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秉秋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北京 100068)
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層次不斷提高,文化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多元,演藝消費需求不斷提升,演藝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演藝產業集群是演藝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形成之初一般經歷了自然集聚、開發集聚、規劃集聚等多種形式,是演藝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空間產業組織形式。本研究認為演藝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其特殊的演進規律,與城市社會文化與經濟特點密切相關,全方位地展現了城市文化特色。因此,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完善演藝產業集群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國外有很多成熟的演藝集群,如倫敦的西區、紐約的百老匯區等等。與之相比,我國的演藝產業市場不成熟,產業化不足,演藝集群整體實力和影響力有很大差距[1][2]。因此,本文擬從演藝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出發,通過定量化的實證研究分析演藝產業集群發展的機制,以及未來演藝產業集群發展的策略,并以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導向,為我國演藝產業集群建設提供一定的科學支撐。
演藝產業集群與其他產業集群最大的差異在于,演藝產業是以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文化集聚現象,并以文化資源為主要動力的集聚模式。它以獨特的文化資源為基礎,將劇院、藝術家等創意階層集聚在一起,通過創意、創新為紐帶,共同進行演藝產業經濟活動。進而又吸引更多文化資源向區域集中,從而形成了最初的以文化資源集聚為核心的集群模式。此時,區域內的重要企業、核心劇院、著名的藝術家等都成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地方政府將通過一系列的導向政策、城市更新政策引導其他資源向此集中,如建設更多的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等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以及藝術家交流場所,主要用來強化文化藝術的交流。在空間維度上,集群內部的企業分布相對集中,集聚度較高,形成區域的聚集中心[3]。
在政策引導、文化吸引和藝術人才集中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藝術人才和藝術企業向產業集群集中,形成第二階段的以文化資源集聚為核心的集群模式。演藝產業集群內,演員將藝術表演、現場舞臺藝術品展現給觀眾的過程。演出經紀在演出市場上,從事文藝演出經紀活動,為表演者與觀眾提供的中介服務。各大劇場有序運營,并積極加入保利院線、中演院線等演出院線,具有市場化、產業化特點。隨著演出市場的發展,演出票務發展壯大(如大麥網、永樂票務等),并競相向上游拓展內容資源,或向下布局渠道、運營劇院等。除此之外,演藝行業吸引了各路資本介入了演藝產業的各個環節,文化投資企業向演藝集群集聚。其他輔助產業如廣告策劃、藝術培訓、衍生品生產等也成為演藝產業的重要力量,從而實現演藝產業鏈的延伸和規模化經營[4]。空間上,企業繼續在集群內部集中,并由集聚中心向外、沿道路兩側分布,形成區域的集聚發展軸。區域內商業休閑、文化體驗、商務服務、培育培訓等輔助活動空間擴展,并與核心空間形成互動式的開放街區。演藝集群的文化景觀更加突出演藝的特色,逐漸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
各國演藝產業發展經驗指出,在演藝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門檻值或臨界點。集群內的產業要素若能相互襯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一旦跨越臨界點,集群就能夠不斷自我發展和自我提升,否則將需要外來的資金輸入以維持經營[5]。因此,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長期作用下,演藝產業要素不斷集中,演藝產業集群逐漸發展壯大并越過發展的臨界點。至此,演藝企業將在集群內分布開來,整個地區形成演藝產業核心區、輻射源,演藝產業由此集群向外擴散,演藝集群外圍也將集聚類似的劇場、企業、從業人員。類似于倫敦西區,形成了海馬克特街和沙福茲伯里街兩個街區的戲劇產業核心區與倫敦西區外圍的邊緣擴散區。百老匯則形成了百老匯劇院—外百老匯劇院—外外百老匯小劇場的中心外圍模式。這種獨特的演藝空間集聚將形成城市特定的文化象征、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成為市民重要的演藝消費地、游客不可缺少的觀演旅游目的地。演藝將在空間上融入城市社區生活,草根階層的文化活動受到鼓勵,與本地居民密切相關的演藝文化設施得到建設。由此,激發了民間藝術創意活動,帶動了草根藝術、平民演藝、實驗劇目等更加豐富的、多元的、多層次的演藝產品出現,形成了地區藝術文化活動、藝術休閑娛樂的源動力,最終構建了完整的演藝產業鏈,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持久的經濟活力。地方特色文化的符號化、創意化、產業化與商圈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文化社區的形成。因此,空間上,演藝產業集群內部的藝術表演空間、信息交流空間、商業商務空間、娛樂休閑空間、培訓教育空間、生活居住空間等空間秩序逐漸優化、空間功能日益完善、特色日漸突出,形成最后階段的以文化社區集聚為核心的集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