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麗仙·艾海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巴楚縣阿納庫勒鄉第七中學 新疆喀什 843800)
合作學習與信息化教學之間的聯合,便于通過信息技術與資源之間的有效利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積極利用信息化學習資源,圍繞相關的議題進行積極討論和學習。期間,在信息技術的引導下,教師可以積極創設歷史情景,以人物為線索,帶學生回到歷史現場,深刻體會歷史的發展。同時,通過合作學習,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在課堂上滲透學習方法,帶領學生一步步了解學習歷史的方法,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信息資源的利用下,使用圖片、視頻等資源,教師可以打破教材結構,整合教材知識,讓學生了解了歷史發展的線索。由此,在合作學習和信息技術的雙向促進下,可以為學生打造優質、生動的課堂學習環境。
合作學習是當前比較流行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模式是引導學生自行組成若干過個學習小組,或者是按照教師的安排組成小組學習。學生的人數一般為3-5人為最佳,其目的是通過適當的學生人數來組成最適宜學生合作學習的小組,不因人數過多而導致討論多于學習;同時不因為學生人數不足而無法集思廣益。在具體實施中,教師需要首先為學生編排座位,開始學習時可以首先讓學生兩人一小組,隨后逐漸過渡,逐漸形成3-5人的小組合作學習,便于討論、輔導、交流和借鑒,通過學生交流相鑒的形式來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時,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習,也應當是一個動態性的學習模式,一般是定期引導學生積極輪換,從而激勵學生不斷進行自我評審,使每位同學能感受到平等的感受,幫助班級內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提升。
合作學習與信息化教學之間的耦合,其最明顯的優勢就在于既可以發揮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優勢,又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模式幫助學生積極深入到學習之中,并且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彼此交換學習經驗,以此來實現彼此提升、共同發展的教學目標。同時,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由于信息化資源的有效導入,學生由此可以在生動鮮活的信息學習資源下不斷激發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上更加深入地進行知識交流。不僅為學生開啟了高效的學習之旅,而且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合作高效的課堂學習環境,在合作中帶發展、在交流中促提高[1]。
眾所周知,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比較繁雜,其教學內容橫貫古今與中西,學生短時間內將這些知識記憶下來,或者說需要做到熟練地運用是非常困難的。同時,介于課堂的時間有限,就需要教師嚴格把每一分鐘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進行授課。所以,在固定的課時時間內,就需要教師開展合作教學,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打造高效集約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以有效的資源載體來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既能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又能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由此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和理解力。
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期間,很多知識都是需要學生記憶下來的,比如固定的時間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推動作用、歷史事件的影響等,都需要學生在學習期間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但是,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通過合作學習形式的展開,不僅能打通學生學習經驗交流之間的界限,還能通過大量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和交流,在二者的合力下,滿足學生不同階段、不同目標的歷史學習需求,使課堂的載體功能大大提升。學生就可以在學習期間不斷與同學積極交流,參與彼此的學習目標定制,由此可以不斷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在高質量教學發展背景下,應當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無論是學習模式還是學習方法,都應當立足學生實際,始終把學生擺在中心位置。合作學習,其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而信息化知識載體,以此來通過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意識[2]。另外,在合作學習期間,教師通過使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可以使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多,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進入到教師的學習框架中,不斷優化和整合自身關于歷史的核心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在不斷學習中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厘清歷史發展線索,把握好既定歷史的發展規律,切實提高初中歷史學科教育教學質量。例如,教學課程“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課上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的人數以3-5人為宜,這樣更便于學生合作學習和探討研究,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宋元時期的各種商業貿易、人文交流、哲學思想等,讓學生透過文字來感受宋元時期濃郁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氛圍,并且在合作學習中不斷加深理解、探究等的學習效果,著重將小組合作學習當作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源。
眾所周知,歷史是在具體的空間和時間下形成的固定不變的、特定的社會事件,但是歷史與我們今天的生活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學生透過簡單的文字很難直接把握住遙遠的歷史事件。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期間,需要深挖各種歷史事件的細節,運用各種信息技術還原相應的歷史事件,構建生動鮮活的歷史畫面。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中透過歷史畫面來具體學習相應的知識,在具體的歷史學習中把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方方面面細節,試著去通過微觀視野來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由此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增強歷史感知,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課程“東漢的興亡”,教師在課上可以教師可以在課上為學生講解東漢興亡的基本歷史事件,比如之所以東漢時期會是漢朝覆滅時期,就是因為當時由于政治的腐敗,經濟衰退,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當時記錄為“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百姓流離失所,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比如《后漢書靈帝紀》時有記錄為“夏四月,京師旱。任城、梁國饑,民相食。”同時,起義軍領袖張角創立太平道,利用宗教來迷惑百姓并聚集民眾起義。由于起義者頭裹黃巾,這次起義被稱為黃巾起義。當然,黃巾起義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漢的統治,最終使其一蹶不振。隨后教師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對學生展開講述,同時結合“百家講壇”,在課上為學生進行播放。隨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進行學習,讓學生根據上述的知識點進行探討學習。由此,學生在學習總體框架學習中,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不斷深入探討,就經濟、社會、政治等細節進行交流學習,形成一種合作學習下的強大合力[3]。
歷史是不可重復的,但是學習的方法是比較靈活的。教師可以從多方面開展教學工作,從多種角度打造課堂教學,運用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等,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深入探究,結合具體的歷史故事劇情,引導學生構建角色扮演課堂學習模式,由此打造信息資源下的合作學習課堂。同時,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上,會進一步根據既定歷史情結下進行學習探究,自己編寫劇本和組織臺詞,在真實的情景表演中開展歷史學習活動[4]。
例如,教學課程“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許多學生對“貞觀之治”比較了解,但是對“開元盛世”的了解不是非常充分。因此,在具體學習上,教師可以先講解其中的重點知識,比如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建立的極盛之世,不論經濟、文化還是生產力,均為空前絕后的中國封建社會之巔峰[5]。不僅革新吏治、精簡政治機關,而且設置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主張打擊官宦豪門,由此國家政令統一,百姓居有其屋、工有其田,經濟殷富、民生富足。所以教師可以在課上結合多媒體的使用,運用信息技術構建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課上學習中扮演李世民、李隆基等相關歷史人物,一切人物劇本、臺詞、場景等都由學生合作來打造。在學生合作學習中,不僅深化了多歷史知識的認知,而且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也在人物角色扮演中體會了歷史人物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歷史人物的心理,靈活運用歷史視野來分析和學習歷史事件,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和總體把握程度,形成歷史視野下的辯證思維。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合作學習二者結合起來,更便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促進學生積極深入到歷史學習之中,并結合大量的信息資源給予學生學習引導,在總體把握信息技術教學的基礎上有效開展歷史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感知和歷史分析能力,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深入體會歷史、學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