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璟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江蘇 徐州 22100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學習的三個境界,只有學會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樂在其中,才能達到最高境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以及技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發現閱讀的樂趣,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而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功利性突出,過分強調閱讀技巧與方法,學生是為閱讀而閱讀,毫無樂趣可言,因此,學生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悅讀”教學強調以“悅”為基本理念,通過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品味文字的魅力,領略優秀作品的內涵,并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無論是對學生當下的學習還是以后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要依賴于廣泛的閱讀,從而不斷增加知識儲備,開闊眼界,最終才能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提升。學生要通過閱讀獲得知識積累,理解閱讀文本的內涵,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與技巧,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核心內容之一,不僅是增加學生閱讀量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訓練學生閱讀技巧與方法的主要途徑。
不同類型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思想情感以及審美情趣不同,甚至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情況,而通過不斷地增加閱讀量,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是一項綜合性技能,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想象力、良好的理解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均可得到大幅提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思想內涵、審美格局,與作者實現跨時空對話。
寫作能力是高中學生必備技能,同時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一篇優秀的作品可以集中體現學生的文化素養、知識積累、審美能力、寫作技巧等。而要寫出優秀的作品必須依賴于長期的積累,通過閱讀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積累大量的素材,同時學生閱讀其他優秀文學作品,也能學到一定的寫作技巧,使學生具備更加良好的謀篇布局以及遣詞造句能力。很多學生最初的創作都是受其他作品的啟發或者是對其他作品的模仿,從而產生創作的欲望。由此可見,閱讀對于提升寫作能力極為關鍵。
閱讀是一項思維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理清作品的脈絡,必須要以作品為基礎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長期堅持閱讀,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不僅對學生語文科目的學習具有積極影響,同時對于學生其他科目甚至以后的成長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當前高中學生閱讀現狀可以總結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學生要以有限的時間、精力學習多門課程,以備戰高考。因此,高中學生在閱讀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僅限于課內有限的閱讀,僅有少部分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且也是為高考備戰服務。二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特征突出,過于注重教授學生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技巧,教學過程枯燥,導致閱讀教學缺乏深度,學生在參與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三是包括學生、教師以及家長在內的多方主體對于閱讀的重視程度不足,有限的閱讀僅僅是為滿足應試要求,學生在閱讀方面自發意識不強,閱讀量僅限于教材以及教材中推薦的書目,閱讀量相對較少。
“悅讀”既是過程也是目的,所謂過程指的是語文閱讀教學過程要“悅”,這就需要教師嘗試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解讀文章,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所謂目的指的是要使學生通過閱讀教學體會閱讀的樂趣,享受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予學生闡述自己見解的機會。本文以高中階段必修二課文《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為例,具體研究如何開展語文“悅讀”教學。
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課程,實踐性較強,教學過程主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以及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能力。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鍛煉以及實踐學生語言理解以及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擴充學生知識基礎的主要渠道。在閱讀教學中要體現“悅讀”理念,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思路,不能僅僅局限于閱讀技巧以及閱讀方法,要嘗試從多角度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以契合學生的興趣或者關注點,以此讓學生發掘閱讀的樂趣。以《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為例,這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長時的一篇演講稿,文中闡述了蔡元培先生心中的大學以及對大學生的忠告,可謂字字珠璣。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無限向往大學生活的狀態,對大學滿懷憧憬,因為我們的教師總是在告訴學生,考上大學生活就會變輕松。基于此,筆者在開展教學活動前,首先讓學生各自闡述了自己內心希望的大學生活,然后筆者順勢為學生講述了本文的核心內容,即“今長斯校, 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以此扭轉學生對于大學的認知,通過鮮明的對比,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所謂“悅讀”并不僅僅是輕松、愉悅,更為關鍵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有所收獲,通過閱讀找到方向,升華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選擇閱讀教學的角度,有意識地契合學生當下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從而發現閱讀的樂趣。
