堂上的教學主線,為學生提供深入探究的依據,引導學生們進一步對比分析各類課文的不同特點。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單元導語中指出: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筆者在課堂上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們精讀第一篇課文《風箏》,感受賈平凹先生回憶童年時和一群小伙伴在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過程中的童真童趣,要求學生們去分析哪個語句中包涵了這個意思。在屠格涅夫創作《麻雀》課文中,筆者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并且為學生們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思考:作者打獵回來時,在林蔭路上目睹了一只老麻雀擋在獵狗面前保護自己的孩子小麻雀的過程中,作者通過哪些語句來反映出老麻雀對孩子的熱愛?”,這樣的閱讀引導讓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實現了有效地思考,培養了學生們的思維發展與提升的能力。
筆者在小學核心素養的融合中,最后也要落實到語文學習方法的獲得。帶領學生們在對比分析各篇課文時,將關注點集中在講故事、寫故事的訓練上。結合兩篇精讀課文的課后習題要求,為學生們制定出學習各篇課文的關注點和側重點,有效滿足了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方面的要。
筆者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版塊模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在課堂上貫徹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依據學生的表現、課堂目標達成的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等進行交互使用,在學生的思想中建立起本單元內課文的框架。再通過文章的某一個角度來入手,幫助學生們總結出學習的方法,并且利用對比的方式來遷移運用到其他課文中。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們通過自主默讀、做批注、同桌交流等方法,去思考課文《風箏》中圍繞風箏講了哪些事情。讓學生們通過關鍵詞語來概括出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三個部分的內容,鼓勵學生們組織語言來說一說課文講了什么故事。在學生描述完問題后,筆者為學生們進行總結:本文是按照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來描寫的,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再加上人物、時間、地點等要素來把事情講清楚。這樣的方式也適用于《麻雀》《爬天都峰》《小木船》課文,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習知識推進到了學習方法的層面,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的發展與提升。
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比分析,來幫助學生們去感悟同類文章之間寫作技巧的不同。例如本單元敘事類篇目中,同樣是將過程寫具體,如動作的描寫、外貌、神態等多種方面。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思考和表達的過程中,實現審美和文化兩個方面的提升。
語文核心素養四個維度是整體的、相互聯系的,教學過程應該在整體中動態地進行,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下進行師生對話、交流、互動。給予學生們一定的自主思考與建構的時間,讓學生們在知識的交替更換中發生思想的碰撞,有效提升學生們對新知識學習的認識程度。
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學的導入環節中,筆者借助單元導讀部分的內容與學生進行交流,帶領學生進入本單元敘事主題的情境。在初讀的環節中,筆者要求學生們要讀準課文的內容,將課文讀通順,并且抽取幾個學生來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復述故事。筆者引導學生們通過一篇文本來總結出方法,再將此方法遷移運用至其他文本中,在遷移的過程中不斷練習和完善,掌握學習方法并內化為語言表達的能力。在學生們的精讀過程中,筆者會采用問題法來對學生們進行提問,如“大家思考一下,課文中的故事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生的?”“讀了課文中的這部分知識,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和體會呢?”“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過怎樣的方式讓我們來了解這些事情的?他們之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過問題的引導,來讓學生們實現有效地思考過程,充分感受文本所包含的語文知識和豐富內涵。
在學生內化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可以將課文的總結歸納落實到寫作與應用上,讓學生學會敘事類文本的寫作方法。在這樣自主思考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且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不斷地調整自身狀態,提升課堂適應性。
綜上所述,本文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為出發點,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為例,提出了相關的教學策。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不僅僅為小學生傳授了語文的知識,更是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想、人格以及審美等方面的水平,為小學生打造了更加和諧、全面、持續發展。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在教學中深入研究更加適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方式方法,從而在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前提下,展現高效課堂營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