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惠 楊 瑞 苗雨杰
(1.長春工程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2.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湖北武漢 430000)
人類本就同源,只是因為一些歷史發展必然趨勢,使其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本論文敘述的就是兩個本同源民族赫哲族和那乃族,追其歷史發展、更迭變化,加深人們對那乃族的了解與認識。
那乃族與赫哲族本自同源,在密山新開流時期,赫哲這個名字在《清實錄》上首次出現。在中國境內,赫哲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6]。因地域不同,故有不同的稱呼。那乃是居住在嗄爾當屯地域的自稱。
赫哲族居民一直世代沿依山傍水居住,在生存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較有地域特點的漁獵文化,他們吃魚肉、著魚(獸)皮制衣、冬季用狗拉爬犁、夏用樺皮為船等捕魚狩獵技術和文化。受環境因素的制約,當地的蟲魚鳥獸有時不能滿足正常能量需求,很難于維持正常生活,赫哲人也會采集野生植物用以充饑。赫哲人同樣過中秋、元宵、春節等節日,但是對傳統節日沒有太多認識[5]。但赫哲族有屬于自己節日——烏日貢節(農歷五月十五),在這天,赫哲族人身穿華麗的服飾,組織各式各樣的傳統體育游戲競賽。因歷史上《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赫哲族的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條約規定居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赫哲族歸為沙俄管轄[1]。赫哲族就這樣被分為中國內地的赫哲族和俄國境內的那乃族,在后來的發展中,俄國境內的赫哲族又被分為那乃人與烏爾奇人。雖然民族的名稱不斷在變化,但他們的民族歷史、交流、穿著,民族風情都有著赫哲族的影子。
那乃族人因狩獵的習慣,所以穿的衣服大多是用野獸獸皮制成。那乃族男女的衣著有很大的區別,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用狍子皮做的大衣,并在衣襟上綴兩排用獸骨做成的紐扣,婦女大多穿長衣,其樣式特別像民國時期的旗袍。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60年代末期,傳統的那乃服裝已完全從那乃族的日常生活各領域中排擠出去[2]。從上世紀60年代末,獸皮時代結束,那乃人的服飾以絲綢為主。狩獵業和漁業是那乃族人的傳統產業,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經走向蕭條。所以捕魚和狩獵是那乃人食物的主要來源。那乃人因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別喜愛吃魚,尤其是生魚。那乃人一向以殺魚為禮。在待客行為上,客人來那乃族家做客時,常用涼拌的生魚招待客人,那乃族人會請客人吃第一口魚,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的表現。在上菜時必須奉上魚頭,表示尊敬。擺在餐桌上的魚菜,總是要把魚頭朝著客人方向。吃菜時,經常用筷子點點魚頭,意思讓客人吃東西[4]。這一飲食特點也傳承至現代,也是因為這一飲食習慣的存在,凸顯了那乃族與其他民族的不同。在居住上,由于俄羅斯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木材是那乃人建筑的主體材料。那乃人住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尖頂窩棚或地窖。那乃族的住房是用木頭建造而成,木頭上雕刻花紋,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通過這些建筑的名稱可以看出那乃人的建筑多以自然材料尤其是木材為主。受氣候環境的影響,那乃地域常年寒冷多雪,在那乃族,狗是人們的好幫手,狗拉雪橇是那乃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現如今現代科技飛速發展,那乃人也跟上可時代的腳步,有了現代的交通工具,但傳統的交通方式仍舊保留在他們的生活之中。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生活中產生的能夠反映本民族特點的精神財富,同時通過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的發展也能看出其發展水平。那乃族有著自己的語言,但是卻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只有民族語言存在,這個民族才存在”在1963年那乃文字被翻譯成了俄文1980年,在莫斯科出版了《那乃語——俄語字典》,單詞就有12800多個[2]。這么久以來,那乃族只有民間文學。專業性的文學作品是解放后才出現發展起來的。許多人都看過《冰山上的來客》,其作者是大多數人熟知的作家——烏·白辛。他就是那乃族(赫哲族)人。
那乃族研究的專家力量比較薄弱,可查找的文獻資料也十分有限。由于紙質的記載,想要對那乃族的歷史進行研究,除了親身接觸那乃人民,傾聽他們的講述,只能從曾經和他們有過接觸的民族的口中探求線索。關于那乃族傳統文化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我國。在俄國早在十月革命之前,那時那乃人分布地區的考古調查就已經開展起來了,蘇維埃政權時期,就有許多的學者對那乃族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赫哲族和那乃族本屬于同一個民族,但在發展過程中受地理環境、國家政治統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與約束,兩個民族發展開始日漸分離。兩個民族在文化變遷中展現出許多不同的方向,赫哲族具有開始晚,一波三折,變化迅速,受主體民族關懷程度高的特點,那乃族因國界政治統治,殖民化、起步早和變化慢。
