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華
(同心縣第五幼兒園 寧夏吳忠 751300)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要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科學的幼兒教育是指在幼教老師的帶領和幫助指導下,使幼兒通過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觀察、操作等活動受到啟發,從而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活動。這明顯區別于純粹的教學知識。今天我要說的現象就是影子,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好多小朋友在平時互相嬉戲時搶著踩別人的影子,以此獲得童真的快樂感;或者在烈日下不厭其煩地帶著自己的影子跑來跑去,欲與影子比高等。我用幼兒的眼光通過多次觀察影子的這一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幼兒積極主動探知“影子”的奧秘,從而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知識、能力、技能的發展和提升。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欲望”。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目標提到“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在探究中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而“影子”是幼兒園大、中、小班的都有的科學活動,每個年齡段目標要求分階段呈現。語言、美術、體育活動中也有涉及。影子是幼兒幾乎隨時都能見到的,影子時大時小、或隱或現等變化都會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針對幼兒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大班“影子密碼”這一活動。
對影子有初步了解和認識其實在幼兒小班、中班的時候就開始了:他們玩過“踩影子”的游戲;認識到在太陽光的下面,事物是有影子的,人的影子是會跟著人走的,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幼兒得到了與影子相關的知識。并且通過游戲的形式使幼兒感受到影子游戲的快樂。大班階段的孩子的好奇心會很強,也有很多生活經驗,因此帶著這種好奇心對生活的內容進行觀察,是幼兒階段的優勢,因此,在活動過程中,幼師就需要借助幼兒的好奇心以及生活經驗,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影子探索。并且,在大班階段,孩子們的語言表達于思維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幼師可以借助集體活動的形式,使幼兒與伙伴進行交流,從而促進幼兒的經驗交換,感知與影子相關的知識內容。但是大班的孩子缺乏對影子變化與形成知識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借助游戲化的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
《3-6歲兒童學習于發展指南》中對幼兒園的科學領域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針對指南、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次的教育內容進行綜合的分析,教師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在觀察、探索、驗證的過程中,體驗探究解惑帶來的樂趣。
2.知道影子的變化與光和物體的位置有關,在探索實驗中獲得對影子變化的經驗。
3.幼兒能夠感知影子在生活中的一些廣泛應用。
4.通過介紹皮影戲、日晷,從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文化自信。
“影子”是孩子們在小班和中班當中就已經存在認知的一個食物,也是孩子們在生活當中時常會看見,也時常會感興趣的食物。但是孩子們對影子的變幻以及形成的原因等內容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要如何去探索。因此,在活動過程中,需要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探究。在本次活動過程中,幼兒對影子的形成及變化的探索成為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幼師引導幼兒通過實驗、討論的方式來解決。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需要教師借助自身的因素,來感染孩子,使幼兒能夠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并采用合適的方式來進行引導,使孩子們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活動的探索。在活動中,我主要采用多角度探究的方法引導有幼兒通過現象研究事物的本質,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與判斷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體現在活動“影子密碼”中,幼兒用手電與操作材料進行探究活動,通過這樣的探究過程能使孩子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生活的科學現象。
活動手段:
1.觀察談話法。幼兒通過觀察照片與伙伴老師交流影子形成的原因,感知當光線遇到了遮擋的物體就形成了影子。
2.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對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的交互使用,通過活動照片的上傳、視頻、圖片演示,使幼兒感知影子形態的變化。
3.嘗試實踐法。觀看“手影舞蹈”游戲后讓幼兒在燈下嘗試手形變化產生的不同影子。
4.分組探索法。幼兒分組操作,感知影子的產生的原理;探索因光源的方位不同,產生影子的成像也不同;辨別不同物體在不同光線下有不同的成像。
5.游戲體驗法。最后利用游戲法體驗影子,進一步感知影子的存在,將體驗影子游戲的快樂作為活動的結束。
為了讓幼兒熟悉影子,活動前,抓住晴朗天氣的時機,帶幼兒到戶外做“我和影子”的游戲;讓幼兒熟悉方位詞,如上下前后等及方位的變化;讓幼兒學會使用手電筒等。
老師對影子知識進行有效教學,使幼兒獲得良好的發展,學習并熟悉影子形成的原理,還有方位和角度的不同對影子的影響;做游戲時抓拍幼兒與影子的活動的照片并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互聯網搜尋與本個活動相關的手影視頻、音頻,備足資源備用。
