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梅
(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成人教育中心校 江蘇蘇州 215127)
社區教育是指面向社區全體公民的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的產物,旨在促進社區全體成員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發展,提升社區人民的生活質量。鄉鎮社區教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當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政府和學校要更加注重鄉鎮社區教育,合理利用志愿者提升教育質量,促進社區人民的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區人民,提高廣大居民參與配合社區教育的興趣,從而推進社區教育的深入發展。社區教育是面向社區全體人員的教育,鄉鎮社區中的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認識不夠,需要社區志愿者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更好地向鄉鎮社區的居民傳播知識,打破居民強迫學習和被動學習的狀態,從而讓社區教育變單向為雙向,變被動為主動,推進鄉鎮社區教育的發展[1]。
另一方面,從社區教育的概念來看,社區教育是面向社區全體居民的教育,以提升社區居民生活技能、促進社區的綜合發展為主而展開的綜合性教育活動。因此,社區教育的范圍廣泛,包含的教育人數眾多,教育范圍從學前教育到老年教育,這就對社區教育的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社區教育的發展,專業的社區教育工作者壓力增大,社區教育志愿者能夠更好地幫助社區教育工作者展開社區教育,滿足社區全體人員的個性化需求,擴大社區教育的影響力,提高社區教育質量。
鄉鎮社區教育的志愿者多為本社區的居民,很多志愿者都是在社會政策的推動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志愿者整體技能水平較弱,沒有良好的服務技能,難以保障志愿工作的良好效果。當前,鄉鎮社區教育急需家教、保健、法律、心理等各方面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社區教育志愿者更加專業化和技能化,但根據實際調查發現,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兩極分化嚴重,有剛入社會的大學生,也有55歲以上的退休工人,學生的專業技能不夠,老年人身體情況欠佳,整體技能水平較弱,很難滿足高層次的服務需求[2]。
根據鄉鎮社區教育招募志愿者的情況來看,社區教育志愿者常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鄉鎮社區居民服務意識不強,對志愿者的了解不夠廣泛,對參加志愿活動的認識不夠,社區志愿服務的意識未能良好地滲透到鄉鎮地區,導致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數量少,同時志愿者的服務意識較弱,參與度不高。目前,農村地區的社區居民對志愿活動的認識比較片面,針對社區教育的概念、價值以及特征等知識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意識也相對較弱,難以滿足農村地區人民的多元化需求,參加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也不高,缺乏良好的社會基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教育的發展。
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規范,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思維。一方面,缺乏對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的系統性管理和培訓。前文已經提到,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大多是由于社會政府的政策而招募到的志愿者,大多缺乏專業的服務技能培訓,且志愿者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能提供高效的志愿者服務。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志愿者激勵機制,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發展尚未成熟,志愿者激勵機制不夠健全。目前,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在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整改和完善。
想要提升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的工作質量,促進鄉鎮社區教育的發展,就必須注重對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培訓,提升志愿者本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素質,確保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完善、合理的教育內容,實現志愿者的價值。因此,學校要加大對鄉鎮教育志愿者的培訓力度,運用案例分析、交流討論和實踐活動等方式進一步了解當前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服務水平,以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工作,有效提升志愿者工作的實效性[3]。在培訓過程中,學校要注重對社區教育志愿者的基本要求和崗位職責進行深度培養,加大宣傳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服務理念,滲透“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的服務宗旨,進一步提升社區教育志愿者的綜合素養,引導志愿者以端正的態度服務社區、服務居民、服務于社區教育,提升社區教育質量。
