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波
(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學 浙江衢州 324100)
用美學的觀點審視化學,就會發現化學實驗中充滿了新奇感、和諧感和秩序感,存在于化學實驗領域里的這種審美現象便是化學實驗美。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化學實驗對學生進行化學美學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內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科學的熱情,促進化學教育質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化學實驗教學中實施美育是實施化學美育的重要途徑。
為突出化學實驗教學中美之特色,我將初中化學實驗的美分為:實驗教學的形式美、化學實驗的變化美和化學實驗的創造美。
形式美是內在美的表現,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這是激發感覺器官審美感知,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途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用美的教態和美的教學語言喚起學生的情緒,振奮學生的精神,還要根據實驗的特點,做到美的形式和美的內容和諧統一,讓學生全面認識美,感知美。
從某種意義講,化學變化是化學美之源。鉆木取火、百煉成鋼、燒石成灰(指生石灰)……形象地描述了化學變化美。蘇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畫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這些大自然的杰出創作,無不假手化學變化的鬼斧神工。化學實驗是自然界化學變化在特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的復現和再創造,常常伴隨鮮明的現象發生。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諧有序的儀器裝置,色態萬千、變化無窮的實驗現象,以及蘊含于其中深邃而簡明的規律,充分展示出化學實驗動靜交錯、內外和諧的美。
首先科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創造活動。幾千年來,人類創造性的科學活動,不斷揭示出物質世界的奧妙及其發展規律,為人類從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過渡開辟了越來越廣闊的前景。因此,科學創造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創造。化學的許多內容涉及制化肥,制炸藥,制堿,制塑料,制藥品,研究生命現象,研制新材料等。這些內容不僅闡明了化學在美化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表現了學習化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創造。其次,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化學實驗進行再審視、再探究、再設計,在這些的創新活動中,也會使學生享受到創造的快樂并領略到創造美。
通過對化學實驗教學的審美對象分析,可知化學實驗教學美育有如下審美特征。
在化學實驗的每個環節都充滿了新奇,如新奇的實驗方法、新奇的實驗現象和結果。發熱、發光、發聲,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氣體逸出和吸收,體積的膨脹和縮小,顏色驟變和消失,晶體的生成和轉化等,具有瞬息萬變、色彩明快、豐富多彩的變化,這些突出新奇感受,引領學生進行新的探究。
秩序的原意,指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排列的先后;和諧的原意,指配合適當和勻稱。洗滌干凈、大小適當、比例協調、搭配合適的儀器。裝配緊湊,高低適當,錯落有序的實驗裝置要使學生感到整潔、協調,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簡潔即簡單明了。簡潔給人以美感,而繁雜卻給人以相反的感受。科學美學認為:宇宙的進化方向與環境之間最佳的匹配,就構成了一種簡潔性的美。簡潔能使人一目了然,給人以簡單、清晰、明確的美感。化學實驗儀器、實驗內容、實驗操作都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因此無不給人以這樣的感受。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統治地位,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物中,……”“人們在欣賞各種美的事物而產生美感的時候,總是從直觀的形象開始的。只有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它的內在本質,從而得到情感的愉悅。”化學實驗正是將化學的知識以具象的實驗過程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以誘發美感,感染受教者,激發其學習動機。
“寓教于樂”的原則早在古希臘就由賀拉斯提出,我們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美育也離不開,愉悅性。愉悅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暢,既給人以快樂,又給人以啟迪”。化學實驗能夠展現化學世界的種種美點,激發受教者的審美情感,使受教者通實驗操作、觀察、總結去親身的體驗,在愉悅中產生肯定或否定的審美評價,從而獲得心理滿足和情感的共鳴。
人天生具有美的需要,但其審美能力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化學實驗中存在的美育因素,學生也常常不能自發地感受到,而是需要教育、培養、熏陶,其審美能力才會順利形成,審美素質才能更好提高。“審美教育必須得到智力教育的幫助,把智力教育提供的知識、認識和理性溶解在審美受教者的審美經驗之中,從而收到最佳的審美教育效應”。這里的智力教育就含有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能力三個要素,即知識、技能的積累為審美感受提供了基礎。從另一側面來講美育有助于雙基的獲得。學生通過對化學實驗美的欣賞、表現和創,能夠作加強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記憶、運用,促進雙基的獲得。因此,美育和知識技能是互相聯結、互相轉化、互補互滲的,即雙基教學與審美教育具有雙向互滲性。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就是生活”。當代著名的科學家李政道認為:藝術和科學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美育是一種實踐性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向對象索取和創造。不同學生對同一化學實驗可以有互不相同的感受和理解,這種不同恰恰是實踐性特征所具有的。