在本次活動中,我準備了遮光窗簾、操作臺為幼兒創設情景,促進幼兒投身于活動中,對影子的相關內容進行探索。
為了使幼兒清晰辨別影子,我選擇了形象特征突出的各種如透明、不透明、鏤空等屬性的材料;選擇白色餐桌隔板作為背景板,便于幼兒探索到不同角度產生的影子。
《綱要》指出,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與幼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師幼的交往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活動過程要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實施創新素養教育。根據《綱要》有關“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精神和建構主義的相關理論,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環環相扣的四個環節,即邂逅影子—影子密碼—影子日常—快樂影子。
戶外活動—發現影子—與影子做游戲—拍攝游戲照片
1.發現影子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后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為后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
2.與影子做游戲
指導語: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來的呢?幼兒通過觀察知道: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著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坪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次難點,為后面的探索活動做鋪墊。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系。在此環節中,我更多地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
1.看一看:幼兒欣賞戶外活動中拍攝的與影子游戲的照片(信息技術的應用:上傳照片)。
2.說一說:幼兒講述照片中自己與影子的互動游戲。
指導語:到功能室后,小朋友的影子朋友怎么不見了?(引出室內燈光下會有影子)
(1)影子是哪里來的?
指導語: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么也會產生影子?(燈光)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出在戶外陽光下有影子,在室內燈光可以產生影子。
(2)哪里有影子?
指導語: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影子嗎?(房子,人,植物,動物)
光被物體擋住后才有影子。(結合繪本)
晚上有影子嗎?
(路燈,月光,燈光)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幼兒自由說說自己對“影子”的認識,為下一個環節作好良好的鋪墊。在這幼兒的“說”是幼兒的對已有經驗與現有經驗進行了整合,也讓我對幼兒的水平有了更深的了解,為接下來的活動組織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3.教師小結:我們的影子朋友身上有很多秘密,作為好朋友,我們要了解它,做一個小偵探,破解它身上的密碼。
4.幼兒操作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計時器)
(1)操作要求:4名幼兒一組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操作活動。
(2)操作過程:幼兒用手電筒對各種材料(透明、不透明、鏤空、透明色板)在白色背景板上進行影子探索活動,并記錄自己的探索結果。
(3)教師指導: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分析幼兒操作意圖,適時提供幫助。
5.破解密碼——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1)透明的物體沒有影子。
(2)影子近大遠小,是會變的,你動他也動,你停他也停。你左它右,你上它下。
(3)影子也會有色彩。
(4)影子不能和本體分開。
(5)影子在不同的光線下長度不一樣。
(6)我們的影子可以變換各種形狀(觀看視頻手影游戲)
6.教師小結:今天小偵探們太厲害了,破解了影子這么多密碼。接下來,我們看看影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什么用處?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引導孩子們進行重難點的突破。因此,在本環節的設計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通過游戲化的形式對影子進行探索。通過這樣的形式能使孩子對影子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也能夠調動整個活動的氛圍。在本環節的活動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引導者的身份,不強制幼兒按照成年人的想法進行實驗,而是逐步對孩子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這樣的形式能使幼兒參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能夠引導幼兒不斷進行自主探索,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通過本次活動,能使幼兒更好地掌握科學實驗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幼兒的科學意識。
觀看視頻,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皮影戲(傳統文化)
2.無影燈(現代人的智慧)
3.日晷(古人的智慧)
4.手影(影子的變化可以帶給我們快樂)
設計意圖: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激發幼兒文化自信。
隨著音樂玩變大變小、開始停止的影子游戲。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幼兒是在充滿自由、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中,幼兒學得主動、輕松、快樂。孩子通過這次科學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也讓我們認識到,在科學學習中,親歷科學過程的體驗和生成科學態度才是更值得關注的。
拓展活動:區角活動“皮影戲”
拓展活動:影子劇院,繪本故事,影子創意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