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燕
(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成人教育中心校 江蘇蘇州 215100)
在社會與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蘇南地區的農村社區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現階段的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依然處于發展的萌芽階段,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并未趨于完善,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
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面對經濟發展較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較高的城鎮社區教育,其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與熱情十分高漲,志愿者隊伍結構層次多樣化,而經濟發展一般,甚至較為落后的農村社區教育,往往都是以退休的老人為主,中青年以及具有專業從事教育志愿者活動的人相對較少,進而導致當前的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結構較為單一化,無法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此外,加上農村社區弱勢群體數量的不斷增加,志愿者團隊人員結構比例的失調,致使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再一次受到挑戰[1]。
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情況會直接影響農村社區的發展與建設,而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與教育水平。目前,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綜合素質普遍不高,盡管在眾多志愿者中也不乏人才兼備之人,但少數人才很難挑起重擔,在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中仍然以低學歷人員為主,進而導致在開展社區教育過程中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現象,影響農村社區教育的質量。
農村社區教育的對象具有多樣化特點,其志愿者隊伍除了要開展日常的教育服務類工作,還需要幫助假日無人照顧的兒童以及社會弱勢群體等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因此,要想有條不紊地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則必須以健全的志愿者隊伍建設管理體制為依托。但是,由于當前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志愿者在開展教育工作時往往沒有行動上的統一性,加上隊伍建設管理方法松散,也導致部分志愿者的教育工作意識逐漸淡薄,甚至出現教育工作內容空洞、重復等問題。
農村社區教育質量的保障是志愿者隊伍建設的主要目的,而志愿者隊伍建設的規模也會受到自身服務水平的影響。因此,對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培訓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現階段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中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才,盡管也有許多社區針對其教育志愿者隊伍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崗前培訓,但大多數都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對志愿者隊伍的服務能力與管理水平起到關鍵的提升作用,進而影響志愿者隊伍建設的質量與效率。
之所以在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主要是對志愿者服務認識不足、經費缺少保障、激勵機制缺乏等因素所致。第一,對志愿者服務認識不足。農村社區教育與城鎮社區教育相比較的話,其社區成員在志愿者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對農村社區開展的教育志愿者活動沒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所以,在志愿者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有的社區成員會將其當作無償勞動人員,導致志愿者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而有的志愿者會認為對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對社區教育對象的一種“施舍”,進而導致不管是社區成員還是志愿者本身都對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存在工作上的懈怠。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農村社區教育宣傳力度不夠所致。除此之外,在社會不斷變遷的背景下,出于對農村社區環境的安全著想,社區成員往往會對志愿者的教育行動較為排斥,甚至處于一種防備狀態,使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活動受到一定的阻礙,進一步影響了志愿者隊伍的建設。第二,活動經費缺少保障。農村社區教育依舊處于發展階段,盡管深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沒有完善的活動經費保障制度,也會出現農村社區教育活動開展中資金不足等問題,使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受到一定的影響。并且,在教育活動方面也只是短期,無法長期對農村社區教育開展服務活動。第三,激勵機制缺乏。激勵機制的建立是促使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健康成長的首要條件,而當前的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中由于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作支撐,導致志愿者隊伍的建設不能有序進行。而單一化的榜樣激勵盡管可以滿足志愿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但卻無法長期對個人產生積極影響[2]。
面對農村社區人群結構的多樣化,其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的規模也應進一步擴大,以滿足社區成員的多層次需求。首先,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村社區內部的人力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尤其是一些離退休人員以及在企事業單位中的職工可以作為重點挖掘對象。除此之外,還可以對社區中具有熱心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進行宣傳引導,進而使其主動加入到社區志愿者隊伍的建設行列中。其次,構建完善的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招募體制,通過向社會公開招募的方式對志愿者的信息進行采集、篩選,促使各界社會成員主動加入到農村社區教育服務中,以便充分發揮志愿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根據志愿者自身專業特長以及能力來對其進行精細化專業分工,使志愿者能夠在服務過程作用各展所長,各盡所能。最后,對志愿者進行考核評估,根據社區成員的反饋、建議以及志愿者的服務表現等進行多方面考核評估,以此激發志愿者的服務積極性,進而提高服務質量[3]。
農村社區教育要想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其中最主要的一點便是要對志愿者隊伍的培訓工作加以重視,確保志愿者能夠在培訓中實現自我專業與能力的不斷提升,并能夠通過培訓的方式獲得一技之長及一專多能。因此,構建完善的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培訓機制是志愿者隊伍建設的重點。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水平的志愿者,其培訓機制也應具有多元化,以便實現對志愿者的針對性培訓。例如,針對剛剛加入志愿者隊伍的新人,培訓的主要內容為志愿者的服務宗旨、發展目標、相關制度以及道德要求等基礎性知識;而一般的志愿者則需要進行文化理念、人際交往以及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加強與提升的培訓。培訓的方式不能單一化,而是應該靈活多變,讓志愿者能夠在不同的培訓環境中完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如專業課程培訓、短班培訓、觀摩活動、個案分析等,通過多樣化的培訓活動,使志愿者隊伍的建設更加規范化與專業化。
農村社區居民具有多層次服務特點,所以,對于開展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也應滿足其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首先,增加服務項目。在原有的農村社區教育服務基礎上不斷挖掘新的服務項目,以便使農村社區教育的服務內容更加多樣化,進而增加服務的覆蓋面。其次,針對不同的服務工作進行細化。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活動并不是單一形式的。因此,要結合農村社區的具體需求來細分不同的服務崗位,并對每個崗位的服務內容進行明確,確保各崗位服務制度的完善,以便為志愿者的服務活動奠定基礎。最后,實施多樣化農村社區志愿者服務功能。除了要具有保障型的服務功能,以便讓志愿者服務能夠關乎到每一位社區成員,還需要設置多元型服務功能,便于面對各種突出現象,此外,還需要建立主動型服務功能,促使志愿者能夠主動服從組織安排。
獎勵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有序開展,使志愿者活動順利進行,多層次的志愿者隊伍激勵制度構建,更是可以滿足志愿者的不同需求,以此為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的內在動力提供保障。如對于常規性服務中取得的榮譽一般給予表彰,而處于特殊情況取得的成就可以將其作為晉級、求職等的重要依據。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志愿者服務與優先享受志愿服務相結合,進而提高志愿者的服務積極性,為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奠定基礎[4]。
總而言之,農村社區的建立是實現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結構,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是推動農村社區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村社區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志愿者選擇方面不僅需要良好的教育經驗與教育能力,還必須能夠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采用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所以,對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的要求與標準也會比較高。在終身教育學習理念的推進與普及過程中,構建全民學習型社會也成為當前的主要目標。因此,應加強對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的管理,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加快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