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縣水務局 雷紫焱
水作為保障人類正常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對人類生存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古至今,大多數村鎮都是沿河流兩岸建造,人們生活于河邊,在河邊的稻田里勞作、收獲。然而我國受洪水影響的面積多達100萬平方公里,全國板書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將近40%的人口以及355的耕地和運輸道路均受到洪水的危害。針對此類情況,政府部門加大了在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項目上的資金投入,以更好地保護河流兩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大程度上降低洪災所帶來的損失。
此外,隨著實現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側重抗旱而不注重其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的維護備受人們關注。針對目前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治理過度、渠化嚴重、自凈功能弱化以及生物棲息地被損壞等,急需尋求相應的改善措施,以穩定我國水利的后續發展。
分布于我國南部和東部地區的河流,其來源主要以降水為主,少數河流形成于冰雪融化。全面河水流量和水位漲幅較大,洪水形式以陡漲陡落型為主,且持續時間較短,在枯水期河水流量普遍較小,甚至會出現部分河段的斷流。此外,河流水質的變化較為顯著,枯水期通常較為清澈,暴雨后則較為渾濁。河床主要由砂、卵石或巖石構成。北方的部分河流在冬季會具備較長的潛冰季。
部分的短河道呈現為深切形式,農田和村莊的地理位置普遍較高,需防護保護的對象較少,相應的防洪要求也有所降低。部分沿村莊線分布的河段,岸線被侵占的情況較為顯著,相應的防洪要求較高,受周邊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垃圾污染的情況較為明顯。
我國中小河流普遍存在源短流急的現象,經洪水極易暴漲暴落。大部分中小河流沿岸均分布有村落、集鎮以及經濟作物種植區,防洪基礎設施的標準缺乏統一性,甚至較多設備處于不設防狀態,在突發洪水時極易造成洪澇災害,嚴重威脅到周圍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此外,部分中小河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非法采砂、攔河設障、違規搭建以及傾倒生活垃圾等情況,使得河道萎縮加劇,原有的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嚴重威脅到周圍民眾的正常生活。
我國中小河流的數量較多,相應的控制面積也較大,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以及氣候的影響下,極易發生突發性暴雨和洪水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干支流受洪水影響的概率。目前我國流域防洪體系的建設普遍表現為重干流、輕支流的錯誤思想,假若干流的防洪作用不能發揮出來,受支流的長期沖刷后將會嚴重影響到干支流的防洪泄洪能力。
目前我國中小河流的治理普遍缺乏專業相關的國家和行業設計標準,其工程設計主要是根據大江大河的設計標準來進行的,致使設計掌控難度較大,缺乏相應的技術審查依據。此外,設計過程中主要考慮防洪性能,防洪標準設計過高。
針對中小河流防洪方面的治理所采用的辦法主要為建設水利工程項目。在實際項目開展過程中,其防洪工程的負責單位一般為當地的施工企業。然而,由于施工企業對防洪工程的認識面較淺,致使其缺乏對工程設計的重視,項目設計普遍較為淺顯。在項目正式進行施工后,會出現多種問題,只能通過設計變更來保障工程的質量和功效。頻繁的設計變更在影響工程質量的同時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此類現象導致中小河流治理的防洪效益呈現為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當地中小河流治理的后續發展。
中小河流治理時僅側重于防災減災,缺乏對河流原有的生態資源的保護,致使其兩岸樹木以及生態景觀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且河岸區劃和硬化情況較為嚴重,生物棲息地的損壞情況也較為突出。河流原有的深泓淺灘交錯,自然蜿蜒曲折和寬窄交替的河道經人為開挖后轉變為過于平坦的國稅去,嚴重降低了河道原有的自凈功能。
傳統中小河流致使模式中的治理重點傾向于防災減災,而現代治水的重點則更注重于岸上與水里、安全與生態、人與自然統籌兼顧、和諧共生的水環境、水晶棺、水生態以及水文化一體化多自然型的河道綜合整治。
一些中小河流的治理前期工作不足,沒有開展全流域的系統性規劃,致使正式施工過程中設計變更較為頻繁,加上沒有明確的治理效果和目的,致使治理效果較差。另外,相關管理部門對中小河流的關注度不足,使其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特別是對于農村中小河流的管理,在管理缺失以及合理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使得河流功能大幅度減退。此外,資金不足也是中小河流治理中面臨的一大問題。
