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晨
(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根據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與去年12 月相比,新增網民 2175 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較去年12 月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20-29歲的網民占17.4%,位列網民年齡結構中的第三。由此可見,網絡已在人們生活結構中占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網絡更是不可或缺。互聯網信息建設力度的增加,網絡環境架構的擴大雖提升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多維性、高效性與便利性,但其中夾雜的各類文化、理念與價值取向已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在他們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過程中起著一定的決定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思政工作需“因勢而新”[1],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重要講話中更是強調了“宣傳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2]。這表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敏銳把握網絡化發展的“大勢”,乘“勢”而上,不斷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從而讓網絡環境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介與新空間,而不是新挑戰。
網絡的快速發展在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時間與空間上限制的同時,也極大縮短了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時間差,使得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工作者不再是他們獲取資源的單一途徑與唯一權威。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具有提前獲得資源的優勢,并在教育過程中更具針對性與可控性,然而網絡環境下互動性、匿名性的出現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性與權威性,強烈沖擊了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3]。與此同時,網絡環境的“快進式”發展,也對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個別教師對于網絡技能的缺乏,不能及時適應網絡環境的變化與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導致無法有效滿足大學生學習的需求。
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客體,是教育內容的主要接受者與受眾者[3],隨著網絡媒體的層出不窮,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讓當代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發生了轉變,他們更樂于接受簡短、快速的網絡信息,不愿對傳統授課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討,對于教育工作者的依賴程度也逐漸降低,轉而過度依賴網絡媒體。面對“無過濾”的信息,容易導致他們對傳統思政教育的知識與理念產生懷疑與批判,反而傾向于對網絡文化的強烈認同。同時,網絡環境下信息復雜多變,處于心理半成熟期的大學生,更易迷失在網絡環境中,產生難以控制的依賴感[4-5]。
在繁雜的網絡環境下,無需門檻便能隨意傳播的信息內容,極易誤導大學生的思想與價值取向,特別是某些“西化”與“分化”的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引起學生思想的盲從。學生的錯誤性或被誘導性搜索,也會讓反動、低俗、暴力、欺詐等不良信息出現在他們的視野與思想中。同時,當前各類社會思潮的沖擊不斷加劇,西方國家依靠技術上的優勢及大學生的興趣意向,通過網絡平臺肆無忌憚的輸入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導入“個人主義”、“霸權主義”等各類主義,造成學生種種“至上”行為出現,價值沖突加深,而這些所謂的“文化”,實則與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較大的反差,從而不斷消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價值取向的認同。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課堂、講座等傳統授課形式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在時間與場地上都是可控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有效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對大學生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進行具體、現實的引導。同時教師通過現場講授形式讓思政課更加生動,觸及學生心靈,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在網絡環境下,雖然思想政治理教學重點和難點得以向課外延伸和轉移,讓教育內容更具動態,具有可觀性和可選擇性[3],但卻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產生了一定的挑戰。在過度依賴網絡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容易缺乏對課堂的敬畏,忽視課堂是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以課堂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在“虛擬渠道”中大學生能夠借助網絡匿名形式進行活動,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無法對他們進行真實的判斷,面對虛擬的對象,無形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挑戰。
環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能夠對人們的觀念、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6],因此守好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新陣地,營造風清氣正、健康向上的網絡氛圍是發揮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起到提升思想政治素質作用的關鍵環節。第一,要穩抓高校意識形態,推進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使命,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黨對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傳播理論知識的同時,穩抓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結合新媒體的傳播途徑,以學生喜愛的形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引領學生明辨是非,并主要圍繞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教書育人深度融合。
第2,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管控,做到“過好濾”、“把嚴關”。針對網絡環境繁雜及大學生半成熟的特點,強化對全媒體平臺的監管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社會要為網絡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提升網絡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在信息傳播的源頭便進行有力的控制與過濾,對不良信息或錯誤價值取向及時的遏止。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進一步的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針對中間力量的大學生進行保護,提高信息發布門檻,拓寬舉報渠道,設立專門的快速舉報通道,形成抑制各類負面信息的監督合力。
網絡環境背景下,需將網絡平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新空間與新渠道,建立豐富有效的思政學習平臺。第一,建立融合主流媒體的教學平臺,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者應高效抓住學生喜愛與需求的網絡媒體,通過微信、微博、嗶哩嗶哩網站以及抖音等新渠道,開展云上思政、讀書會、網絡交談的思政政治教育,形成多層次的一體化網絡教育體系。同時,充分推動“微時代”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如通過“微百科”、“微電影”、“微記錄”等短小精致的微視頻將難懂、復雜的理論知識或單調的文字材料,進行視覺與聽覺的加工,讓思政內容在短時間內能夠生動、形象的傳達給學生,加強學生的體驗感與認同感,從而不僅僅只是“入目”,更是“入腦”、“入心”。
第二,整合網絡資源,開展交互式雙向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基于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的增加,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資源,建設特色思政專題網站,擴大網站信息覆蓋面,滿足學生的網站使用需求,應注重網站內容與形式,設立信息反饋通道,及時掌握教育對象的使用感受與實習實效,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思想困惑與關注熱點,及時做好優化與更新。同時,開發網站投稿機制,設立理論文章、微評論、微心得等模塊,鼓勵廣大思政教師與學生積極投稿,從他們的視角傳播更加容易被大家接受的理論知識,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教育氛圍。此外,利用網絡構建與學生密切聯系,提升雙方的交互性,運用網絡大數據技術,掌握大學生的整體思想動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反饋,開通線上咨詢服務,隨時隨地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與心理危機。
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一,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過硬,理論扎實,是發揮思想教育實效的基礎與關鍵。因此,網絡環境下,應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提升網絡教育素養,強化思政教育整體素質,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理論扎實、素質過硬的網絡思政教育教師隊伍。第一,注重思想教育工作者網絡素養的培養,引導幫助思想教育工作者及時掌握新的網絡技能。高校要為思政教師提供網絡技術應用的專題培訓,在掌握新媒體基本使用方法的同時,重點培訓新媒體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結合,既要學習新本領又要鞏固思政教育相關基礎知識。同時,構建聯動學習機制,形成“傳幫帶”的團隊模式,上下聯動,由經驗豐富、專業素質強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帶動全體思政教育者網絡技術應用的進一步提升,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第二,形成以生為本的網絡育人意識。面對網絡環境的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與觀念在轉變,教育者的思想、觀念與認識水平也要相應的轉變和提高,這是適應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點及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理性看待網絡環境的發展與變化,一方面不能完全忽視或拒絕網絡對思政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度信任網絡,夸大實際功效,摒棄傳統育人方式,過度使用新媒體新技術。在實際網絡思政中,應當以生為本,主動站在他們的視角看待問題,運用科學的引導與影響,讓大學生自覺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環境的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教育對象的工作與學習。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各類新奇事物與輸入性文化極易誤導他們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因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準確把握網絡化發展形勢,順勢而為,守好思政教育的網絡新陣地,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同時,要將網絡平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新空間。此外,還需不斷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注重網絡教育素養培養,以新本領應對新要求,切實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