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蔚然 茹 振
(中國兵器工業規劃研究院,北京 100053)
十九大報告提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了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我國國有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深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體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有企業發揮著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用,在黨執政興國理念的全面落實中,國有企業發揮著重要的支柱作用,中央企業作為我國國有企業的領頭羊,要加快自身改革發展,在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中發揮引領作用。
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創建世界一流企業提出了明確的戰略導向和標準要求,即做到“三個領軍、三個領先、三個典范”[1]。
“三個領軍”:一是指企業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二是指全球行業技術發展中企業能夠發揮引領作用;三是指在全球化產業發展中,企業具備不斷上漲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日益開放的國際化市場中,中央企業必須要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持續完善全球化布局,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力爭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央企業必須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走在行業技術發展的前列,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
“三個領先”:一是領先效率指標,如全要素生產率領先;二是領先效益指標,如領先凈資產收益率;三是領先產品供給質量和優質服務等。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中央企業必須不斷增強核心主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從效益指標、效率指標、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努力推動中央企業向著全球行業領先企業目標發展。
“三個典范”:一是指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典范企業;二是指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典范;三是指成為擁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企業。中央企業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意識,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障民生和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央企業立足實業加快發展,努力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現已在產業轉型升級、聚焦核心產業等方面取到了一定效果,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但在全球資源控制力、創新引領能力、話語權及影響力等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尚有差距,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相對仍然較弱[2]。中央企業要切實擔負起新時代國有企業的歷史使命,將國有企業的“政治使命”和“國家利益”訴求有機地融入企業價值導向之中,在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中發揮表率作用,引領帶動我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活動、貿易活動和投資萎縮情況加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經濟全球化趨于逆襲發展趨勢,聯合國開發署認為世界經濟可能呈現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三高兩低”特征,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相比較于國際發展環境而言,我國獨有的政治環境、制度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顯著的發展優勢,推動企業發展邁入黃金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形勢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以我國為代表的趕超國家面臨在新的開放秩序下謀求新市場空間的挑戰與機會,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中央企業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促使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深度融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時代特征,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與制造業加速結合,人工智能、無人系統技術、生物交叉技術、先進信息與網絡技術等相繼取得突破,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發達國家紛紛在戰略前沿和新興領域搶先布局。我國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在中美貿易摩擦特別是中興、華為事件中表現尤為突出,國家發展戰略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面向四個方向深化三個戰略,全面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強國建設進程。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國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國資委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重要抓手,持續推進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三項制度改革、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舉措,不斷激發中央企業市場主體活力,積極有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給中央企業發展帶來機會與挑戰。
中央企業要落實“三個領軍、三個領先、三個典范”要求,聚焦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點任務,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推動創建世界一流企業。
深入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堅定不移地推進自主創新,力爭走在行業技術的前列。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創建更多的國家級研發平臺,主動組織實施重大研發項目。以阻礙企業長遠發展及制約國家安全的“卡脖子”問題為基準,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安全和自主可控。加快構建以企業為核心、推動市場導向作用、充分發揮并深度融合產學研用的技術創新體系,有效匯聚創新資源和要素,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
聚焦主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獨具優勢的特色專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制定企業供應鏈戰略設計和準確實施策略需要遵循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則,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進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向主業集中,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推動新型產業如綠色環保產業、新能源制造產業發展,為先進制造企業實現集群產業發展目標奠定基礎,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一批全新的、優勢鮮明的增長引擎。
突出抓好國企改革重點任務,最大化地發揮改革具備的突破作用和導向作用,加快改革邁入快速推進、實質進展新階段,有效激發發展活力以及提升運營效率。中央企業要把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大力推進“雙百行動”“區域性綜合改革試驗”“科改示范行動”專項工程等改革事項。在推動企業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成熟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優化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以及提升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和效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效解決短板和弱項問題,切實增強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在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發揮表率作用。
統籌國內外市場,推動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和完善,其中新發展格局主體為國內大循環,客體是形成相互推動的國內外雙循環,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經濟增長。以擴大內需戰略為著手點,有機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通過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途徑為國內新需求產生發揮引領和創造作用。以國內大市場優勢為基準,加強產業鏈橫、縱向協同和綜合運作,持續完善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全球化布局,推進產品、服務、技術、標準全方位走出去,推動情感、文化深層次融合,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目標,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和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化競爭新優勢。
在國資委進一步放管服的改革中,給央企更多的獨立自主經營權限,并且加強了對央企經營宏觀方向的監控。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央企經營水平與國際一流的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央企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就要在產業鏈、價值鏈等各環節做實做強。在產業鏈處于核心的地位,只有以世界一流企業的運營標準要求自己,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才能夠在國際資源配置中,獲得更大的主導地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