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琦
(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四聯小學 廣東深圳 518115)
小學階段的版畫課程是集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類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一個重要體現。理論學習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版畫的相關制作技法及鑒賞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眼光。實踐創新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版畫藝術創作、加強版畫與多學科的融合、拓寬版畫藝術的實用性,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藝術表達方式。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相關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更多的美術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時期學科核心素養的視域下進行小學階段版畫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極具意義[1]。
對于整個課程的定位,需先行于課程的編撰,其重點在于研讀課程設定的相關標準,在此,筆者以美術學科課程標準為基礎,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對課程的定位進行了梳理。
1.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一切的藝術源于生活并無法脫離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人、事、景,為藝術學習做好奠基。
2.引導學生表達生活。用版畫的形式表達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個人的情感與想象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種方式。
3.引導學生創造美好生活。品味生活既要品味生活中現有的事物,也要學會創造美好生活。學生的版畫作品以及創作版畫過程中的所包含的教育內涵可以為學生創造美好生活。
1.加深學生對版畫藝術的文化理解。在課程設置中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中外版畫文化,認識版畫的源起及發展,加深學生對藝術多元文化的理解。
2.加深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表達民族文化并能夠傳播與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3.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校園文化。校園中的人、景和事形成了校園文化,課程的設置引導學生學會關注校園文化。
1.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在學習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圖識圖,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識圖能力、看圖說話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2.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通過對版畫基礎技法及相關知識的學習,拓展學生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3.提高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在版畫主題創作、刻、印、裝裱、展示等方面指導學生突破局限,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4.提升學生的藝術綜合素養。將版畫與文學、陶藝、科學等學科相融合,進行創新性作品的表現,通過展覽、比賽、網絡、報紙等多種途徑及多個平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綜合素養。
低年段版畫課程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版材,嘗試制作一些貼近學生生活,且造型相對簡單的紙版畫和粉印版畫作品。中、高年段則是引導學生制作膠版畫和樹脂版畫,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制作版畫的常用工具,了解版畫的分類方法,欣賞名家作品和學生作品,嘗試以多彩校園、周邊文化、創意實踐為主題的版畫創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秩序感、團隊意識、審美意識,倡導學生愛護周邊事物、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探究[2]。
版畫課程教學的核心原則有八條: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明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指導思想;營造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感悟美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以及優秀的傳統文化;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心態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3]。
在版畫教師間形成以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新教師成長,新教師為經驗豐富的教師注入新方法、新理念、新技術的方式,達到“師徒結對”共同成長的目的。與此同時,在學生間也形成了老生帶新生的“師徒結對”模式,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快速掌握版畫相關技能,增強版畫普及面,更能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問題解決、自主學習等能力,也能增強學生們的團結合作意識,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做貢獻。
版畫課程構建了“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即“指南讓學生閱讀,問題讓學生提出,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經歷,重點讓學生感悟,新知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歸納,結論讓學生總結”。
1.品味理論
通過前置學習,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與理解版畫的分類方法,了解版畫的用材,產生對版畫的探知欲。通過課堂教學,認識各種版畫肌理、線條、色彩、明暗等基本造型元素,掌握版畫基礎知識,為創作打下基礎。通過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導學生更直觀、清晰地學習名家名作,深化學生對版畫的認識。
2.品味實踐
通過課堂觀摩,引導學生品校園文化、品中國文化、品創新文化,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了。通過現場操作,是學生掌握版畫的制作流程,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及美術表現能力。通過場館參觀,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創作自豪感及版畫探究欲。通過實地寫生,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增強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參加比賽,增強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快速幫助學生提高版畫表現能力。通過基地展示,給學生提供可交流、可展示的平臺,幫助學生建立創作自信心[4]。
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版畫校本課程的權利,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采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5]。
明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信息資源、探索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練習活動、學習評價等方面的精心策劃和設計,提高版畫教學效果。
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想象和表現等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形成創意,并運動美術語言和多種媒材創造性地加以表達,解決問題。
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審美規律和美術學習規律,有效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向學生提供感悟美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分析、比較、聯想、鑒別、判斷等方法,積極開展探究、討論和交流,鼓勵他們充分發表感受與認識,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品味和審美判斷能力[6]。
通過觀察、體驗、構思、描繪、塑造、設計和制作等版畫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他們的環境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
研究和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特征和美術學科特點的多種學習方法,并用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學習,有效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視覺能力、美術欣賞和表現能力以及對版畫的綜合運用能力。
靈活運用影像、范畫以及故事、游戲、音樂、參觀、訪問、交流等方式,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版畫的興趣。
在具體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心態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使他們充滿自信地參與版畫學習。
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版畫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帶動了學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大幅度提升了學校師生的綜合素養,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