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虹
(遼陽市白塔區二道街小學 遼寧遼陽 111000)
數學思維是一種學習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產生一定的影響。數學邏輯思維從本質上來說指的是學生通過所學數學知識對某一特定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推導,主要考驗的是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時所選擇的切入點。需要班級學生在掌握數學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從實踐性的角度出發,對數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自我思考和學習反思,意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進行查漏補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在應試教育的思想下,教師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力比較重視,學生成績的提高被視作學習的成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被忽略,這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會產生一定的阻礙。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一般會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意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提前進行課前設計,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卻忽略了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下認真聽講,看似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卻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對教師過于依賴,學生掌握了數學概念性知識,但是數學邏輯思維發展卻停滯不前。在這一情況下,學生能夠快速學習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講的概念性知識,但是在題目條件及問題的設置發生轉變時,學生則很難發現題目的考查意圖,在解答數學題目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無法在實踐教學中獲得有效提升,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1]。
小學生年齡較小,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異性,部分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教師數學課堂所講授的重視點,并融會貫通進行深入性學習,而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差,很難全面掌握教師數學課堂教學中所教授的重難點知識,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比較吃力。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對班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全面培養,可以使學生學會觀察、總結并掌握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進而幫助學生突破數學學習中的重難點知識,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和分析,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促進其積極進行思考并完善數學學科各階段的知識內容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提供互動學習情境,確定活動學習主題,營造開放性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討論互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數學思考能力。教師開展課堂預設,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在對數學概念性知識進行具體學習的同時,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舉一反三,靈活地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通過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情境中強化數學知識內容學習,通過有效的觀察和學習,使學生發現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勤于動腦樂于思考,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2]。
例如,學習“認識分數”時,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題的設計,為學生創建出具體的生活化學習場景,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探究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比如,在中秋節時,媽媽分月餅,爸爸分得了三分之一,妹妹分得了四分之一,自己分得了三分之一,那么媽媽還剩下多少呢?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舉辦一場分月餅活動,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題目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完成實踐操作后對問題題目進行求解,題目條件,找到數學題目的正確求解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初步養成自主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首先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學習欲望,使班級學生通過對數學概念性知識的學習,延伸到對具體數學問題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首先發現數學問題,而后進行合理的猜想,設計推理論證方法,最后進行總結和驗證,可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數學問題的總結和驗證只是探究性學習的開始,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分為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在邏輯推理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從而得出錯誤的數學結論,反向推理則可以從所得出的數學結果出發進行反方向的推理活動,強化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進行課堂預設,總結班級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調整數學方案,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重視知識教學的轉化和遷移,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3]。
例如,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進行課前預設,包括通過課堂教學需要學生掌握的基礎概念知識,實踐活動設計,學生思維的啟發和教學引導等。在多邊形面積的教學中,以將多邊形圖形面積轉化為規則圖形面積進行求解的方式進行教學,鼓勵學生思考,總結問題解決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然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正向推理求解反向推理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獲得有效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強調數學學科各部分知識點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理解數學學科的學習本質,在掌握數學概念性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學習,延伸概念性知識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教師應通過導學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制定應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分。比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應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拓展性延伸學習,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應重點對基礎內容知識進行全面掌握,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為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中,通過例題示范等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并通過示范性的教學講解,以小組活動教學等形式,增強師生之間的活動,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重視細節,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4]。
例如,學習“分數混合運算”時,教師進行例題示范性教學,講解解題步驟,并根據不同問題的具體情況進行求解和分析,比如,有括號先算括號里的數,沒有括號先乘除后加減,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重視數學解題細節,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通過例題示范教學,提高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從而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嚴謹性。
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正確認識數學問題,全面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學習和解答。在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時,教師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來利用數學邏輯思維來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問題類型進行歸類,通過設置不同類型的題目,使學生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反復練習和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邏輯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能夠快速找到不同的數學問題的正確解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5]。
例如,學習“用方程解決問題”時,教師通過具體的數學問題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比如:小明周末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了3個筆記本,交給售貨員50元錢,找零35元錢,在不看購物小票的情況下,求解筆記本單價是多少元?鼓勵學生通過兩種方式來計算,首先是不利用方程式,通過普通的四則混合運算來進行解題,第二種解題方式則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組織班級學生列出方程式并求解出正確答案,感受兩種算法之間的不同和具體聯系。
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制定教學計劃,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可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養成自主解題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奠定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對課堂教學環節進行完善,體現新時期的素質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