各地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防洪減災工程的建設,并制定相應的綜合治理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及時解決中小河流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全面保障河流沿岸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針對我國大多數中小河流干支流防洪能力較差的問題,相關部門應科學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提升干支流的防洪能力,且在正式開工治理之前,還應密切結合當地的地質條件和氣候環境等因素,防止干支流防洪能力受自然因素影響而出現減弱的現象。
為滿足現代化治水要求,應合理轉變以往僅注重防災減災的治水思路,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建立自然、生態和親水性的河道。根據河道所處地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河道設計,嚴格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治理理念,綜合考慮河道兩岸垃圾和污水排放情況,科學整理規劃村莊,確保河道保護區域具備足夠的面積,最終實現河道通暢、水質清澈、兩岸綠化、環境優美以及與人和諧發展的治理目標。
在實施以整體河流為單元的整體規劃設計過程中,應根據“先受災嚴重后受災一般,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先岸上后水里”的原則實施分期分批次的治理。合理協調防洪防澇、灌溉供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并綜合協調左右岸與上下游之間的關系。
在中小河流的治理過程中,為維護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態,應盡可能地選用生態治理措施,選用經濟環保的施工原料,嚴格按照相關的工程設計標準,進行分區分段式的設計。在清除障礙和違規建筑的同時還應注重對河道兩岸的防護,應用生態護坡護岸技術,構建能“呼吸”的河道。例如在水流速度較為緩慢的河段利用草地、喬木和灌木開展護岸作業;針對水流速度較快的河段則利用格賓石籠和生態混凝土來進行防沖作業。
在進行中小河流的治理過程中,還應重視河流生態環境,及時清除河底淤泥,盡可能地保留河流原有的天然灘(洲),結合要求進行人工河心灘和生態島的建設,在寬闊的淺灘位置種植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中生植物,在魚類聚集部位進行人工魚巢的建設,確保水生動物具備足夠的生存繁衍空間,構建具備生命力的河道。
在河流治理過程中,還應注重對河道水質的改善,嚴格管控河道水域岸線,避免河道管理區域內出現隨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嚴禁河道沿線村莊和集鎮隨意向河道排放污水,不斷推進嚴禁村莊和集鎮污水收集處理工程的建設。在條件允許時,在河道兩岸構建生態綠化帶或利用控肥措施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針對污染較為嚴重的河段,利用水系連通、人工實地、人工生物浮床、增殖放流和人工曝氣等方式來改善水質。
治理過程中應避免對河流兩岸原有的植被,尤其是古樹和名木造成損壞,盡可能地采用疏浚、清淤和基礎開挖的方式來獲取工程所需的土料、砂礫石和卵石等,全面構建低碳生態型護岸。
中小河流是我國河流的主要組成部分,進行合理科學的中小河流治理,是確保我國水質和水文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對促進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基礎設施較差、河道萎縮嚴重、干支流防洪能力較差、缺乏專業的中小河流設計標準、設計變更頻繁、缺乏完善的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以及治理模式與現代治水要求不符等現象,相關部門與單位應充分結合中小河流的實際情況,注重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高干支流的防洪能力,根據我國國情,合理轉變治水思路,實施以整條河流為單元的整體規劃設計,重視河流沖淤平衡,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治理模式,盡可能選用生態治理措施,以更好地保護河流兩岸原有的生態環境,并提高對河道兩岸生態環境的重視,加強對河流水質的改善力度,確保中小河流治理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社會穩定以及水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