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榮 _ 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近年來,入學適應困難兒童引起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有研究發現,低年級學生也可能表現出來一定的攻擊性行為、嚴重違紀行為、輕度情緒障礙(如焦慮)、人際關系不良等適應性問題。這給學校管理、學生發展以及教師職業效能感都造成了極大挑戰。常規的入學教育在幫助兒童完成學校適應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可以從學校積極心理環境建設的角度,構建幫助學生更好完成入學適應的支持性心理課程。
我們希望通過入學適應課程的研發與實施,一方面助力班主任更好地完成班級建設,協助教師們營建溫暖、安全的班級氛圍,培育全體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實踐過程,促進教師對自身的深層育人觀念有所反思和改變,提升專業素養。
首先,探索低年級學生入學適應的新思路。每屆新一年級,學校通過“入學課程”和“入隊課程”落實養成教育,并精心設計了入學手冊和入隊手冊。學校把培養目標分散在月目標中循序漸進完成,讓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落實,并通過三方評價推進。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學生因自身特點、生活環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著學生入學適應的效果。于是,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校開始探索幫助學生做好入學適應的新路徑。
入學適應絕不僅限于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一、二年級學生,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積極的心理品質,真正促進小學生積極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為他們的成長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于是,在“入學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從心理范疇積極構建“入學適應課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真正實現促進小學生積極健康心理發展的一系列、多層次教育的實踐探索。
其次,構建低年級學生入學適應心理課程體系。近年來,學校與首都師范大學的心理研究團隊一直在探索如何幫助每一個學生做好入學適應,從學校、大學、家庭三個層面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共同體,并借助大學申報的研究課題,在科研項目的實施中構建學校的心理課程體系。心理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為:通過調研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實施的課程—一、二年級設計心理活動課—培養種子教師—成果積累—課程推廣。
課程研究團隊要借助研究課題,努力營造學校積極的心理環境,并基于真實需求的循證心理活動實踐深入開展工作,持續打造真正適合學生的課程,順應家長和學生的需要,為剛入學的低段兒童構建安全、支持性成長環境,構建親近、信任的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同時,借助項目推進課程開發,堅持“研究—轉化—實施—再研究—再轉化—再實施”的循環過程,實現高水平的校本心理課程研發與實施愿景,最終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