例如,社區及學校要定期圍繞志愿活動及社區教育內容展開志愿者培訓,積極開展志愿者服務知識的講座,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開展黨員志愿者學習等,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開展宣講和教育,讓志愿者更加關注社區人員的學習和生活,進一步認識到社區教育的重要性,以此為基礎鼓勵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到社區教育中,增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了解,進一步學習關于社區環境保護、衛生清潔、節電節水、廢物利用等方面的知識,展開法律、安全、健康、社區等方面的知識講座,提升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推進社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實行社區教育志愿者互助機制是為了激發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教育志愿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志愿者在“受助者”和“助人者”角色之間的轉變,幫助社區教育志愿者及時解決問題,也引導志愿者及時解決他人的問題,推動志愿者的自主發展,從根本上提升志愿者的服務能力。清代詩人顧嗣協在《雜詩》中寫道:“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負重,渡河不如舟[4]。”將這句詩運用在社區教育志愿者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每一個志愿者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薄弱的領域,志愿者之間互幫互助,各盡其長,才能創造最好的服務效果?;ブ鷻C制從本質來講就是“互幫互助”的管理制度,學校和社區要定期開展志愿者交流活動、團建活動,讓志愿者團隊在互相交流和學習中解決各自的問題,營造良好的互助氛圍,從而推動志愿者團隊的和諧發展,提高社區服務效率,推進社區教育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開展具體的志愿者交流活動過程中,志愿者的管理人員要注重深入了解每一名志愿者的基本情況,在交流會議中鼓勵有困難的志愿者積極提出自己的困難,讓整個團隊都了解志愿者的各方面情況,從而為志愿者排憂解難,共同渡過難關。這個問題可以是家庭問題、經濟問題、生活問題、心理問題等,在志愿者互助機制的帶領下,讓每一名志愿者深入感受志愿者隊伍的溫暖,從而提高志愿者團隊的凝聚力,推動社區活動的高效發展。總的來說,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是推動志愿活動的保障,是社區教育的關鍵,學校和社區要注重構建完善的互助機制,幫助志愿者解決困難,創建良好的志愿服務環境,推進社區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鄉鎮社區教育要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完善的網絡志愿者服務機制,以緩解因地域問題對社區教育造成的影響,充分調動社區教育志愿者的積極性,建立多渠道的志愿者服務機制,進一步規范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事業,促進鄉鎮社區教育的發展。例如,學校和社區可以借助網絡加強鄉鎮各地區之間志愿者的聯系和交流,在網絡中開展志愿者培訓,從而為志愿者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渠道,使其學習更多的網絡知識,更好地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基礎的信息技術問題。與此同時,鄉鎮社區也要構建網絡服務渠道,在網絡中宣講社區安全知識、網絡安全知識及手機使用問題等,讓志愿者在社區教育中更好地踐行志愿者服務精神,幫助社區居民提高網絡防范意識,向大家講解文明上網的知識,引導居民們明是非、辨美丑,自覺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不瀏覽低俗網站,不沉迷網絡游戲,理性判斷,仔細甄別,不轉載違法和低俗信息。對于偏激和虛假的信息不傳播、不轉發、不分享、不議論,在網絡平臺發言時做文明的踐行者、正義的捍衛者,對網絡不文明行為進行抵制、曝光,更好地學習社區的專業知識,提高鄉鎮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社區教育的質量。
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基本都是社區內的居民,社區教育志愿者自覺參與到社區教育中,能夠帶動周邊居民共同參與到社區教育中,產生最佳的社區教育效果。因此,為了保證社區教育的最佳效益,進一步發揮志愿者的作用,社區要不斷完善志愿者激勵機制,充實社區的獎勵制度,優化社區的激勵環境,引導社區教育志愿者更好地為社區教育服務,促進社區教育志愿者的高效成長。
例如,社區可以實施分層激勵制度,探索志愿者服務積分制度,當志愿者達到一定積分之后,可以根據志愿者的不同需求為志愿者提供不同的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或服務獎勵,以引導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形成正確的服務理念,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推動社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社區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發揮社區教育的最大效益,學校及社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社區教育志愿者的管理制度,搞好人才的應用和管理工作,針對鄉鎮社區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社區志愿者服務工作,弘揚志愿精神,進一步推動社區教育的長久發展,增強鄉鎮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活力,為社區教育的長遠拓展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