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東區遠洋學校 陳絲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需要更多地挖掘有效的教學資源,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一步深入學生的心靈,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小學生有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小學道德與法治跟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行為密切相關。因此,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實際表現,他們的言行舉止是教師在評價教學效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因此,真正貼近小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改革,不僅能使教師理清實際問題,而且能使該課程的教學活動更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使他們從課堂上學到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得到更有效的引導。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該真正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重視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課堂的吸引力。筆者認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中國的故事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新穎生動,更好地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通過中國故事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國家,激發愛國熱情,培養良好的品行和自我約束能力。《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要及時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反映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教學要圍繞課程內容體系,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進程,結合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進行講解。要將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用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讓道德與法治課成為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因此,將故事引入課堂,通過故事為學生創造更生動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已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授《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時,透過多媒體教學工具,讓學生認識中國抗日戰爭革命, 并向學生展示革命戰士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中國抗日戰爭,激發學生的感情。這時候,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問題,“同學們,你們都知道生命是寶貴的,那么為什么這些革命戰士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呢?他們難道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嗎?”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深思,讓學生體會到無私的革命精神,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用自己的知識服務祖國,更好地做好信仰教育。同時也可以拓展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想要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還需要具備堅毅的品質、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崇高的理想,從而引入故事,類似“大慶油田的發展”“兩彈一星鄧稼先”等,讓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不容易,要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愉快地生活”,是一門充滿人情味、有溫情的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贏得對生活和社會的積極閱歷,形成拼搏進取的個性品質。人的實踐離不開生活,學生品德的形成更是體現在對生活的認知、感悟以及體驗。因此,教師應讓課堂生活化,讓課堂教學回歸和貼近生活,使學生努力認識和創造生活,能積極面對現狀適應生活。《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教學活動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精選學生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標志性成果、突破性進展和普遍性經驗等,讓學生感受體會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及新鮮經驗。因此,教師應立足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生命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走近學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實踐性的內容,不僅能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初步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規則意識,能自覺模仿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場景或情景,將生活背景帶入課堂,而不是機械地抄書,使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更深刻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對課堂上呈現的每幅圖景如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才能激發學生“身臨其境”,更能“心臨其境”,產生想對話、有感悟、要踐行的行為沖動和思想自覺。例如,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吃飯有講究”一課,考慮到每位學生每天都需要進餐,大家都有不同的用餐習慣,教師讓學生在小組里各自分享自己尊老愛幼的就餐禮儀,不僅可以讓他們從內心認同這些講究,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就餐禮儀的重要性,讓他們在彼此的生活經驗中互動共鑒。
在課堂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實現課堂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心中牢固樹立愛國的理想信念, 教師不斷地探賾愛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方式, 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愛國主義價值觀。隨著現代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多媒體技術在教室中的應用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在課堂上直接、深入地感受愛國主義的內涵,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快地樹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例如,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一些電影和錄像讓學生感受中國的變化,激發學生思考家鄉的發展。愛國主義是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前進的力量。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讓同學們感受到要為自己的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家鄉能夠變得更加美麗。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典范,促進學生愛國情感的形成,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典范。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一是要求有端正的人格修養,人格端正,才有其人格魅力。要成為學生的榜樣,教師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底蘊,具有高尚的人格,真理的力量來激勵學生。二是政治性要強,面對大是大非,保持政治清醒。要有正確的信仰,要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在疫情復學之后,我們結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生命最寶貴”,給孩子上了生命教育課。很多學生在聆聽抗疫英雄們的故事之后熱淚盈眶。84 歲的鐘南山爺爺,在防疫前線不知倦怠一路奔走;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志愿者們紛紛奔赴武漢參與救援工作,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筑起對國家、民族、人民生命的守護盾。這些英雄都是有信仰的人,我們帶給學生正確的信仰,課才能講“活”,激勵學生熱愛我們的國家。三是要有新思維,學會歷史唯物主義和物質主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深刻的學習體驗,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與法治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如辯論、角色扮演、講故事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體驗。四是要有深厚的情懷。教育是人的靈魂鑄造和育人的工作,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現“立德育人”基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果一名老師兩耳不聞窗外事,不關注社會,不關注時代,那他的教學就是與社會、與時代脫節的,這樣的老師學生并不會喜歡。只有將課堂與社會、與時代緊密結合,給學生情感體驗,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并在體驗中促進道德發展,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喜愛的老師。五是要有廣闊的視野,有歷史的、國際的、知識的視野,通過具體的、深入的、生動的縱橫比較,闡釋清楚,說明其中蘊含的真理。要讓學生信服,教師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因此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必須加強自身學習,千方百計擠時間學習,拓寬視野,做有文化有知識讓學生信服的老師。六是要求自嚴自律,做到線上線下一致,積極能量傳遞,自覺推進主旋律。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個人生活中,都要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嚴于律己。我們教學生要守規則,那么教師自己也要守規則。我們教學生要成為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那么教師自己也必須是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這樣的老師才能向學生傳遞正能量。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面,圍繞著有效性的提升,要充分地進行研究和實踐。作為教師,只有圍繞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考慮問題,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成長成材服務,才能實現教學的目標,完成教育的大任。所以,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做到教學改革的創新和發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才能進一步的提高效果,展現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