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高職會計專業是很多高職院校都會設置的一個專業門類,同時也是當前比較熱門的一個專業。隨著市場競爭能力的日益激烈,企業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當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從人才角度入手,配置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從當前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現代企業發展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日趨增加。作為技能人才的搖籃高職院校如果不能夠對會計專業的課程作出有效的調整,緊跟時代發展進程,很容易造成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無法更好地滿足現代企業的實際需求。全新歷史時期,為了切實保障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有效性,與當前時代發展相接軌,就需要推廣運用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模式。但從當前課程建設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再加上高職會計專業是一個系統性相對較強的門類,如果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建設,勢必會造成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對此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以此來提高高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能力和建設質量。
校企合作開展會計專業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與高職院校單打獨斗相比有著自身的優勢。企業能夠利用自己的崗位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的渠道和工作崗位,提高學生的會計實踐操作水平。同時學校也能夠根據現代企業對當前跨境人才的實際需求,對教學管理方案作出進一步的調整,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理性能夠與時代相進步。當前隨著校企合作模式的進一步向前推進,以及合作深度的不斷加大,依托各個企業能夠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和實現渠道,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當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實習情況,實踐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動態化地調整好教學方案,最終促進職業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市場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人才數量的需求越來越高,另一個方面要求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企業的工作要求,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傳統教學方案教學模式之下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學生不能夠適應當前的社會節奏和企業要求。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會計專業課程,能夠保證在校的學生更早的接觸會計實踐,從而在實現崗位當中能夠不斷提升的自身能力,同時也能夠對本專業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除此之外,專業人才的需求是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動態化的變化,通過校企合作能夠保證校園當中的各種實訓課程與時代相同步,動態化地進行調整。這個過程如果單靠學生的教學資源、教學資金支持難以實現,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有充足的資金加強院校硬件軟件建設,最終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近些年,隨著很多職業院校和周邊企業的合作力度不斷加大,合作深度不斷向前推進,很多院校內部都加快構建了模擬化的實訓基地,依托該使用基地,能夠實現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實踐培養,切實提高其操作能力,操作水平。盡管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都建設了比較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但是該基地的實訓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職業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其實驗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地提升。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一些院校將實現的機會提供給一些畢業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完成整個實訓計劃,完成整個人才培養目標,導致了實訓資源出現了明顯的傾斜現象,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難以企及。另一方面很多職業院校將實訓基地看成做一種寶貴的資源,將其作為教學評估來看待,實訓基地形同虛設,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有些教師將實訓基地當作普通的教師來開展理論教學,如此不僅不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也會大量浪費資源。
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相對較高,其專業技能被劃分成了崗位技能和職業技能,并且這兩方面的技能往往包含在不同的課程當中。學生的專業技能獲得以及培訓,既要通過課程理論學習,又要通過實訓項目來完成。由于實訓基地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導致了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相互隔離。高職階段的職業學生由于自身的專業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會計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抽象性相對較強,很多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相對較大,只有通過實訓才能夠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然而當前在很多高職院校當中,專業人才方案的集成培養比較缺乏,導致了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既沒有培養出好的會計人才,又沒有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校企合作的作用并沒有全面發揮出來。
從當前會計專業的課程開發建設來看,一方面需要加快構建完善的實訓基地,另一方面還需要有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配備。當前在很多高職院校當中,教師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校內的教師往往只有會計專業的理論知識缺乏實現能力,對于當前的社會需求掌握不足。并且由于當前會計專業屬于熱門行業,很多專業教師只是將會計專業單純地認為考一個經濟師、統計師就行,部分職業院校甚至不能夠做好針對性的素質考核,對專業教師的要求門檻相對較低。還有部分的教師雖然表面上是雙師型的教師,但是他們并沒有真實在企業當中從事過會計工作,實踐能力相對較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能夠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導致學習效果低下。
校企合作模式之下,要求高職院校和企業加快構建專業實訓基地,將企業和學校有機結合起來,將課程和實踐工作有效結合起來,保證學生能夠運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更好的解決實踐操作問題,同時也能夠將實際工作中積累的工作經驗和理論知識,有效結合更好的反饋到課堂教學當中,真正實現升華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今后的校企合作開發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過程中應該明確實訓基地模式。可以通過崗位見習,頂崗實習或者訂單培養等三種模式,實現對會計人才隊伍的高效培養。一方面崗位見習這種實習方式屬于認知性的實訓,主要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專業崗位,學生能夠對崗位進行參觀走訪咨詢,這樣能夠加強學生對會計崗位、工作內容、工作方面的感性認知。該種實習方式可以結合教學需求與企業進行商討,安排在教學的關鍵階段。另一方面頂崗實習就是安排一個階段的專業學生到一個崗位開展實際操作,讓學生更好的熟悉了解體會會計專業相關崗位工作的具體內容,工作職責。頂崗實習一般安排的是即將畢業的學生,他是學生進入工作前的實戰演練,并且也可以根據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實際工作表現選擇是否留任本企業的職工。第二種實訓模式是以生產性的實訓為主,學校安排教學時會考慮到實習企業的實際需求,但仍然以學校教學為主,企業只是會計教學資源的一種補充。訂單培訓就是以企業為主導,根據企業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培養計劃,整個教學方案按照企業和院校簽訂的要求進行培養。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其核心內容就是設計出具有高職特征的與時代保持同步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所以在整個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應該將會計模擬試驗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當中,逐漸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相對較強的課程,各種會計問題十分復雜,并不是一兩門專業課程能夠解決的,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所以科學合理地設置實踐教學模式是前提,并保證實踐教學模式能夠發揮其應用。今后教學過程中應該逐漸增大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一般根據教學情況安排,實踐教學比例在55%左右,這樣能夠大大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應該將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和電算模擬實訓有效結合。當前很多職業院校在進行模擬實訓過程中,仍然停留在手工階段,為了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應該加強對實踐教學手段的更新換代,將手工、電算、網絡等相應的技術有效結合。要求職業院校利用現有資源,在手工會計模擬資料的基礎上增加電算模擬試驗,并將兩者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最后一個方面應該進一步細化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基本實現是一個十分繁雜的過程,包括的內容多種多樣,通過將各個項目融入其中,能夠使學生全面掌握會計崗位的必須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對該專業的學習興趣,為其他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從當前的會計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情況來看,校企之間的合作大多數是短期不規范的整個實訓基地在建設應用過程中難以得到有效地保障,而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參與度不是很高。因此要想確保校企合作共建的這種模式,長久發揮作用,就需要確保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也應該加強制度建設,加快形成長遠共贏的運行機制。一方面應該加快尋求校企合作共建的多種投入模式。可以積極尋求上級政府部門的幫扶,尋求資金投入力度改善各項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做好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有效建設和管理。加強實訓基地的針對性管理,保障其良好的運行是實現校企共建的關鍵環節。學校和企業都應該在實訓基地當中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對實訓基地的針對性管理,保證各項制度能夠嚴格執行。針對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應該及時協調及時解決并在此基礎上應該探索不同類型的實訓基地,拓展學生的實訓范圍和實訓種類,保證學生能夠了解不同企業的會計工作內容,以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并注重做好雙師型職業教師隊伍建設。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企業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之下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與社會單位的人才需求不相符,進一步降低了技能型人才的就業率,對職業院校的發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針對當前市場以及各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就需要通過校企合作不斷地對會計專業課程作出有效地開發建設,保障課程開發建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