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人民政府同和街道辦事處 李洪高
2004年3月我國提出,我國將從2004年起,逐漸降低農業賦稅稅率,以平均每年降低1%的速度,爭取在5年內取消農業賦稅。這一項舉措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而這一舉措的實施也證明我國已經拉開了統一城鄉稅制的大幕。
從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民納稅情況看,這一目標已經得以實現。盡管如此,也認識到歷經幾年時間取消農業賦稅仍局限于農村稅費制度之內的改革,實現的是鄉鎮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資源合理分配。這對于城鄉資源合理分配并沒有起到較大作用,受長期以來城鄉割裂的二元稅制結構影響,政府財政稅收政策始終向城市傾斜,想要實現農民、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利益平等分配,還需要改變“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二元制度,逐漸實現城鄉稅制一體化。
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有了明顯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改善的同時農村改革也在不斷深化。農業稅等多項賦稅的取消也促使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發展,部分地區開始實施“鄉財管鄉用”的財政管理模式,使鄉鎮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從而促使鄉村經濟的發展步伐逐漸加快。然而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公眾的公共需求在不斷增長,此時鄉鎮政府原有的財政體制、稅收管理及服務職能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當前的城鄉發展狀況,從而使其在新型農村建設過程中無法揮發自身作用。因此,對鄉鎮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是保障鄉鎮財政有效運轉的必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基層部門更是如此。不管政府經濟和財政稅收增長速度多快,如果不能夠為農村公眾提供必要的服務,不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鄉鎮政府就不是稱職的政府。
與稅收優惠相似,土地優惠也是改革開放初期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最主要的優惠政策。隨著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土地價格優惠政策也日益規范,但仍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優惠政策。如中部六省中,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發布的招商引資文件中均含有強化土地保障的相關政策措施。現行用地保障優惠政策最大的特征是“惠大惠新”,即對重大項目和先進制造業等重點產業有明顯傾斜。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2017年招商引資政策文件均提出,對這兩類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盡管提供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配套是政府的公共責任,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但一些大的招商引資項目往往要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具有一定的專用性,或者要求符合其特殊標準,政府往往會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建設。我國各級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各類工業園區大多采用此種優惠政策。不難看出,這一優惠政策的最大特征是“惠大”。
在“招工難”時代,這項措施也很受企業歡迎,其主要特征是“惠強惠大”。以2012年河南省引入富士康為例,2012年8月,富士康鄭州公司需要新招收20萬名工人。同年8月4日,河南省政府省長辦公會決定協助富士康招募工人:將任務分配給該省17個省轄市政府和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并由省財政廳給富士康新招收的工人每人每月200元補貼,一直發放到2012年年底。
從地方財政的角度而言,要通過調整財政體制安排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紀律,在嚴峻的經濟和財政形勢下依法依規穩定稅源,緩解財政壓力。當前財政壓力較大,中央也強調“政府過緊日子”“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適當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分權程度,減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問題造成的法定稅率和實際稅率差距和這一差距的非均勻分布,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度,同時減少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財政努力的影響,通過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性來增加財政收入,為落實減稅降費、保障重點支出創造條件。
減稅降費政策旨在降低企業稅負,激發市場經濟活力,尚需優化財稅體制來推進,重點是設計不同稅種的分成比率。在當前經濟下行,尤其是在疫情對經濟負面沖擊的情況下,更需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為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紓困。但是,減稅降費并不意味著“一刀切”地對所有稅種進行減稅,這既不符合經濟效率的要求,也會增大財政壓力。相反,結構性減稅要求有選擇地降低企業稅負,在保證稅款及時足額征收入庫的同時,減少重復征稅帶來的效率損失。目前,我國正在實踐的減稅降費政策主要包括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但企業所得稅仍是企業面臨的主要稅負,且有很大的征管空間。為此,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稅種的分成比率,通過對企業所得稅分成和增值稅分成的搭配,結構性調整地方政府稅收努力,在減少稅收扭曲、保證經濟效率的同時實現結構性減稅,減輕財政壓力。
財政壓力和地方政府競爭均起到了顯著的調節作用。具體的,在財政壓力較大的地區,地方政府的征稅積極性更高,因而收入分權程度的提高能夠更加顯著地提高地方政府的企業所得稅收入,同時增加企業的所得稅負。地方政府競爭抑制了收入分權對企業所得稅負的正向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城市,收入分權的提高對地方企業所得稅收入的正向影響更小,因為地方政府的稅收競爭限制了企業所得稅收入的增加。
招商引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地方政府選擇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特點、符合本地產業結構的優質企業進駐本地;企業則通過評估地方經濟、政治、人文、地理等環境,分析地方財稅政策,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投資回報比更高的地區進行投資生產。地方政府要想增強自身對優秀企業的吸引力,除了規范自身工作機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外,還要注意整合地區資源,全面展現地區優質環境,降低外來企業投資風險。招商引資環境的優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文政治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化。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強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地區服務也發展,保障外來企業的“衣、食、住、行”。其次加強人文政治建設,構建和諧健康的地區風貌,為外來企業穩定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經濟政策與市場環境的優化。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優化稅收征繳模式、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幫助解決外來企業入駐難的問題,同時組織企業座談會,推動外來企業與本土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幫助企業快速融入地區經濟發展整體進程之中。
隨著近年來招商引資策略在全國范圍內的普遍施行,部分地區招商引資并沒能真正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反而造成環境治理困難等問題。地方政府實行科學決策,即是將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引優”,通過認真分析本地經濟狀況、企業規模、環境特點、行業比例等,選擇合適的招商項目,引入優質資本,切實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只有適合地區發展的招商項目和資本類型,才能真正促進地區經濟的長效健康發展,推動區域財政稅收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