通過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實施美育,可以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審美心理活動,產生正確的審美態度,提高審美的感知力,審美的理解力,審美的想象力,審美的創造力。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除了學生的自我感受外,還有賴于教師積極地滲透,有意識地引導。在這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中,學生會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評價,進而形成且明確的審美能力,審美創造力。
很多學生喜歡上化學是從化學實驗開始的,我曾經做過一個小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化學實驗。有一位獲得國際中學生化學奧賽金牌的學生說,最先把他引入化學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氫氣的實驗。那時剛接觸化學的他,懷著最好奇的心情走進化學實驗室,最先接觸到的實驗裝置之一,就是神奇美妙的啟普發生器。它那優美的造型,給人以對稱、和諧的形式美的啟示;它那簡單的結構和巧妙的設計,給人以導真、求善、至美的創造美的啟迪;它那晶瑩的質地和便于觀察的特點,使他感受到化學反應的動感美。他感到化學的大門一下子打開了,他從此懷著極大的興趣,在化學世界里遨游,勤奮地鉆研。
利用化學實驗中的美學特征刺激學生,鮮明的形象和生動的刺激,能高度地調動、誘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心理愉悅。知識是枯燥的,學知識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但對每一個真正感興趣的人,在美的享受中如果他尋找到美的規律,掌握一些自主權,便會感到駕馭自然的快樂。教學如果具有審美價值,學習就不會成為學生的沉重包袱,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主動行為,是一種愉悅的高效的活動。
通過化學實驗審美教育,化學世界的奇妙性、驚人的合理性以及層出不窮的節奏變化,激發起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誘發內在動機,提高學習效率,形成持久的內在的動力。美育就是以情感為核心,寓教于美,使學生“從感覺的被動狀態到達思想和意志的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無須意志強迫去做。
美育的三個基本特征是:審美的直覺性、審美的情感性、審美的愉悅性。一切審美都是從直覺開始,這是審美的基本特點。此特點與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學科是相當吻合的。在實驗中觀察與思考,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要方法。所以“以鮮明生動的形象為手段”的化學美育,十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例如,新制出的Fe(OH)2的“形象”是:呈現出如黎明破曉前“魚肚白”顏色的絮狀固體。但它迅速變為灰綠色,最后變為紅褐色。學生對比鮮明生動的形象觀察得越細致,感受得越深入,則對Fe(OH)2的色態、溶解性等物理性質和易被氧化的化學性質識記得越牢固,理解得越深刻。
化學實驗美對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以美引真,通過引導學生對化學實驗美的感受和欣賞,了解事物的本質,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審美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就思維方式而言,與智育過程中的科學活動具有不同的特點,審美、創造美,更多地依賴感性形象的思維方式;科學思考與創造,主要運用理性的、抽象的思維方式。在化學教育中,經常通過化學美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活動,提高審美修養,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提高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形象思維與抽象的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互相交叉,互相補充用,有利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協調發展。
對學生情操陶冶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為化學審美對象提供了豐富的情景,使學生產生肯定的情感體驗,培養人文精神;其次,經典化學實驗的設計者如道爾頓、門捷列夫、凱庫勒、居里夫人、侯德榜等化學家的意志品質被學生所理解、所接受;再次,學生通過領略物質世界與化學科學的美學特征,能逐步認識和養成協調、和諧、簡約、注重內涵的思維品質。
總之,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進行化學美的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化學教學的質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寓教于美”“寓教于樂”,就要充分挖掘化學美,運用化學中的各種實驗渲染化學的美,從而使化學課堂教學去死板,增生動,去枯燥,增趣味,去抽象,增形象。從而使學生樂于表現,積極參與,在輕松愉悅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出想象力,創造力,以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