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_ 北京市海淀區西苑小學
“后爸”,是我在每次中途接班后覺察到的自己的新角色。我是一名小學高年級青年班主任,在從教僅6年的時間里,我已經中途接手了3個班級,五(2)班就是其中一個,而且還是一個“好班”。開學后不久,我發現“好班”在學習成績方面很出眾,不過學生在打掃班級衛生時互相推脫,報名參加集體活動時消極對待,與流動紅旗失之交臂時相互指責……“好班”并沒有那么完美。是什么讓這些學生如此自我?我決定深入了解這個班級。
首先,了解學情,發現問題。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想法,我借助“問卷星”,對全班學生進行了無記名調研。從反饋的結果來看,很多學生升入高年級后,學習壓力陡增,家長也更加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這讓很多學生在班里都有“假想敵”,使得學生彼此之間成為了學習上的競爭對手。他們也渴望擁有相互關愛的同學關系,只是“不敢改變,怕成為同學中的另類”。對目標的追求以及來自家長的壓力,使學生不敢在學習上放松。長此以往,班中便形成了同學之間相互競爭的氛圍,這讓學生過于自我,造成了班級凝聚力不強的現象。
其次,開展活動,促進融合。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合作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我先將學生分成了6個學習小組,參考學生喜歡的手機游戲,在班級中設置“小組段位”。小組成員可憑測驗、作業、作文的成績為小組“充值”相應的積分,當小組的總積分達到一定數值時,小組便可以依次升級為“青銅”“白銀”“黃金”“鉑金”“鉆石”段位,同時小組成員也會得到相應的段位徽章。這樣,學生既能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開展合作,還可以在競爭中增強小組的凝聚力。此外,我還在年級組織了一場“趣味運動會”。夾球接力、盲人過河……一系列有趣的運動項目,促進了他們彼此間的融合。
第三,觀看《奪冠》,交流感受。一場“趣味運動會”使得班級凝聚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因此必須乘勝追擊、趁熱打鐵。于是,我利用班會課的時間,組織學生一起觀看了電影《奪冠》。勤學苦練、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斗的女排精神,使每位學生備受感動和鼓舞。特別是在觀影之后的交流中,很多學生都能聯系自己在班中的生活以及近期的改變講出自己的心里話。我相信,“集體”這粒信念之種又一次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他們逐漸消除之前的冷漠與自我,享受現在的幸福與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