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芳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中心小學 浙江紹興 312300)
2014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1]。”核心素養被置于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
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究竟是什么呢?翻開2011年版《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不難發現課程的目標:良好品德、良好行為習慣。而素養的形成過程,是日積月累的過程。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而小學階段是各方面素養最好的最重要的養成階段。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在內容選取上應該緊扣核心素養目標體系,嚴格遵循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和形成的規律,并且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明白教材的素養培育要點。如浙教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你好,新學校”:適應學校新生活;第二單元“我的新生活”:按時作息,遵守規則紀律;第三單元“我愛我家”:孝敬長輩,關愛他人;第四單元“冬天的快樂”: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四個主題內容基于學生生活視野,主題活動清晰,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從兒童熟悉的事情入手,有利于兒童通過體驗、感悟、實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淡化了生活與學習的痕跡,寓教育與無形之中。
曾記得有人這樣說:“教育要學生帶走的不僅是書包里的東西,還有超越書本知識的人的素養。”因此,我們的課堂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在學科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立上有目的有計劃地落實,從學科內容出發,尋找到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聯結點、出發點、落實點。筆者以浙教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中《親親熱熱一家人》一課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和體會。
在上這節課之前,筆者布置學生調查父母的生日、屬相、愛好,這些問題都是培育學生學會愛父母的基礎。通過這些小問題,給學生搭界了平臺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猜謎語、唱生肖兒歌、介紹自己家人、講與家人在一起快樂的故事、同唱一家人的快樂,還特意設計了十二生肖郵戳,為每個家人貼上屬于自己的生肖郵戳等環節,這樣的環節設計讓課堂學習更多了趣味性,有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更讓一年級的孩子明白與父母在一起的快樂。課上多次展示一家人在一起的畫面,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情感油然而生,這樣的學習也體現了核心素養倡導的。總之,通過課上創設各種情境進行教學,雖然并沒有提到“愛家人”一詞,但是已經潛移默化地將這一素養播種在了孩子們的心田。
又如在浙教版一下年級道德與法治《我是貼心好小孩》這一課中,筆者以貼心小棉襖郵戳貫穿課堂,課堂中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家人的行為,使學生體驗和認識到自己是在爸媽的關心下成長的,父母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了無私的愛。通過課堂,也讓我們的孩子能成為貼心小棉襖,主動關心家人,發現家人的需求,掌握一些簡單的照顧家人的方法。這樣別致的教學設計,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教學體驗,更有利于讓學生養成好品德(如愛父母)。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與人互動和交流的過程。各種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在活動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評價不單單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而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一般都以教師的結果性評價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家長、學生本人并沒有參與評價,這致使評價的功能只強化了優劣的區分,只重視結果,非常不利于學生素養的培養。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不能關注過程性評價?能不能使評價成為兒童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的一種手段?能不能讓兒童自己成為評價的主體?因此,我們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入課堂、家庭、同伴間,并制定科學合理、簡單易行的操作評價標準,改變評價方式,突出形成性評價、同伴評價、家庭評價[2]。
大教育家盧梭曾經表示:教育的本質應該以活動為中心,教師要善于觀察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的天性,這才是教育根本意義所在。而郵戳中蘊含著好品德、好習慣,如“孔融讓梨”“聞雞起舞”“助人為樂”;也有像“給媽媽抓癢”“掛紅領巾”“好好學習”等具有育人作用的郵戳。
用郵戳爭章激勵,作為課堂教學課程的評價方法,它的優點是擺脫以往教師敲章的麻煩,能及時評價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課堂實時獎勵,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而且郵戳還有一個優點,學生是在什么日期獲得的,自己動手寫上獲得的日期,每日日積月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平時郵戳的收集與整理也是一個培養學生會整理的好習慣的過程,改掉他們丟三落四的壞毛病。
為讓評價在更大程度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筆者設計了由伙伴評價的“友情戳”“美德戳”“誠信戳”,通過給同伴評價,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他們內在品質,品德核心素養得以潤澤和提升。每位獲章的學生還寫下爭章心得與體會,在品德課中進行宣傳,勉勵自己、激勵他人。評價方法的改善,給每位學生都提供了平等的競爭機會,行為表現不好的,只要進步了,也有機會獲“郵戳獎章”。
在素養的培養中,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許多父母平時只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于孩子在想什么并不了解。那么,如何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增進家庭和諧親子關系,讓孩子在家在校能一個樣,讓家長也能參與到評價孩子中來,筆者為每位家庭設計了“貼心小棉襖郵戳”“小幫手郵戳”“閱讀郵戳”等郵戳,都有家長進行評價頒發,每月一次,在班級內進行表彰[3]。
此外,郵簡評價卡也是非常好的載體。如在父親節、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們可以設計一套兩枚的郵簡評價卡,分別為寶貝郵簡評價卡和爸爸(媽媽)郵簡評價卡。學生在節日到來前夕寄出寶貝評價卡,父母收到郵簡后,在爸爸(媽媽)郵簡評價卡上作出評價并寄給孩子。
寶貝評價卡
爸爸(媽媽)最大的優點是:
爸爸(媽媽)最喜歡的事是:
我最喜歡聽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
我希望爸爸(媽媽)改掉的一個壞習慣是:
我知道爸爸(媽媽)最近工作情況是:
我知道爸爸(媽媽)身上最優秀的品質是;
我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
我對爸爸(媽媽)的整體評價是:你真棒()需努力()
爸爸(媽媽)評價卡
寶貝最大的優點是:
寶貝最喜歡的事是:
爸爸(媽媽)最喜歡聽寶貝說的一句話是:
爸爸(媽媽)希望寶貝改掉的一個壞習慣是:
爸爸(媽媽)知道寶貝最近的學習情況是:
爸爸(媽媽)知道寶貝身上最優秀的品質是:
爸爸(媽媽)最想對寶貝說的一句話是:
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整體評價是:你真棒()需努力()
在郵簡互動評價卡中,“評價活動”是載體,“互動交流”是靈魂,一套郵簡評價卡將導向、激勵、教育等素養培養功能的元素融入,在事先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情感交流中激發思考,傳遞正能量,實現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共同進步。
核心素養是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漢書·李尋傳》寫道:“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意思是:馬匹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是沒有力氣在路上奔馳的;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是沒有辦法使國家強盛的。可見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雖然在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中也有如誠信真可貴之類素養培養,但素養的培養是長期的,不是一節課40分鐘能夠完成的,我們更應該把素養培養延伸到課外。筆者就結合中國集郵總公司于2014年8月20日為《誠信》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發行首日封進行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衍生到課堂外,筆者給每位學生都準備了《誠信》首日封一枚。每當學生做了一件誠信之事,就在信封上蓋上屬于自己的誠信郵戳。這活動開展以來,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班內不誠信的事減少了許多,誠信素養之戳蓋滿學生的信封,走進他們的心靈。
素養并不是天生的,是學而得之,習而得之,是教而有之,化而有之,因教化熏陶而有之,是后天慢慢培養出來的。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必須明白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育要點,大力改變教學模式,真正“以生為本”,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匠心獨運,這樣才能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突出體現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