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亭
(連云港市幸福路小學 江蘇連云港 222000)
鄉村教育是現代教育力量的重要部分,鄉村教育水平提高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們的勞動屬于尖端的學科——靈魂工程,因此,教師的人文素養決定著教育這靈魂工程的質量。作為一名自畢業起便扎根于農村的年輕老師,我深感鄉村教師人文素養在開展各項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引導作用。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得以指引和幫助的一點感想。
教師是學生兒童期的重要引導者和陪伴者,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出,觀察學習是個體獲得成長的重要途徑,兒童習得的行為有很多都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經由特定的環境強化而有可能伴隨兒童的終身。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也說到,“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兒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因此,教師的自身素質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教師人文素質的提升,基礎還是在擁有對教育事業傾心盡力思想的基礎上,不忘初心,才能使腳步不停。
不覺間走出校門已近三載,來到農村也進行了三年的基層實踐,依稀還記得大四實習那會兒,每一節課前精心準備,為了一個教學環節反復琢磨,和同學研討,向導師請教,一個教案改到第三遍才勉強能拿去試課;每節課下來還要不斷反思,修改教案;逢課必聽,名師講座必到,還有各樣的學校交流、沙龍討論、同伴演課……那會兒恨不得自己能一下子吸收所有學習的精華,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準則不斷靠攏,讓自己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讓自己在進入學校教學時不至于捉襟見肘,不知所措。再看現在的狀態,雖說并沒有一絲怠慢,卻已不再像實習那會兒滿身的干勁了。教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精力和感情,需要有一個可以為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目標。而反觀我的身邊,雖然“初心”在的老師蕓蕓,卻都總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付出了,考核總比不上城區;晉級一年比一年難,整日奔波在各種爭取證書的工作中;教育改革大跨步向前,學校總在努力趕上常態的步伐中。
教師的真正成長在于教師個人內心的覺醒。錢理群教授在“西部農村教育論壇”上疾呼“中國的問題可以講出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條,是中國的人心出了問題,人心的問題是因為教育出了問題,教育的基本問題又出在中小學教育。”教育出了什么問題?他認為是沒有“面對全體學生,著眼于他們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長”等[1]。教育理念影響教育成果,教育成果又來牽制教育理念,如此只會陷入惡性循環。教育需要為鄉村教育提供一個區別于城區的評價體系,需要為鄉村教師們提供一個可以為之持續努力、“愛你怎么也不夠”的目標,需要尊重鄉村學校和老師們的努力和價值。
“教育就是完善自己”,這是章開沅教授2008年4月在“湖北省素質教育研究會籌備成立大會”上的重要發言。“教育就是一個人類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方式和過程”,教師不僅需要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通曉教育規律并且掌握教育技能。
教師的教育理念在不斷學習中得以更新。教師的學習早已不再是一次性的、終結性的,而需要靠不斷的充電來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識結構[2]。小到日常的備課研討課、論文寫作、各種文件精神領悟,大到教育風格探索、理念創新,都需要連成一線,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有研究證明,教師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高原平臺期”或“職業危險期”,并認為教師突破發展高原期的關鍵主要是加強教育理論的系統學習,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而不是盲目實踐,努力爭取專家的指點,堅持反思性、研究性教學,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科學化、規范化、理性化,在教學理性發展上下功夫[2]。
讀書豐富教師的精神和工作,讓教師日常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滿溢著茶的醇厚品質。教師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日本江本勝教授的“水知道答案”實驗震驚了全世界,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萬物本質相通,水生萬物,又容納萬物。既是如此,教師閱讀的品種應該多種多樣,范圍也應不受限制,并不僅僅局限在教參、各類教學論文中,才能成為推動學生這一支支“小船”向前的“河水”。只是目前鄉村學校教師閱覽室中的藏書真是“一目了然”,這對愛讀書的教師們來說,算是一種“減負”嗎?
