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香
(江蘇省射陽縣解放路小學,江蘇 射陽 224300)
語文的人文性極強,不僅是所有科目的學習基礎,還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可以使小學教育更上一層樓,所以教師要將傳統文化的融入重視起來。鑒于傳統文化的融入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所以下面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運用于實際教學中,為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做好鋪墊,為課堂教學增添光彩。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應的文化。這些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精華的部分值得傳承,可以使我國走向繁榮富強。因為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只有我國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有相關的研究人員說過,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發展的基本,是我國文化的精華,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佛、道、墨、法等并存,體現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詩詞、戲劇、繪畫、歌曲等。由于傳統文化是將德當作中心的,而這與新課改目標不謀而合,所以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作為炎黃子孫,有責任和義務傳承我國的文化。由于國家的未來、文化的傳承與當前的學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教師需要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小學生被譽為祖國的花朵,而且小學生如同白紙一般,學習能力很強,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發現傳統文化的優點,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從而自主地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由于文化既是思想也是人心,所以,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此外,學生在發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后,會主動地進行傳承、發揚。
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展之中,而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可以讓學生懂得一定的道理。在古代,教育者通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內容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身上的善發揮出來,讓學生的惡被去除掉。而古人這么做的原因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真善美的內容,可以對教材知識、技能進行補充、完善。
古人追求的是完美,而完美包括人的立德、立言、立功。而立德排于首位,可見立德是衡量人的好壞的尺標。傳統文化中有不少關于德育的知識,所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可以讓學生的德行得到培養、感染。
二十一世紀實現了全球一體化,信息技術的普及使人們不出門便可知曉天下事。在這種情況下,國外的文化強勢進入了我國,影響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具體來講,學生在學校從來不會談論我國的傳統文化,反而討論的是其他國家的明星、其他國家的動畫片,喜歡的也都是歐美國家的炸雞、可樂等。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觀察,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從而進行文化保護,做好外來文化沖擊的防護。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如果教師直接另起爐灶進行傳統文化的教授,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甚至覺得教師是在給自己增加學習負擔。所以學生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排斥心理。而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并且適當地進行擴充,可以讓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對教學工作進行優化、創新,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發現傳統文化的樂趣。
雖然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但是某些內容已經不適合當前的時代了,比如:女人只能待在家里,要遵守婦道;女人不能上學堂等。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基于時代發展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文化滲透,要去糟粕、取精華。簡單來說,就是在傳承傳統文化的時候要進行有效的批判。
雖然學校是學生待得時間最長的地方,且有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但是光靠校內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沒辦法達到教學目標的。對此,教師需要從不同的渠道入手,要將整個社會的力量動員起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揚做好準備。比如,學校領導可以和社區進行交流,使社區營造出良好的傳統文化傳承氛圍;學校可以和學生的家長進行交流,使家長配合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可以和相關媒體進行交流,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推廣;學校可以利用社會資源,將博物館、美術館等設施利用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建設出教育實踐基地,營造出傳統文化氛圍。
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含義。在識字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發現漢字的魅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字學習中。不過,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較多,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滲透方式。比如進行書法文化的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將漢字書寫規范。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的《日月水火》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部分漢字都屬于象形字。通俗來講就是圖畫經過演變成了漢字。如果教師直接對知識進行教學,學生會覺得這部分知識有些抽象,從而沒辦法快速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需要將漢字的演變過程引入。比如:日最初的形態是一個圓圈里有一個點,因為古人抬頭看到了太陽的形狀——圓形,所以將日字的外圍設置為了圓圈,為了區別日和一個圓圈,古人在中間加了一個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日字的點變成了一個橫線。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發現了書法知識的美妙,還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彩虹》的時候,教師要知道,課程標準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掌握虹字。觀察虹這個字可以發現,這是一個二類字,蟲是偏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漢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課題,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知道虹字為什么是蟲字旁嗎?由于這個問題觸及了學生的知識盲區,所以不少學生會說不知道,并且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產生好奇。此時,教師可以將虹的甲骨文字體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觀察。鑒于學生的視覺受到了刺激,所以學生可以發現虹的甲骨文字體很像有兩個頭的龍。這時,教師適當地進行講解:古人們認為,虹是一個很厲害的蟲子,可以呼風喚雨。每當下雨后,虹會出來喝水,所以在造字的時候,人們將這個字設計為了蟲字旁。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了解了漢字的演變,了解了虹字的來歷。所以在今后看到這個字的時候,學生的腦海中會出現大蟲形象。不過,在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要發揮出引導作用,讓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結合在一起,要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要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要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豐富,使學生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
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將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讓學生的文化意識、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所以,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創設出來。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惠崇春江晚景》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首詩出自詩人蘇軾之手,屬于題畫詩,這幅畫的作者是北宋的僧人——惠崇。如果教師直接將詩歌的意思、情感、內涵進行講解,學生會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對相關的知識理解得不夠深刻,各項能力也沒辦法得到提高,甚至沒有辦法了解到其中蘊含著的傳統文化。對此,教師可以將情境創設法利用起來,借助背景知識的講授營造出文化氛圍,營造出與詩歌有關的情境。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快速地理解知識,還可以感受到文章中蘊含著的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讓學生在無意之間學習到傳統文化。又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守信,而守信是德育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弟子規》中關于守信的句子呈現在學生面前,然后這么說:“古人將誠信當作人之根本,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也與誠信有關。你們知道是誰的故事嗎?”由于學生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可以快速地回答:“宋慶齡的故事。”教學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通過閱讀課文明白了什么。由于學生的入手點不同,所以可以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學生會說:“誠信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有的學生會說:“只有守信才能被他人所喜愛。”有的學生會說:“只要自己說出了話,就需要為自己的話負責,就需要認真仔細地執行。”有的學生會說:“不能跟別人承諾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兒,不能欺騙他人。”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就會主動地傳承傳統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里貼上關于傳統文化的名言,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傳統音樂。這樣一來,就將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情境之中了,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相關內容的情感、思想、內涵,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兩項重要內容,營造出讀寫環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可以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寫作,主動地吸收相關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關于我國景色的文章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知道,教材中呈現了關于天門山、西湖、西沙群島、濱河小鎮,小興安嶺等景點的文章,可以對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培養,可以讓學生學會一定的寫作手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讀寫環境營造出來。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運用起來,把我國的地圖呈現在學生面前。因為地圖足夠直觀形象,而且看起來與語文沒什么聯系,所以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疑問,想要看看接下來教師要干什么。這樣一來,就在潛移默化中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教師可以這么說:“我國最南邊的島嶼是海南島,它的東南方向也有不少的島嶼。這些島嶼如同守衛邊疆的戰士一般守護著祖國的疆土,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島嶼的美。”由于語言足夠生動,而且地圖使學生產生了疑問,所以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被激發出來,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學完后,教師可以開展拓展活動,如:我的家鄉的演講比賽。演講比賽中可以說自己家鄉的美麗景色,可以說自己家鄉的文化風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寫作,主題為: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這樣一來,就營造出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就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感悟到文化的內涵,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文化的精髓。而且閱讀和寫作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學生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感悟和表達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語文素養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由此可見,通過營造出讀寫環境,可以讓學生的文化熱情被激發出來,可以讓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我國的風土人情,可以讓學生從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認知,可以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語文在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對相關題材進行深入的挖掘,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上述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識字教學、創設情境、讀寫環境。教師可以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才能讓學生進行透徹深入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獲得精神食糧,才能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才能有效地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各項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充分地學習傳統文化,并且自主自發地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