一界之隔,一條江河,卻有兩個名字黑龍江、阿穆爾河;赫哲族、那乃族,兩個名稱,一個民族,兩族人民本自同源,他們都是魚皮女真的后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有意味著母親的河流,兩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是兩族人民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家園,歷史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乃人民以他們的智慧和勤勞為那乃族的發展不斷努力著。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那乃地區政治機關與中國赫哲族政府機關的共同提議下,1992年6月雙方簽訂了《關于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那乃地區和中國同江市合作關系的協議》,規定了雙方在經濟政治方面合作的責任與義務,同時規劃了雙方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形式,兩地間的經濟政治交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7]。最初那乃族以森林木材和中國交換食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雙方建立了林業合作項目,這極大促進了那乃族人的生活水平,辛苦繁重的漁業狩獵業逐漸轉變為新型經濟產業,如林產品加工業。這一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兩國經濟與政治的發展,既保護了那乃族森林的開發與利用,也提高了那乃族的整體就業率,目前那乃族有9個民族村從事木材砍伐業。木材業發展前景良好,中國商人走進俄羅斯,投資經商,如那乃地區中國人已經投資建立一次性筷子企業。中俄共同發展林業未來極好。中國政府為兩族,兩國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制定了優惠政策,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技術的交流,中國在俄羅斯境內大力發展旅游業。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產業前景十分廣闊,中俄人民對旅游業的支持十分積極。那乃地區旅游業項目是目前正處于籌備建設階段。正在建設的民族園,園區有舒適的休閑休息環境,整齊劃一的規劃結構,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讓游客與那乃族深入交流了解。可以說,旅游業是民族園最具經濟效益的產業之一,而旅游業的發展無疑又可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旅游業形式的不斷變換發展,滿足了人們更高的生活需求,極大地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經濟是國家的命脈,也是兩國友好發展的不竭動力。那乃族是一支跨國民族,他們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文化習俗已經異國化,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我國非常重視少數民族的發展,因為那乃族這個民族的雙重身份,我國更加重視與那乃族的文化交流。黑龍江省的赫哲民俗村,民俗村內部的各個園區介紹了那乃族與赫哲族的種族淵源,歷史遺憾,加深了人們對那乃族的認識。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歷史文化通過族人的口口相傳,與那乃族的淵源也無法記錄,但兩個民族的歌曲音樂卻息息相通,民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喜有悲,捕魚歌,禮教歌,情歌,兒歌等,都是優美動聽,兩個民族雖隔一江但都會通過歌曲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
進入現代化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歷程。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如我們所知,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那乃族進入現代化的過程比赫哲族早。俄國十月革命后,那乃族就已經開始進入現代化進程。隨著時間的更迭,赫哲族、那乃族各自不斷吸收容納了所在國家的主體民族的影響,相互之間的同源性正在不斷減少,共同的民族意識也在逐漸淡化,他們已正朝著不同民族的方向演化。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共性特征也在隨著不同的政治、經濟生活而發生質的改變。時代發展至今,那乃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那乃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也開始學習和了解種植業,生活來源形式不僅依靠漁業狩獵業,也開始發展耕種業旅游業等,過上幸福生活的那乃人和其他民族一樣向著小康生活邁進。
隨著對外界交流的頻繁,那乃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但那乃族獨特的生活方式,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是世世代代流傳至今,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精髓、魂魄。即使外界的不斷干擾,但那乃族的民族核心不變,那乃族人對自己民族的熱愛與尊重不變。那乃族在發展過程中必將取時代之精華,棄發展不足之糟粕,向新時代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