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培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第二中學 江蘇泰州 225500)
初中階段的物理是一門以學生動手實驗為主的課程,它能幫助讓學生了解、發現、認識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物理知識中蘊含著很多知識,如電學,光學,力學等,小組合作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有關的物理知識,對提升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也有一定的幫助,成績較好的同學可以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提升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度,成績較差的學生能夠通過同學的幫助提升物理成績,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認識也會有一定的幫助[1]。
初中物理知識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是課堂上傳授物理知識,學生難以有效掌握,所以教學中存在很多實驗教學。為了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學,組內同學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為學生提供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使其充分感受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高效完成物理實驗,這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團結意識,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意義。
想要提高學生的實驗學習效率,教師首先要合理地將學生分組,實驗小組的成員能夠直接影響到小組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在物理實驗教學分組過程中老師要做到科學分組。教師首先要基于對學生的性格、成績、行為的了解進行分組,如將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讓實驗順利進行;思維敏捷的學生與思維活動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思維敏捷的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捕捉到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并進行解釋,可以讓思維較差的學生學習到這些知識內容;性格內向的學生與性格外向的學生分為一組,性格外向的學生能夠活躍小組內實驗氣氛,帶動較為內向的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中,組內男生、女生要均衡,不能出現組內全是男生或者女生的情況,這樣一些需要動手的力氣活就可以讓男生去做,減少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每個小組組內成員4-6人為宜,人數過少沒有分組意義,人數過多就會比較混亂,不利于實驗的進行。并且,小組內成員每隔一個月時間就要進行調整,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強同班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各個小組形成一種優勢互補,擴大學生的交流空間,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2]。
例如:教學蘇科版初中“聲現象”的相關實驗時,教師首先要明確實驗教學的目的:讓學生通過學習以后,了解聲音發出的原理;通過實驗知道一切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生也會停止;振動的物體叫作聲源。然后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聲音發出的實驗,并將實驗過程記錄下來,給出實驗論證。在小組合作的實驗教學中,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互相幫助,教師要求進行兩個實驗,一個實驗是證明聲音的大小與振動幅度有關;另一個實驗是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第一個實驗中,小組內學生把鋼尺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用手把另一端往下按,一次用勁大些,一次小些,發現震幅大的響度大,震幅小的響度小,證明聲音的大小與震動幅度有關,然后讓組內成員輪流實驗并記錄。第二個實驗,老師讓學生把紙撕成小碎片,撒在課桌上,用手拍桌子,小紙片震動,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產生的。這樣的小組合作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物理知識的樂趣,也可以讓組內同學互相交流、互相講解、互相指點,共同提高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度[3]。
教師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聲音發出的原理、傳播的過程,也能讓學生通過實驗得知聲音的大小與振動幅度有關,人類說話時發出的聲音是通過聲帶的振動而發出,也讓學生明白,聲音在真空環境下是不能傳播的。
合作學習小組團隊中需要一個領導者來帶領其他學生積極進行實驗,如果讓學生之間自由探究、自由實驗,就會出現如下現象:組內成員沒有記錄性、學習熱情較低,性格開朗的學生一直在發言、動手實驗,性格較為內心的學生不會主動要求進行實驗,說話也較少,性格內向的學生就達不到實驗學習的目的,教師應該在小組成員之中挑選較為負責的學生作為組長,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4]。
例如,在“光的折射”實驗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確立實驗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觀察光折射的過程,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和折射光線以及折射角;通過實驗教學,學生動手操作,知道光折射的規律和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通過實驗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光折射現象。在展開實驗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選出各個小組的組長,讓組長帶著組內成員進行設計實驗,并進行明確分工,有的同學負責拿實驗道具,有的同學去取實驗用到的水,有的同學拿好紙和筆進行紀律,隨后讓學生展開關于光的折射實驗,學生之間可以自由探討,進行思維的碰撞,共同學習光折射相關的物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學習效率。
通過確立小組成員中的組長,能讓學生分工明確,知道團隊需要自己做哪些工作,讓實驗高效進行。實驗過程中,首先要在透明水杯中裝滿一半的清水,然后將一根實驗筷子放入水中,讓組內成員用不同的角度觀察筷子的形狀,發現從不同角度去看筷子,筷子的形狀各不相同,筷子看起來像是“斷了”,但是從正上方觀察水中的筷子,發現還是筆直的樣子,就證明了光在水中傳播時有著折射現象,并且存在一定的折射角度,可以得出結論:光在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光線傳播的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作光的折射現象。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起到引導和監督作用,最后老師要補充到光在一種傳播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在這兩種透明的傳播介質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光線會發生反射,另一部分光線會進入另一種介質里面發生折射,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定位,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初中物理小組合作實驗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過程增強切身體驗,通過眼睛直觀看到的與切身體會到的物理現象感受到自然環境中的科學想象,并能用物理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在這些物理實驗之中難免存在一些較為困難的實驗,就算是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也不一定能夠完成,這就需要授課老師及時進行實驗指導,引導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教學,老師要做的是為學生規劃和安排好實驗過程及方法,盡可能地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如果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就要及時給予幫助,親自動手示范實驗步驟和過程[5]。
例如,在進行物理實驗“摩擦力”時,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學生不能夠很好地掌握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師這時就要進行指導:“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減輕被拉物體的重量,讓物體的壓力減小,從而達到減輕摩擦力的目的”。教師將小拉車上的物體拿到一旁,再讓學生進行實驗,發現摩擦力的確減小了。然后老師又說了第二種減小摩擦力的方式:“還有一種方式是讓物體與接觸面的光滑度增加來減小摩擦力”。老師拿起潤滑油在被拉動物體的下面抹了一層,然后讓學生拉動小拉車,很輕松地就拉動了。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及時的引導能讓學生的思維展開,懂得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也與兩個物體之間的摩擦面的光滑程度有關,不僅學會了關于摩擦力的物理知識,也學會了一些增加摩擦力、減小摩擦力的方式,很好地高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度,也提升了實驗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智慧的實驗教學中有著極高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基于小組合作的初中物理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同時讓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也能讓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得到分享,可以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共同學習。老師應該運用這種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發揮出合作的力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學會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會分享,然后教師再給予及時的指導,使師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