跟學生學習,不斷接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從農村學生中汲取正能量。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教師應當善于確定:要經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么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要想下到學生中去,就不要把學生看成是簡單的受眾,認為他們在等著老師們去教導,去幫助,去糾正,而應該把他們當作最好的老師。農村學生雖然因為面臨資源少、條件落后的問題而體現在全面發展上的劣勢,但也正是因為受到教育體制的干預相對少一些,而比城區學生多了一些自然和天性,這也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東西。教師與學生為伴,才能把握學生的發展規律,找到學生迫切想要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同時也常常能體會到最真實的快樂。
每個老師都該去聽傳統文化,搞清自己的角色,擺正位置,做本分,就能保持初心。
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和諧,體現在教師身上:1.知行合一,即個人自身的和諧。知行合一就是把求知和實踐統一起來,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要在“行”中獲知,也要在“知”中導行[3]。獲取實踐性知識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的知識蘊含在如何“做”之中,教師只有基于反思性實踐及其中生成的實踐性知識,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理智力量,擺脫理論話語的束縛,重新向實踐話語回歸,從而找到自己知識的生長點和自我專業發展的空間[2]。2.善群而安全,即人與社會的和諧。儒家提出“善群”思想,就是要善待他人、適應群體生活、搞好人際關系[3]。“安全”指的是安全感,人是社會性物種,良好的社會關系是安全感的保證,有了安全感才會有發展。教育是群體性活動,需要有一個統一安全的大環境來引領教師們在教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攜手并進。與城區教師相比,鄉村教師存在年齡偏大、結構不協調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涌向城區,使得鄉村教師中的新鮮力量越來越弱。鄉村年輕教師迫切需要成長團體來接納、引導他們,以不斷強化他們的成就動機,幫助他們不斷獲得突破。具體可以有以下做法:
以“教和學”為基點,以“課例”為載體,不設門檻或者設置低門檻,經常通過教學錄像、教案、課例、說課、講課、評課、學生的作品等方式來開展鄉村年輕教師間的競技比賽,一是為他們提供了展示和學習的平臺,記錄年輕教師們的成長歷程,二是加強了年輕教師團體間的聯系,形成“和平競爭,一起向上”的積極氛圍,三則給予年輕教師團隊的支持力量,避免了單個學校年輕教師勢單力薄的無助感不斷滋長[2]。
校本開發是校本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師依據本地區的特色,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開發適宜本校學生學習的新課程,以彌補國家課程和省級課程的不足,同時加深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成立“新老”教師校本開發小組,即吸收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領頭和新教師參與學習編寫,幫助年輕教師快速了解課程要求,適應本校教學工作。在教研中,以老帶新,通過對話與交流、協商與合作、討論與爭論等方式,讓老教師把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感悟、直覺、潛意識、訣竅等潛移默化地教給年輕教師[2]。
自全民閱讀活動開展以來,閱讀早已走下“神壇”,不再是中高階層知識分子的專屬,而成為老少皆宜的全民生活方式。雖說廣泛閱讀大有裨益,但教師畢竟不同于其他群體,教師的閱讀最終還是主要為教育服務的。因此,對教師讀書內容的些許干預和要求還是很有必要的。鄉村學校吸收城區學校讀書活動的經驗,開展讀書論壇活動,定期推出教師必讀書目,不僅能夠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還能讓教師們日常的交談話題中多了一些共同的教育話題,也方便學校管理階層教育理念的實施。
“素質拓展”,簡稱“素拓”,在大學和企業里早已不是新詞。何為“素拓”?顧名思義,是拓展各項素質,通過設計獨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戶外活動,培訓人們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不管是城區還是鄉鎮,年輕教師疲于教學技能的增長和教育知識的儲備等各項活動中,每天的活動就是備課上課改作業,聽課研討加比賽,閱讀寫作做課題,真是平淡平淡再平淡,早已失去了自主探索和創新的原動力,而這些力量可都是教育事業的新鮮血液!鄉村學校苦于沒有娛樂設施以安排教師們的課余生活,個人覺得素質拓展真的可以作為一項新活動,不僅可以調劑教學工作,還能帶給廣大鄉村教師們不斷挑戰自我的體驗,以此增強工作積極性。
“育人不是在口頭,更不是花樣翻新,而是要落到實處。”教育強調改革,不斷強調創新,那何為創新呢?五千年的文明傳承下來,到了今天,并不需要我們去換著花樣翻新。我們僅僅需要沉下心來,積淀自己的人文素養,將內心修煉強大。作為教育的新鮮活力,我們鄉村年輕教師能做的就是要落到實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真誠,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不斷為成就學生的精彩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