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第二中學 新疆喀什 843800)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地新教學的理念,將“教學”與“教育人”充分結合,善于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及感恩意識,通過良好的感恩教育,逐步喚醒他們的善良、真心,有效啟迪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成長為有擔當、有勇氣的新時代賦予的德才兼備的青年,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成長。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入化改革,中學主要是以培養德、智、體、美、勞,為教學的主要標準,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而感恩教育則是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品德修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格、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修養具有極為關鍵的促進意義。然而,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感恩教育的滲透,沒有將感恩教育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使其能夠很好地融合,從而使學生沒有獲得感同身受,無法從課堂教學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甚至一些教師只注重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并不注重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導致學生沒有獲得良好的感恩教育,影響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地將感恩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努力采取先進的教學策略,充分改善傳統教學模式,在對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感恩教育,使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學科素養,深刻地意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并將自己的生活實際和課本內容相結合,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夠懂得體會父母、教師、同伴及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將感恩作為一種生活態度。
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使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感恩教育的滲透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通過學校及家庭、社會多方面的力量來提升中學生的感恩品質,還應當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善于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將感恩教育的內容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的內容實現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為學生傳遞道德教育,以全面促進初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面臨挫折及困難的時候,對于他人的幫助及關懷,會在心底里存在感恩之情,對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能夠懷著感恩之心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及社會。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感恩意識,還能將學生這種感恩之心化為實際行動,使學生在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獲得良好的責任意識以及感恩之心,從而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教師應充分借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滲透感恩教育的優勢作用,從而使學生能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學生懂得感恩,逐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能用實際行動回報學校、回報家庭、回報社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水平,使學生能在不斷挖掘生活中的感恩事例中形成感恩意識的,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1]。
由于在生活中處處有感恩,處處有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感恩教育時,應善于觀察學生,能夠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充分地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在學生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后,帶領學生去實踐,以逐步地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學生在自身的體驗過程中,能夠與教材的內容產生情感的共鳴,充分地體會到在生活中的感恩事跡,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通過對學生感恩的教育,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及幫助他人,從而有效地完善學生的個人精神,以全面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感恩,并不斷地加深學生對于感恩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感恩精神作為落腳點及出發點,從而全面地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得到有效地發展。比如,教師在講授七年級上冊中《做更好的自己》時,教師在為學生展示PP課件以后,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討論,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幫助曉蓉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能夠結合曉蓉的經歷暢所欲言,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懂得欣賞自己,然后在學生接受了理論知識以后,為學生進行延伸,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你就是最好的自己,就是最美的。通過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動產生思考:雖然班級內每天都有值日生打掃衛生,但是我們是否應該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愛護班級的公共財物,懂得隨手扔垃圾,愛護班級衛生環境?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聯想到自己平時在班級中值日的情況,使學生發自內心地理解他人的辛苦付出,從而對其他同學的辛苦付出心存感恩之心,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2]。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正確審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逐步地探索出將感恩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正確的授課方式,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充分地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從而在有效地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同時,能夠實現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教學目標。比如,教師在講授八年級上冊中《責任與角色同在》時,首先通過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與分享,“這個少年應該賠錢給店主嗎?”“爸爸應該為孩子支付賠償嗎?”引發學生展開激烈的探討,然后隨機挑選學生進行回答,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教師為學生進行總結:少年做錯了事,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接著可以引導學生續寫爸爸的講話,從而不斷地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明白任何人做錯事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小孩子也不例外;使學能夠明確責任的含義,角色與責任的概念,從而充分地增強學生對他人及社會的責任感,并能夠對履行社會責任,卻不計代價和回報的人心存感恩之心,并努力地向他們學習,最終引導學生能夠對他人,對自己及社會國家,履行自己的責任,充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區分負責責任行為和不負責任的行為。
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如果不能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感恩教育,讓學生了解教師、父母以及他人所給予的恩賜,并引導學生懂得知恩圖報,在感恩中勇于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就容易導致學生出現一些報復甚至復仇的心理,從而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初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地探究提升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深入地挖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蘊含的感恩教育的資源,不斷地豐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途徑及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感恩教育的實效性。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感恩,學會感恩,以充分地傳承感恩精神,養成感恩的美德。比如,教師在講授九年級上冊中《生活在民主國家》時,首先通過“小記者采訪”的活動,選取一名同學擔任小記者,采訪學生對于民主的看法,并對學生的不同觀點進行分類和整理,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接著師生共同總結“民主在價值上,要求大多數人當家作主,民主價值的實現是要靠民主形式以及民主制度的建立的”,接著通過閱讀課本教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追求民主的先賢眼中,民主是怎樣的?通過教師的總結及講解,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及制度,有效喚醒學生對國家及社會制度的感恩之心,使學生能以感恩的心對待社會,以回報國家,充分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情感,全面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民主的認識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習慣[3]。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努力探究將感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相關策略,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能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判斷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負責任、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