高中階段學習的文章類型較多,不同體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要遵循閱讀文本類型特征,遵類而教,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避免教學活動同質化。否則不僅會導致學生喪失興趣,還會導致教學混亂、膚淺,難以充分挖掘文章的獨特價值。以《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一篇演講稿,雖然文章以歷百年之久,且時過境遷,但是文章中的指揮光芒以及思想內涵歷久彌新。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字詞句讀、文章結構以及語言特點等,而是應該嘗試抓住這篇課文最為典型的特征,進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象的情境中體悟文章的內涵。基于此,筆者抓住本文的文體特征,即演講稿,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開展演講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代入當時的情境中,體悟蔡元培先生當時的思想、情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演講。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把握演講稿的文體特征,即邏輯性,便于學生掌握此類文章的寫作要點;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感悟和演講的過程中準確把握蔡元培先生的思想內涵以及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由此可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多樣性以及趣味性,避免課堂教學活動同質化、單調化,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種獨特的經歷,可以從中獲取一些有價值的收獲。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跨時空的對話過程,臧克家曾說:“文章讀到會心處,頓覺燈花亦燦然。”所謂“會心處”即是對作者文章內涵的認可或者是對作者觀點的贊同,雖然橫跨時空,但是引以為知己,而閱讀最大的樂趣正源于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將“悅讀”理念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高級趣味,通過深入解讀課文內涵,引導學生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課文本身,而要以更為宏觀的視野開展教學活動,拔高語文閱讀教學的高度,增加語文教學的深度。以《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最大的價值不在于是一篇優秀的演講稿,而是其中的情感與思想,是蔡元培先生對于學生的期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三告”和“兩計”當中體悟蔡元培先生對北大學生的教誨,并延伸到當下的教學中,從而使學生以此為標準,樹立崇高理想,成長為有思想、有氣節、有精神的優秀學生。作為教師,要明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兼顧應試要求的同時,應當適當延伸教學內容,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征,引導和熏陶學生,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
“悅讀”的本質是優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因此,“閱讀”教學需要構建審美式課堂,優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中都蘊含豐富的審美元素與情感元素,如何將閱讀教學轉化為“悅讀”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突出作品的藝術性以及情感性,彰顯作品藝術表現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人文性特征,每一篇作品都蘊含著獨特的審美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透過文字領略其中的美感以及情感思想。周敦頤說“文以載道”,文字本身并無特殊,是創作者人為賦予了文字靈性美,使得每一篇作品都呈現了不同的世界,突出了不同的美感。以《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的核心在于蔡元培先生滲透在作品中的情感,作品中所表達的是蔡元培先生對于青年大學生之期許,闡述的是大學之辦學理念。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悟蔡元培先生之情懷、之精神,而這也正是這篇課文的動人之處,進行仔細深入的研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此外,這篇文章在遣詞用句上也極具特點,文白兼用、古樸典雅,富于美感,比如“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這句話中的“請”,反復研讀可見蔡元培先生的演講智慧,對于學生而言,是難得的審美體驗。
高中階段的教學活動往往都是以提升學生成績、備戰高考為核心,雖然這是學生進入大學的必經之路,但是過于功利性的教學活動必然會使得人性教育、情感教育以及道德熏陶被忽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個性發展會受到嚴重限制,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已經脫離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語文知識教學,學習內容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明顯增加。此階段語文學科要發揮的是教化作用,教師應當更為重視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價值熏陶、審美能力、文學素養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悅讀”的核心觀點是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品產生共鳴,與作者跨時空進行情感交流。以《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課文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與作品產生共鳴,就需要構建起具象的閱讀情境,教師可借助歷史影像資料、相關演講視頻等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感受演講稿與其他文本類型的不同,體會其中強烈的情感,比如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這在內容上也與本文近似,都表達了對于年輕人的期許,其中的情感色彩強烈,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感悟。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悅讀”理念的滲透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研究,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涵,發掘閱讀樂趣,從閱讀中收獲更多。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甚至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