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農業農村局 王寧
截至2020年年底,山東省農業龍頭企業總數發展到682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級38家、市級255家,5家企業入圍2020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經營領域涵蓋農林牧漁各業,形成了以半球、元灝、萬得福等為代表的糧油加工企業集群;以華譽、澳亞、大地等為代表的畜牧養殖加工企業集群;以景明、海躍、通和等為代表的水產養殖加工企業集群;以晨陽、方華、利農等為代表的工廠化食用菌企業集群;以民興、豐泰、一大早等為代表的果蔬食品、飲品加工企業集群。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泰國正大、江西正邦、河南牧原、新希望六和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先后投資落戶,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東營市先后出臺《關于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實施方案》《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評選認定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龍頭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主要任務以及政策措施等。構建由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推進機制,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對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改擴建項目、基地和研發機構建設、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品牌創建等貸款進行貼息扶持。建立銀企對接機制,完善信貸需求信息庫,在資金投放、金融創新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提升糧油、果蔬、畜產品和水產品等產業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轉化能力。比如,華譽、萬得福、半球、元灝、民興等5家企業被評為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其中,華譽集團集育種、養殖、加工等于一體,年可加工肉雞3500萬只、飼料18萬噸,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6.8億元;萬得福集團擁有大豆深加工完整產業鏈,年可加工非轉基因大豆30萬噸,產品遠銷50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3.7億元;半球面粉、元灝面粉年可加工小麥粉分別達40萬噸、20萬噸,2019年分別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6.8億元。
著力培育終端型、循環型、體驗型和智慧型等“四型”農業,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逐步開展多元主體、多種業態融合發展。民興食品、萬隆農林等建設了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貿易,形成終端型融合模式;盛元農業、華林莊園等依托特色種養殖,發展旅游觀光、農耕體驗等農旅融合項目,形成體驗型融合模式;寶力能源、巨豐農業等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形成循環型融合模式;晨陽菌業、方華食用菌等將農業生物工程技術與工業先進生產手段相結合,形成智慧型融合模式。截至2020年,市級農業“新六產”示范主體發展到115家,省級達到19家。與此同時,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推進小麥、水稻、蔬菜等產業鏈延伸,通過“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行種養加、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比如,百勝客農業科技公司聯合26家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成立了“黃河三角洲百勝客蔬菜產業聯合體”,合作生產“東濱”“荷塘月色”等品牌系列蔬菜產品,進一步增強了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升了農民合作社服務能力,強化了家庭農場生產能力,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條,實現“1+1+1>3”的放大效應。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戶”等方式,積極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農民致富增收。華譽、萬得福等一批領軍企業形成了產業化發展格局,帶動了區域相關產業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榮豐食用菌、景明水產等一批骨干企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一邦農業、民興食品等一批中小企業上接基地、下連市場,不斷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全市4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9萬多農戶,直接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8000多個,成為帶動農民致富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平臺。
截至2020年年底,總數發展到257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8家、省級96家、市級200余家,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引領農民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逐步走向有組織、有規模的聯合經營,比如,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1045家,擁有注冊商標的130家,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91家,開展農村電子商務的37家,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27家。總體來看,合作深度已從單純的生產環節,擴展到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經營全過程;合作廣度已從技術信息、農資購買、產品銷售服務,擴展到產加銷一體化、品牌創建、實體經營各領域;合作范圍已由村內、鎮內,發展到跨縣、跨市,輻射帶動25萬余農戶從事訂單和專業生產。
制定《東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標準》,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指導農民合作社健全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利益分配等制度,培育了一批規模較大、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社,廣饒縣健士富硒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發展模式各具特色且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樹立了可學可比的標桿和樣板。
制定《東營市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和勞動力(勞務)合作社實施方案》,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創辦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村兩委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勞動力(勞務)合作社,使入社農民既能獲得“股份分紅”收益,又能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還能外出經商務工。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列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內容,引導和支持村級黨組織發揮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創辦農民合作社。2018年以來,市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投向支部領辦合作社產業項目。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達523家。
編制優先扶持農民合作社目錄,支持符合條件的合作社特別是市級以上示范社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對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實行動態監測,對未通過監測的一律取消示范社資格。開展農民合作社“空殼社”專項清理,重點對被列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經營異常名錄、在抽查抽檢中發現異常情形、群眾反映和舉報存在其他問題的合作社,核查具體情況,依法依規進行分類處置,保證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
編制《東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手冊》,加大農民合作社法規政策和基礎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分期分批對村居干部、合作社負責人和財務管理人員等進行系統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累計培訓10000余人次,培養了一批合作社骨干力量,為加快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截至2020年年底,總數發展到2316家,其中,省級示范場42家、市級221家。經營范圍包括種傳統種養和產業融合,其中從事種植類的約占50%,養殖類和產業融合類各占約25%。東營市人少地多,主要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平均經營面積達到400畝以上,達到500畝以上的占比超過20%。創辦主體多樣,約80%由種養大戶轉型而來,傳統農民升級為職業農民;約10%由社會工商資本投資創辦,為工業反哺農業樹立了典型;約10%由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創辦,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探索了新途徑。家庭農場普遍采用優良品種和機械化生產,注重質量安全,產銷連接緊密,基本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
先后制定《關于積極推動家庭農場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東營市家庭農場示范場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轉、落實扶持政策、搞好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民培訓等一系列鼓勵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辦法措施,對示范場認定標準提出主體職業化、規模適度化、管理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市場化和效益綜合化等“六化”要求,為推動家庭農場規范、健康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各縣區結合實際,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充分調動發展家庭農場的積極性。建立完善信息備案制度,及時更新家庭農場名錄系統數據,實現家庭農場動態管理與數據共享。
制定《東營市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方案》,自2014年起開展市級示范場創建工作,2015年起組織開展省級示范場創建活動。通過示范場創建,培育發展了一批產業特色明顯、運作管理規范、示范作用大、社會影響力強的家庭農場,帶動家庭農場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注重以項目扶持帶動家庭農場發展,對符合標準的家庭農場給予資金扶持,用于土地流轉、技術引進、質量控制等建設內容。
結合農民創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工程,制定專門方案,開展優秀家庭農場主培訓,重點從發展形勢、政策解讀、規范化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營銷及電子商務等方面進行培訓教育,有效提升經營者管理水平,為家庭農場規范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郵政儲蓄銀行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家庭農場推薦合作名錄,積極推進銀農對接,累計為家庭農場爭取信貸支持130余萬元。鼓勵和引導涉農金融機構積極推出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幫助家庭農場緩解融資難問題。比如,河口區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中,積極引導家庭農場申領農村土地經營權證,辦理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利津縣開展融資增信貸款業務,由銀行對符合條件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