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趙雅琪
卡爾·馬克思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科學抽象法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作為工具,同時輔以數學定量方法的嚴密性與邏輯性,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理論財富,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即把人和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從一般的社會關系中抽象出來的生產關系,在研究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不忘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在三者地運動著的對立和統一的關系之中揭示出了社會經濟過程的內在規律,并以此為基礎深遠地揭示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即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系統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性質,而且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原理進行初步討論和分析,以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內在矛盾為著眼點,系統地考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矛盾體系,及現代企業所有制中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表現。
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成立,與古典經濟學派不同的是,馬克思從商品出發,運用唯物辯證主義,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地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資本論》從商品寫起,而蘊含在商品二重性中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中所有矛盾的起點。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但是這兩者之間又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對于商品的生產者而言,他生產這種商品是為了取得它的價值,而他擁有的卻是這一商品,即使用價值;對于商品的購買者而言,他購買這種商品是為了取得它的使用價值,而取得的途徑只能是支付這種商品的價值。這種商品內在的矛盾只能通過交換才能解決,但如果交換失敗,使用價值就不能進入消費階段,商品價值不能實現,這種矛盾便難以解決。
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和經濟關系中,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可被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商品使用價值的來源之一,而抽象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于是,商品兩因素中的矛盾反映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之間的矛盾。上述的兩種矛盾可以溯源到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中去。在商品經濟中,生產商品的勞動既具有私人性質又具有社會性質,私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必須經過市場交換,但是,如果私人勞動生產出的商品不能全部交換成功,就不能全部轉化為社會勞動,于是矛盾無法順利解決,生產者的積極性被挫傷,經濟的穩定就會遭到破壞。
進一步來講,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是商品價值量,一種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但是由市場需求量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一定等于生產中實際消耗的,生產量小于等于市場需求量當然是對生產者有利的局面,但如果生產量大于市場需求量,情況又回到了私人勞動無法全部轉化為社會勞動的矛盾,最終產生的結果是一樣的。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資本流通的公式也即資本主義總公式G—W—G′(G′=G+m)中所蘊含的矛盾是其與價值規律的內容相矛盾,這一形式上的矛盾的解決依賴于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買賣,因其特殊的使用價值能創造出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而這部分價值就是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是不變資本,剩余價值的生產來自雇傭工人的勞動,然而這一過程也是充滿矛盾的。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形式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前者通過延長工作日的勞動時間來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后者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其本質都是榨取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以求得最大剩余價值。但是這兩種生產剩余價值的形式都有其限制,對于前者來說,一個工作日的最長時限也只能是二十四個小時,同時工作日勞動時間的最高界限還受工人的生理界限和社會的道德界限的制約;對于后者來說,即使隨著資產階級在相互競爭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使得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提高,生產規模和市場范圍隨之擴大,資本家也不會就此停止對雇傭工人的進一步剝削,反而會擴大和加強對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剝削,于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隨之進一步擴大。這一充滿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最終導致兩階級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同時也揭示了這一矛盾的來源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榨和剝削。
資本主義生產使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資本家便開始對剩余價值進行資本化,也即資本積累,資本積累使得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得以實現,這也滿足了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無限欲望。但隨之而來的經濟結果卻是平均利潤率的整體下降,使得資本家又一次加重了對工人的剝削,最終貧富兩極分化日漸嚴重,兩個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
依靠著對于剩余價值的榨取,資本主義再生產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持續循環周轉,生產規模擴大了,資本周轉加速了,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部的矛盾性使得經濟并不是向好,而是危機四伏,結果首先表現為相對人口過剩和失業、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此外,資本主義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虛擬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實體經濟脫離的矛盾,以及世界不同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逐步擴大,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動蕩。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逐漸繁榮,資產階級開始積極響應經濟全球化,其目的正是為了緩解自身日益激化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突破自身生產和交換的限制,必須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生產與交換場所,消滅所有不以交換為前提的生產,由此擴張到世界各地。因此可以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反映了其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內在沖動。隨著資本主義通過經濟全球化延伸到世界的各個地方,資本進一步地積累與集中、產業規模的壯大、世界范圍內生產的失調和經濟危機也隨之擴展到了其他國家,資本主義使內部的矛盾擴展到了世界各地,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加頻繁的波動。目前,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出現了逆全球化的傾向,這更加暴露出資產階級始終為自身利益驅動的本質。
隨著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市場的開辟,傳統私人資本所有制的融資能力已經不能滿足資本家的需求,為了填補其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缺口,股份制企業出現了,同時,企業為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準許員工持有股份,成為企業的股東,勞動者開始參與勞動價值的分割、剩余價值的分配,并逐漸參與到經濟決策的制定中。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擴張,國家資本所有制和以法人資本所有制為代表的企業所有制結構也登上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舞臺,將小額資本聚集成高額資本,大量資本投入機器化大生產,最終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在這一系列變化,最為突出的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進一步分離,出現了職業經理人這一新中間階級,雖然在這其中仍體現著資本剝削勞動的關系,卻可以看到股份制度內部消滅私人資本的傾向和推動私人資本社會化的趨勢。資本主義制度以生產資料私有化為其特征,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卻出現了私人企業轉向社會企業和資本社會化的傾向,不斷拉近與社會主義的距離,這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矛盾的又一鮮明體現。
綜合前文所述,蘊含在商品中的矛盾可以溯源到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中去。蘊含在資本主義生產之中的矛盾從根源處反映的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前兩種矛盾是蘊含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最終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發,同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經濟也受到影響。究其本質,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總根源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正因為如此,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私人勞動不能總是順利地全部轉化為社會勞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利益也總是對立的,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充滿摩擦。即使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地進行各種形式的自我調整,但這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不可能徹底克服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凸顯,尤其到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在緩和其內部矛盾沖突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出資本社會化的傾向,說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就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這些都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終必然被更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取代,資本主義必定被社會主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